水浒里的吃喝82:两个强盗有分歧,谁能随心所欲?

为了救出被祝家庄抓走的时迁,杨雄石秀连夜奔赴梁山,石秀之前认识的戴宗和杨林亲自下山来迎接。没想到,等他们来到聚义厅中,向众头领介绍自己的来历经历时,竟引发了一场梁山领导集团关于意识形态的激烈争论。
听说时迁因为偷鸡被发现,随即石秀等人自称是梁山好汉,与祝家庄人发生争执,晁盖顿时大怒:
“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
大厅众人顿时都傻了,这说得好好的,老大怎么就翻脸要杀人呢?
老大发火,老二宋江连忙问道:哥哥息怒,你为何要斩两位壮士啊?
晁盖说出了他的理由:
“俺梁山泊好汉,自从火并王伦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一个个兄弟下山去,不曾折了锐气。新旧上山的兄弟们,各各都有豪杰的光彩。这厮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因此连累我等受辱。今日先斩了这两个,将这厮首级去那里号令,便起军马,就洗荡了那个村坊,不要输了锐气。”
原来晁盖看不上这几个人的偷鸡行为,觉得他们给梁山好汉丢脸了,所以便要杀死这两位,严肃军纪,以正视听。

宋江第一个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偷鸡的是时迁,不是杨雄石秀这两位兄弟;第二,祝家庄本来就与我们梁山为敌,不是我们找事,是他们对我们无理;第三,那庄子有钱有势,我们打下来可以吃三年粮食呢,随即他主动请缨率军去攻打祝家庄。
宋江一住口,吴用就表态支持,“兄长之言最好,岂可山寨自斩手足之人?”——这里的兄长自然不是晁盖,而是宋江,他已经坚决站在了宋江一边。
接着,石秀杨雄的引荐人戴宗更是态度坚决:“宁可斩了小弟,不可绝了贤路。”
眼看这么多人都反对,都站在宋江那边,晁盖无法再坚持己见,只得悻悻放弃。身为老大,竟然没有一个人支持,也实在是挺憋气的。
晁盖和宋江的这番争论,有人认为是派系权力的斗争,我却觉得,这主要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交锋。
生而为人,无论自诩好人还是坏人,就有思维有态度,也随之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我们用这个逻辑来解释自己的言行,也以此评判别人的是非。

强盗虽然背叛了朝廷,脱离了主流社会,看起来无法无天,但他们也是人啊,也自然、必须有自己的逻辑体系。
晁盖的逻辑是,我们虽然是强盗,但我们有底线的强盗。要讲“忠义”,要有“仁德”,杀人放火没问题,那都是“豪杰的光彩”(这个逻辑其实也不怎么通,但他自己觉得很通)。但小偷小摸不行,那是下三滥的行为,跟“忠义”和“仁德”都不沾边。所以,他要杀杨雄石秀,以此表示,我们梁山造反集团,跟别的造反集团是不一样的。
但宋江不这么认为。他的逻辑是,别管杀人放火还是偷盗抢劫,只要来投的,只要听话的,自然一概收留。反正都是造反了,梁山集团与其他集团都一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是?当然身份地位还是要讲的,所以,后来时迁的排名是相当靠后的(他这个逻辑并没有说出来,是我总结的)。
晁盖和宋江是同乡好友,后来又抢劫放火的抢劫放火,杀人放火的杀人放火的,先后上梁山当强盗。如此相似的人生,如此深厚的交情,但依旧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观念。

晁盖有晁盖的道理,宋江有宋江的逻辑。
除了时迁偷鸡的问题,他们在理想信念、集团发展方面还有更严重的分歧。
晁盖就想当个替天行道的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活日子;宋江却处心积虑带着众兄弟招安,谋一条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安稳路。
他们各有充分的理由,站在旁观者、良民百姓的立场,我们实在没法评价这俩强盗,谁的更正确,谁的更错误?
别说我们,便是都当了强盗的他们的手下人,也各有不同的站队和选择。
这两种思路无法相容,晁盖若是不死,必有一番激烈较量。但晁盖死了,宋江成了老大,那些支持晁盖路线的人太少,只能服从于宋江的决策,最终“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你看,强盗各有强盗的逻辑,我们寻常人,因为生活境遇、成长方式不同,对人对事对生活对职场,各自的逻辑也必然有差异。
承认理解彼此逻辑的差异,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少了很多烦恼,就没啥想不开的了。

有幸三观一致,我们心生欢喜,多聊几句;逻辑不同,能走开就各自走开。如果,还不能各自走开,甚至还不得不纠缠在一起(比如你的亲人,你的领导同事),那就虚以为蛇吧,就口是心非吧,就言不由衷吧。你说你做不到?哎,人生何处不演戏,谁能时刻表里如一?
宋江反对晁盖的命令,保下杨雄石秀后,又对二人解释说,这是山寨的号令,便是我宋江,倘若有过失,也要斩首——不管怎么说,也得给老大一个台阶下。
不久宋江带人下山攻打石家庄,晁盖亲自送行,自然少不了诚挚预祝“马到成功”之类——无论如何,场面还是要维持的。
你看,虽然他们逻辑不同,各自都看不上对方。但该隐忍的时候,大家都要隐忍;该退让的时候,也都得退让。强盗固然在吃喝上快意人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都没人管,但在其他方面,谁也不能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