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南郊金胜村唐墓
太原南郊金胜村唐墓
《考古》 1959年09期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8年4月,我会在太原南郊15公里的金胜村附近,配合基建工程淸理了一批汉、唐墓。现再将其中的第四、第五号两座壁画唐墓(六号墓巳于“文物"1959年8期发表)的材料介绍如下:
一、第四号墓
(一)墓室结构
第四号唐墓位于金胜村西约半公里,北距董茹庄新村1.5公里。单室砖墓,墓室平面方形,南北长2.13,东西长2.2,高2.1米。东、西、北三壁向外凸出,略呈弧形。用长方形单面縄纹砖砌成,砖长35,宽17,厚6厘米。壁厚17厘米。墓顶为方锥形,顶上盖一块方砖。墓门开在南壁,圆拱形,高0.97,长0.41,宽0.57米。用条砖封门,封门砖平砌或砌成人字形。斜坡形墓道,残长2.93,宽1米。墓的方向为北偏东20度。墓室内地面铺方砖一层,北端砌有棺床,长2.2,宽1.25,高0.23米。棺床上葬一人,葬式为直肢,无木棺痕迹,头向西,骨骼已朽。
(二) 殉葬品
墓内殉葬器物不多,有大口圆唇灰陶罐1件,高25.9,口径14.8厘米。侈口平底灰陶罐1件,高23.3,口径10.2厘米(图二,6)。均置于棺床下靠西壁处。棺床上四角各放一小陶碟,共4件,口径8.6—9,高2.5—2.7厘米。与陶碟接近之壁上有被烟燻黑的现象、推测这些陶碟是作灯用的
(三) 壁画
墓室四壁、墓顶及棺応上都拣一层厚约0.3厘米的白灰泥,在墓壁商围与四角用红色绘斗桃(一斗三升)与额枯,补间画人字桃。四壁墨绘人物、树木等共12幅,保存尙完好。墓顶绘四神,但因塌毁,现仅留残选。壁画均以黄色打底稿,再以墨笔勾勒轮廓,然后塡以红、黄、灰三色。
南壁墓门东西侧各绘一有须躬身男侍,均于左侧挂创,双手持笏,面向墓门。墓门西侧男侍着怜头,乌靴,穿圆领黄袍,腰系黑带,高70厘米(图版肆,5)。墓门东侧男侍亦着朴头,乌凯穿圆领灰袍,腰系黑带,高67厘米(图版肆,4)。
西壁南端与东壁南端各绘侍女图,二者相对称,每幅二人面向棺床。西壁南端一幅,前一侍女较高,高髻朱唇,面容丰满,上额中间与腮部点胭脂。披红巾,右手持巾敞开,巾里为灰色。上穿灰色短衫,下穿黄裙,足着如意履。左手持一件顶部有弯形横叉的长杆。高71.3厘米°后面一人较矮,梳双髻,朱唇圆面,上额中间与腮颊点胭脂。穿圆领灰袍,腰系黑带,下穿红裤,足着灰履。双手端一盘,盘上放一杯,杯、盘均黑表红里。高61厘米(图版肆,1)。东壁的一幅,前面较高的侍女的衣饰发式和西壁者基本相同,唯颜色稍异,为红巾、红衫、灰裙。左手执一拂子。高72厘米。较矮的侍女梳叉形双髻,着黄袍、黑带、黑履。亦捧一套杯盘,高62.8厘釆(图版肆,2)。
此外8幅均为树下老人图,由西向东依次叙述如下:
第1幅(西壁中间)绘一柳树,树下立一老翁,树旁绘野花石头。老翁身穿红袍,腰系白色宽带,头戴冠,足着如意履。右手揑一朵红花作嗅状,面对树向南(图版伍,1)。
第2幅(酉壁北端)绘一柏树,下立老翁。穿红色宽袖袍,腰系白色宽带,头戴冠,足着如意履。右手上指,面对树向南(图版伍,2)。
第3幅(北壁西端)绘一松树,下立老翁。衣饰与第1幅的老翁同。左手掩面,作哭泣状,面对树向东(图版伍,3)。
第4幅(北壁中部偏西)绘一柏树,下立老翁。衣饰同第2幅老翁。右手持一杯,左手上指,面对树向东,树间有彩云一架(图版伍,4)。
第5幅(北壁中部偏东)绘一柳树,下立老翁。衣冠同于第1幅老翁。右手执斧,背柴一细。商对树向西(图版伍,5)。
第6幅(北壁东端)绘一柏树,下立老翁。衣冠同于第2幅老翁。右手掩面作哭泣状,面对树向西(图版伍,6)。
第7幅(东壁北端)绘一松树,下立老翁。衣饰同于第1幅老翁。右手执斧形物,斜扛于右肩上。左臂屈起,手向上指,面对树向南(图版伍,7)。
第8幅(东壁中部)。绘一柏树,下立老翁。衣饰同于第2幅老翁。两臂屈起作思维状。面对树向南(图版伍,8)o
以上8幅壁画中,树高约70余厘米,人高42—45厘米。
二、第五号墓
(一)墓室结构
第五号墓在第四号墓北10米左右。也是用単面縄纹砖砌成的单室墓。墓室平面方形,东西长2.07,南北长2,高2.1米。东西二壁略呈弧形,壁厚17.5厘米。墓顶为方锥形。墓门开在南壁,圆拱形,高0.92,长0.37,宽0.52米。封门用条砖,平砌和砌成人字形。斜坡形墓道,残长2.62,宽0.88米。墓的方向为北偏西12度。墓室内地面纨铺一层条砖。北端砌有棺床,长2.06,宽1.12,高0.26米。上面倂排置人骨两架,东西横陈,直肢仰身。北边一具为男性,骨架长1.65米;南边一具为女性,骨架长1.52米,未发现棺椁痕迹c又在墓室西南角砌-•小砖台,长0.85,宽().65,高0.15米,其上匿有漆盘、陶灯等殉葬品'(图一)
(二)殉葬品
漆盘、瓷罐、陶灯、长方鉄片置于西南角砖.台上,砖墓志在墓室东南角,其上置1陶罐和残俑多件,棺床上人架头前有陶权、瓶和1个盛有装饰品的漆盒,人架腰部有铜镜1面,在男性人架胸部及棺床西北角散置开元通宝等钱14枚。现分类叙述于下。
陶器皆为灰陶。罐2件,束口圆唇,鼓腹平底,一大一小,大者高17.2,口径11.8厘米;小者髙11,口径6.8厘米(图二,1、4)。灯1件,内遗有燃烧过的灰烬,高10.2,□径12厘米(图二,3)。长颈瓶1件,橄榄形腹,平底,高23.4,口径7厘米(图二,2)。
陶俑仅1件男俑较完整,模制,圆帽,腰系带,左手握带,右手屈于胸前,亦足挽裤,足下有椭圆形垫托。满身涂白粉,朱唇,高18厘米。又有残俑头2件,男、女俑各一,均用朱点唇。此外可辨诉出形体的残俑片,还有驼、马等,其上均涂白枕有的施加红黄彩色。
瓷雄1件,已残。腹鼓平底,灰白色袖,无花纹,高11.4,口径9.5厘来(图二,5)。
漆器圆形朱漆盘12件,形状大小全相同,已朽。口径约15,高约0.4厘米。摆于小砖台上,南北排列成3行,每行4件。漆盒(?)1件,已朽,圆形,直径约33厘米。置于女性人架头前,其内盛有许多装饰品及波斯银币1枚。
长方形鉄片1件,已锈蚀,长23,宽12,厚0.2厘米。
铜镜1件,海马葡萄纹,直径13厘米。
装饰品皆出土于圆形漆盒内,计有铜珠26颗,黄色、白色料珠各1颗,扁圆形木珠2颗,椭圆形木饰1件,铜钏钉1个,小铜环1小,鎏金小铜片饰2件,长方形小白玉石1块,残白色水晶1块,上嵌有一白色琉璃的银戒指1个,环径1.7厘乘。白色、靑灰色和淡红色的小河光石57颗。与这些装饰品放在同一漆盒中的还有小白石鉢1件,口沿巳残,高2.1,口径2.7厘米。
货币开元通宝13枚。其中1枚在正面周廓刻花边,''开元通宝”四字间刻四小圆圈,背面周廓刻两道旋纹,内壁刻波浪纹。五铢1枚,字文模糊不淸。
波斯萨珊朝银币1枚(图三)。置圆形漆器内。直径2.9厘米,重3.7克。是萨珊朝库思老二世(590—627)的银币。正面为王象和鉢罗婆铭文。铭文系复合的单体字GDH和下列字母:AFZUT(昌盛)AUSRUI(库思老)。背面为拜火教祭坛,两侧各一祭司象。象后有鉢罗.婆文铭文,右侧者为镜币地点,似为NH(为那哈完的Nehawend的缩写)。左侧者为年份,似为YAJDH,卽十一年。拓本文字不淸楚,这两字的考释还有疑问。这枚银币和西安1955年007墓地第30号唐墓出土的大体相同(见考古,学报1957年2期55-56页,图版贰,A3),仅为币地点和年份相异。此外在正面的圆框外面右上角,有一鸟形的戳记。在阿拉伯帝国的初期,东部各省有将波斯萨珊朝的银币加盖图画或文字的戳记,这便是一例。
墓志1合。用两块单面縄纹方砖做成,'志葢磨成盈顶,用白粉篆写四字(图四),汇法不规正,志盖四坡以白粉绘卷草纹。盖纽寛33.5,横宽34.5,厚6.7厘米。砖志面上浅刻成方格子,志文亦用白粉书写,多已模糊不淸,或巳全漶灭。共11行,每行11字,自右第一行竖读。现录文如下:
"君讳祖字仁平郡也
缘家之里道至
啓因国股节使戎麾万里机改圃故图德凰将精
之图并详诸史 可言
曾祖杨公祖 史父
任京州司户学穷义礼文词宗康足驰驰鹏嗣方奄
铭曰眞真路杳杳万 勒此铭
(三)壁画
墓室东西北三壁各涂一层厚约0.3厘米的白泥,其上绘壁画10幅,均以墨线勾勒,中塡红、黄彩色,颜色不大鲜明,.每幅画四周均加有方形或长方形的红格子。其内容分述于下。
牛车图一幅(西壁南端)。图中一牛车,牛左前方立一车夫,着叹头,乌辄,穿长衫,左手持鞭。人高约46,牛高约29,车高约50厘米(图版肆,3)。
马夫(东壁南端)。马夫面向北,短衣,戴尖状乌帽,帽顶向后弯,穿乌靴,左臂屈起。马夫背后绘有两匹半身的马和骆驼。画面已部分剥落。人高约70,马高约60厘米。
自西历中部至东壁中部,绕棺床三面均绘有树下老人图,共8幅(东、西壁各2幅,北壁4幅)。图中人高约31—35,树高约61—64厘米。老人均穿长衣,面部有短须,其中七人戴冠,只一人头上画成特殊的长耳形物。老入中有拱手持笏者,有手向前指者,多立于树下,只一老人在树叉之间。每幅画有树一至二株,其种类有垂柳、松、柏等(图版肆,6、7)。
三、结语
这两座墓的规模不大,形制结构相同,墓中壁画保存较完整,虽五号墓中有墓志出土,但因志文德佚,其绝对年代仍未能稽査,从墓制和殉葬器物来看,确系唐墓无疑。以二墓与太原南部董茹庄新村第五号唐墓比较,无论墓的形制与壁画的作风都大体相同。董茹庄新村第五号墓有墓志出土,系武周赵澄之墓,纪年为“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参看‘‘山西文物介绍",十五、太原市西南郊新董茹庄唐墓)。因之此二墓也应系初唐墓葬。
二墓中的壁画,除了男、女侍者和牛车、牵马诸图外,在棺床周围均绘有树下老人图,也许是用连环图的方式描绘的一段故事,至于其确切舍意,尙有待于将来的硏究。
死者未用棺木装殓,而直接置于砖砌棺床之上,是当时的一种葬俗,近几年来在太原郊区发现的唐宋墓中颇不乏例。
五号墓出土有波斯萨珊朝银币1枚,是硏究中西文化交通的新资料。
执笔者 代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