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漏斗滿了:淺談遊戲界與演藝界的汰舊換新困難症

2023-06-16 06:17 作者:胡逆天  | 我要投稿

最近看到好幾篇大陸遊戲業縮減招新的報導,令我有些想要和演藝圈類比一下。

為什麼招新少了?有人說是行業不景氣,有人說是沒有前幾年那麼景氣。但好像還很少人用一個比較單純的概念來講,就是市場規模增長的幅度,比不上(新人湧入-老人離開)的數量。

如果說十年前的市場上限是100,每年因為行業發展增加10;十年前的從業人數是20,每年汰舊換新增加20,那麼,九年下來,就會從20/100到200/190,池子滿了,就會多淘汰一些人和公司,也會少吸引一些新人;此前每年都有一大堆應屆畢業生得以入行,現在就不行了,除非你加速裁汰舊人。可是,這是一個年輕的行業,即便二十年前就入行,現在也還在當打之年。

真實的情況當然比這個模型複雜許多。拿演藝圈來類比,我們這一輩人最大的感覺就是,1996年以前,或者說互聯網普及之前出道的藝人,有不少一直活動到今天,紅到今天,統治了整個世代,說難聽點就是「阻住新人上位」。

1980-90年代走紅的港星,到2000-10年代風頭猶健,自己還能演,更佔據行業資源。即便到2020年代的現在,最年輕的也五十幾歲了,有不少還在演,觀眾也戀舊。如果說轉戲路改演老人也就罷了,有些卻是五六十歲繼續拍警匪片硬演三十來歲,而且不只一人是這樣,我觀影時便總不免覺得悽惻。

網路時代至今近三十年,當然每年都還是有不少新人,也有少數能通過市場考驗留下來,但就大體印象而言,就遠遠不如1975-95年上位的那一兩輩,這反過來又加強了前網路世代、黃金一代、電視時代、叫什麼名字都好的那一兩輩的票房保證光環。到現在,觀眾長大了有童年回憶加成,他們就算挑不了大樑了,演個配角或客串一下,大家也珍惜,也收貨。繼續阻住新人上位,只是阻力稍減而已。

幕前的明星是一回事,幕後的工作和資本是另外兩回事,這裡先不深談。

從2011年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啟以來,迅猛發展的遊戲界,是否也在重複電視時代演藝界的情形呢?

當然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如藝人本身是產品之一,他立起來了就要做到退休,而遊戲業的產品是遊戲不是遊戲人,一款遊戲或一個系列作可以換很多人來輪著做,似乎相對「普惠」一點。然而這機會就算多上幾個,ˊ幾十萬人要搶,落不到你頭上,也沒太大意義。

一個相通的地方是,觀眾和玩家,不會只看現有的那些明星,只玩現有的那些名作就被塞滿了。我們的注意力,永遠會留一塊給「驚喜」,留給能帶給我們意外之喜的例外之作。這便是這兩個行業最大的祝福,也是詛咒。你永遠可以保有希望和夢想,也不時就會有一兩部小規模的獨立佳作吃到彩頭,而這便會吊著無數新人繼續一波波擠進來,也會吊著許多老人硬撐著,忍受這哪怕惡劣的環境。

公司喜歡招大學應屆畢業生,一個主要因素是年輕耐操、一張白紙好作畫。然而新人進來可能希望磨練幾年以後成為獨當一面、負責一款產品的製作人,現在可能嗎?不,三四十歲的前輩還可以再戰十年,他們也沒有理由讓位;四五十歲的老闆也可能還想指指點點過嘴癮,至少錢袋子會捏著。你想做主,自己出去做。然而就算出去做,市場的大頭也已經被前面幾個巨頭瓜分完了。

在這種種因素疊加之下,你如果還想多保一些新人入行,一個方法就是提前退休年齡,所謂35歲退休的互聯網傳說。35歲退休,是指那些沒能爬到主管階層的員工,可以且應該被新鮮的肝替代,就像演藝圈的幕後也是一直有新人。這裡就要說到另一個不必努力就能自然實現的方法:保持行業環境惡劣,新人撐了一陣子,如果不是真強或者真愛,自然就會離職轉行了。

漏斗滿了:淺談遊戲界與演藝界的汰舊換新困難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