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国考「高难度题、争议题」解析(三):数量关系篇

2023-01-24 23:22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2023国考「数量关系」的数量关系突出特点是「计算量大,对简化要求高」,很多题如果不简化强行计算,会很容易出错。接下来以3道典型的难题为例进行分析。

(一)精简和认识到问题的特点

【2023国考】甲和乙两个工程队共同承担某项工程的施工任务。两队合作时各自的效率均比单独施工时高20%。已知两队合作施工需要25天完工;如甲先施工15天后乙加入,两队合作15天后剩余工作乙单独施工还需要10天完成。

甲队的效率是乙队的多少倍?
(A)3/2
(B)4/3
(C)1/2
(D)2/3

甲队的效率是乙队的多少倍?
(A)3/2
(B)4/3
(C)1/2
(D)2/3

正确率24%,易错项B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乙合作=单独×1.2
②甲乙合作×25=完工
③甲×15+甲乙合作×15+乙×10=完工
④求甲队效率是乙队多少倍

直接简化,让③-②,得:

15甲+10乙-10甲乙合作=0
→15甲+10乙-10×1.2×(甲+乙)=0
→15甲+10乙-12甲-12乙=0
→3甲-2乙=0
→甲÷乙=2/3,D「2/3」正确。

本题难点在于精简和认识到问题的特点。

不难看出,只要列出上面两个关系式,尤其是「甲×15+甲乙合作×15+乙×10=完工」这条,再代入分析,就很容易解出正确答案。

那么这道题为何正确率如此之低?

原因之一:精简不到位

把原文看上去很罗嗦的表述精简一下,例如:

如甲先施工15天后乙加入,两队合作15天后剩余工作乙单独施工还需要10天完成。

这就是出题者有意而为之,把简单的话非要往复杂里说。比较精简的表述为:

甲乙先合作施工15天,再分别单独施工15天、10天后完工。

因此大家一定要学会精简表述后,再准确列出对应式子。

原因之二:没有注意到问题的具体问法

此类题目一般问法是「甲施工队单独施工多少天能完成」或者「如果甲施工队施工5天后由乙施工队接手,还需要多少天」。

但是本题问法为「甲队效率是乙队多少倍」。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知道甲、乙单独施工的具体效率,只要了解两者相对关系即可。恰好,本题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等式,将②③结合运算后,能直接得出答案;但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盲目去思考两队单独工作效率,那就很可能算错了。

(二)做对关键是不起眼的简化

【2023国考】工厂从某周第一天开始生产某种零件,每周生产7天,从第二天开始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生产200件,工厂第三周的产量是第一周的2倍。

第几天其日产量第一次达到1万件?
(A)37
(B)38
(C)39
(D)40

第几天其日产量第一次达到1万件?
(A)37
(B)38
(C)39
(D)40

正确率12%,易错项B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每天生产量+200
②第三周=第一周×2
③求第几天其日产量达到1万

很明显题目和「等差数列」有关,直接计算第一、三周的情况即可。计算前先简化,将①③÷100,即「设每天生产量+2,求日产量何时达到100」(这样使得计算过程受干扰更小,头脑更清晰)。

设第一天生产量为x,则:

第7天(第一周最后一天)
=x+2×6=x+12

第15天(第三周第一天)
=x+2×14=x+28

第21天(第三周最后一天)
=x+2×20=x+40

第一周总生产量
=(x+x+12)×7÷2
=7x+42

第三周总生产量
=(x+28+x+40)×7÷2
=7x+238

代入②得:
(7x+42)×2=7x+140
→14x+84=7x+238
→14x-7x=238-84
→7x=154
→x=22

(100-22)÷2=78÷2=39,可知从第1天开始,经过39次增产到达100(即原题中的1000),也就是第40天符合要求,D「40」正确。

本题的审题几乎没有任何难度:一眼就能看出题干要求的把第一周、第三周的总生产量进行对比;计算过程中应用的「等差数列求和」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那么,这道题正确率为何这么低呢?原因就在于「简化不到位」。

不难看出,4个选项分别是「37、38、3940」,紧紧贴在一起,这绝对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出题者精心设计的。本题的突出特点,就是「计算量大」,一不小心就可能算错;从结果来看,这道题明面结果也是39(增产了39次),最终选择时要加上最初那天得到40这个正确答案。

如果考生没有任何简化,就强硬去算,可能会觉得有些反应不过来,其实这是很正常的。

大家不妨算一下下面两个计算式:

12+23+34-45=?
12000+23000+34000-45000=?

两个算式是不是理论上计算难度差距不大,但实际上手时发现下面那个式子很别扭?这和本题一样的,x+28和x+40就是比x+2800、x+4000算起来舒服的多。

这种特性往深里说,和人类的大脑结构有关。我们的大脑是很难同时进行「多线程」处理工作的。像「12000+23000+34000-45000」这种算式,在计算时还需要核对位数,效率会大幅度降低。此处就不作展开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因此,在行测考场上,本题的解析关键是将题干简化成「设每天生产量+2,求日产量何时达到100」,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简化,可能决定了这道题能否做对。大家平时要多养成类似的好习惯。

(三)「手动数」与「固定条件」

【2023国考】甲、乙两名职工负责国庆7天长假的值班工作,每天安排1人值班。已知乙至少值了2天班,且在国庆期间任一天结束后,甲的累计值班天数都比乙的多。

两人的值班日期安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
(A)6
(B)9
(C)10
(D)14

两人的值班日期安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
(A)6
(B)9
(C)10
(D)14

正确率13%,易错项B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乙共值班7天
②乙至少值2天
③任意一天,甲都比累积乙值的多(即乙最多值班3天)
④求两人的值班日期安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

本题解法很明确:直接手动数!千万不要想什么排列组合公式,因为看一眼选项就知道,最大值D也就是14,手动数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根据③可确定第1、2天都是甲值班(如果前两天有乙值班,在第2天时就不符合条件)。逐一去数:

1.乙开始值班日为第3天,有5种

符合要求的乙值班日安排为:

3、5
3、6
3、7
3、5、7
3、6、7

2.乙开始值班日为第4天,有5种

符合要求的乙值班日安排为:

4、5
4、6
4、7
4、5、7
4、6、7

3.乙开始值班日为第5天,有3种

符合要求的乙值班日安排为:

5、6
5、7
5、6、7

4.乙开始值班日为第6天,有1种

符合要求的乙值班日安排为:

6、7

合计共5+5+3+1=14种可能符合要求,D「14」正确。

本题理论上非常简单,但正确率非常低,原因在于很多小伙伴过于迷恋「排列组合公式」,想通过公式尽快算出正确答案,结果反而欲速则不达。

大家在做此类题时一定要注意选项,如果选项和本题一样最大值都很小,那就千万不要考虑公式,直接手动数就可以了。像「14」这种数值,手动数一定比列公式要快,而且更准确。

本题条件其实比较苛刻,埋藏着「乙最多值班3天」和「乙前两天不能值班」这两个隐藏条件,而且安排的时候还要注意乙不能不小心超了甲(例如3、5、6就是错误的安排,第6天甲乙值班天数相同,不符合要求)。大家数可能项时,一定要先固定好一个前提条件(例如本题将乙值班的第一天分别固定在3、4、5、6上),固定好了再去数,就能做到「又快又对」了。

2023国考「高难度题、争议题」解析(三):数量关系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