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吉他在不同音色下,有不同「演奏手感」?

这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来自于知乎。原理其实是音色的改变给耳朵带来不同的声音反馈,与内心声音预期产生了差距,从而需要手上动作的调整去达到声音预期的一种现象。在音乐的领域,耳朵是一切内容的判断标准,手上的动作是为了达到某一种声音而不断被动改变的一个行为。我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在电吉他音色链条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对音色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声音的动态(音量绝对大小与相对大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包络),声音频段的改变(EQ),声音空间感的改变(混响),声音时间上的改变(Delay),音色上的改变(Modulation,过载)等等。我们把这些声音改变所对应的效果器以及对手上动作的影响一一列举一下。(当然这些由音色影响的手感是比较主观的,不同的人的感受度可能有差异性)

动态类
音量
由于等响曲线的原理,我们对于声音的音量是有一定要求的,一般来说在80db的时候声音在等响曲线的每个频段是相对平直的,可以听清楚中高低音的细节。当然,不同的音量所带来不同的声压级的能量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影响的,为了达到内心预期的音量,我们会潜意识的在设备音量不一致的时候去用手上的动作稳定这个音量。音量较小的时候会用力一些弹,音量大的时候会轻松一些弹,极端的例子就是,我们在不接音箱的时候会自然的弹大力一些,在音箱声音巨大的时候弹轻一些。
压缩
压缩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把声音超过阈值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给减小,所以压缩带来的结果是把声音变小,但由于Makeup Gain的使用,把压缩之后的声音整体放大了,所以原先音量较小的地方被凸显出来,所以导致音乐的动态减小,但音色的细节变多。由于压缩效果器是动态的天敌,压得越狠音乐的动态或者说是表情丢失得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开启较大压缩的时候弹电吉他时,即使手上的力度强弱变化很丰富,但音乐上常常会感受不太多的动态/音量变化,从而导致如果想要达到心理预期的动态,我们需要更加夸张的去控制手上的力度强弱变化。

失真
在轻音下的演奏通常比失真会困难一些这可能是大部分电吉他手的一个共识。其实原理很简单,轻音的音色特点是动态大,强弱分明;而失真本身就是一个声音高度压缩的结果,在高度的失真音色下不同的力度出来的动态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演奏轻音音色的时候,会需要较多的控制力去控制音乐的动态。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吉他手的双手力量是不太容易独立控制的,我们一般倾向于在右手弹大力的时候,左手也跟着大力的去摁弦。所以在轻音音色下由于右手的力度需要更大的控制力,导致左手的摁弦力度也跟着变化,左右手就会同时觉得琴特别难弹,特别“硬”。
另一个方面是,在演奏Legato的时候,由于左手每一根手指的力量和独立性不同,加上音色链中没有类似于压缩效果器的(失真)辅助,我们左手演奏击勾弦的力度就非常容易弹不均匀,从而导致需要更多的去控制左手的力度,演奏难度也会提升,也会给人带来弦很“硬”很难弹的感受。
在失真或者说过载的音色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相对轻松并且强弱不均的力度去演奏电吉他,但是声音上的反馈是均匀的,饱满的,充满细节的,所以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演奏可以很放松/随意,手感上比较“软”,手速容易提上去。而事实上是什么呢,如果你的设备可以支持同时录制干音和失真,尝试一下在失真音色下同时把干音录下来,再去听一下干音的演奏质量,那个其实才是我们的真实演奏的实际情况。所以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在任何音色的情况下他们都能够掌控得特别好,例如Paul Gilbert经常在电子管直插的轻音下演奏一些超高难度的速弹乐句。
均衡类
EQ
一般来说,过多的低音会导致音色比较浑浊,高音的参与可以让音色变得清晰。所以如果我们用一个削掉一些高频,关掉一些Tone,听起来闷闷的,肥肥的音色下演奏时,通常会觉得比较好弹,音符与音符之间比较容易连接起来。反之,如果这个音色是一个颗粒性很强,很脆,具有清晰的高频的时候,我们会认为琴会很难控制,由于每一个音符太过于清晰,在手感上会特别难控制,把每一个音符给弹清楚,弹平均。一个音色的清晰度越高,对于控制力较弱的新手来说,就越容易暴露问题,由于问题的暴露,演奏者不得不把速度降低,所以时常会感觉自己快不起来。
Guthrie Govan在他的书里面同样也有提到类似的观念:

空间类与时间类
混响与延迟
这里我们不聊效果器的详细功能/参数/区别,这些在很多混音书上都有。单纯看这两个效果器对手感的影响的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会给原来的干声加一个“尾巴”,让原来的干声的衰减的时间变长。即使我们手已经停止演奏,这个“尾巴”依然会帮我们把音符延长,从而导致我们不需要太过与控制精确的演奏时值,这两个效果器也可以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把不够的时值给补上。由于音符与音符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顺畅,我们会感觉演奏上更加的轻松,加之失真音色的帮助,很多电吉他手就会在这种大失真,大混响/延迟的音色下展示自己的速度。此时我们需要分辨出,到底是自己能力下的速度,还是效果器帮你达到听感上的速度。
Mixing Audio里对于混响其中一个作用的介绍就是填补音乐中的空隙:
Filling time gaps:Empty time gaps can break the balance and integrity of our mix. Reverbs can make mix elements longer and fill empty time gaps, an application more common in slow, sparse productions.
一个题外话,很多高手特别喜欢直插电子管弹琴,因为没有任何效果器的帮助,演奏的音符动态可以最大化(没有压缩),细节饱满(没有混响),并且特别考验手活儿(高频清晰)。手上功夫越好的人,在电子管下面越能体现扎实的功底,反之新手会认为特别的难弹。
调制类
合唱,颤音,相移
这类效果器对于音色的改变也非常大,非常直观。但对于手上演奏的感受度可能没有前面的效果器那么明显。一般来说,由于Modulation给音色带来的改变,会让你觉得当前演奏的手感也具备当前音色的特征,例如软,棉,明亮等。
总结
以上由于不同的设备参与,导致不同音色下对于演奏者手感上的区别的例子,大致的给了我们一些简单直观的感受。但其实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还需要在“混音”的领域,详细了解不同效果器给声音带来的变化。归根结底,还是回到最开头那句话,由于效果链上不同设备的参与,演奏同一个内容会导致声音上有巨大的区别,从而我们的手会被动的改变演奏手法,去弥补实际听到的与内心期望声音的Gap。

Wuuuuu~辛苦了!这么多字你都看完了, 记得❤点赞关注哦 ❤@BOHAN博涵
(知乎Ins油管:BOHAN博涵)
更多关于编曲,电吉他的纯干货分享,可以看我的专栏
自学编曲(音乐创作)(音乐人从写曲,编曲,编辑,到录音,混音,母带之路)
电吉他进阶学习(不聊虚的,只讲提升电吉他的高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