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后面Stanford金融数学来了

基本背景:
学校:北大数学学院
专业:金融数学专业/国发院经双
GPA: 3.85/4.0;经双GPA:3.63
GRE:152+170+3.5
TOEFL:103/22
Offer: 斯坦福ICME, Baruch MFE, 哥大MFE
去向:Stanford ICME
我入学时就比较倾心于金融数学专业,因而在大一下申请了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的经济学双学位。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经双的课程让我对经济与金融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国发院的一些项目对申请很有帮助。
我个人学习成绩比较好,大三下结束后的绩点是3.85,我认为绩点对申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拿到一个好成绩对申请本科生科研、实习等方面也有一定帮助。大二下,我申请了吴岚教授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并在大三一年做了有关期货与现货关系的研究。我觉得,即使是申请硕士项目,有一定的科研经历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一些面试中,面试官展示出了对我这段科研的兴趣,询问了很多有关我科研的问题。另外,做一段科研对自己将来的方向选择也是有益的。
在实习方面,我大三的寒假在一家期货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实习。有一些学弟学妹会觉得第一份实习在银行等公司坐台是一件很无聊且没有意义的事情,但第一份实习确实很难找到量化相关的工作,我在这家公司平时的工作也就是收集资料、整理数据,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在实习后期,我也做了一些数据分析的工作,主要是分析用户的投资倾向,做出了一些成果。在暑期,我找了一份长期的远程实习,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有关多因子模型在股票市场的应用。申请金融工程硕士,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认为两份以上的实习是比较合适的,其中最好有一份是量化相关的工作。
英语方面,我认为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在大一时,我觉得没必要这么早准备英语。但后来我出于自身的兴趣学习了西班牙语和日语,感觉英语水平有所下降。准备托福、GRE考试时也没有上课,而是自学,最后考出的结果只能说差强人意。我觉得英语的准备应该更充分一些,有些学校对英语成绩还是较为看重的。另外,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参加数学的GRE-sub考试,不过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不是那么必要。
在课程的准备方面,金融数学系的课程对申请来说是很合适的,大部分要求的内容都会在课程中涉及。衍生证券基础是较难的一门课程,但对申请来说很重要,建议在大三下修读这门课。我认为金融数学系的同学最需要注重的事编程能力的培养,这方面学校的课程涉及的较少,最好对C++、python、R都有接触,并熟练使用其中两门语言。我个人编程能力不是很强,申请过程中感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到了大四上,申请最重要的时期来了。各种文书建议在九月份就完成,因为有一些项目在十月份就开始报名了。另外,世毕盟提供的模拟面试和面经也对我帮助很大,让我有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有一次技术面,世毕盟的面经押中了一半的试题。在另一个面试中,当时技术面的面试官围绕着我的简历(例如实习和科研)问了一些问题,感觉很考察功底,不是靠刷题就能准备的,需要熟悉自己的简历以及相关的领域。行为面的问题比较普通,正常准备即可。
与此同时,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推荐信的准备,大多数学校需要三封推荐信,一般来说两篇来自学校的教授,一篇来自实习的上司。实习上司的话最好在实习时就与ta打好招呼,学校教授的话可以找课程得分较高的老师,大部分都会同意写推荐信。有可能会遇到推荐人收不到推荐信链接的情况,很可能是企业邮箱对境外网址有屏蔽,可以考虑换邮箱解决。
十一月份与十二月份基本是填写网申的时期,填写网申要注意细节,勤看邮箱。申请学校不需要太多,十所学校左右较为合适。有的学校教授会限制推荐信的数量,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多找几位推荐人。邮寄GRE、托福成绩的话要尽早,我邮寄的比较晚,时间就比较仓促,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邮寄到申请的学校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另外有一些学校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Stanford会要求邮寄纸质成绩单等等。还有一些学校会有视频面试,会有一两个问题,需要开摄像头在线回答,录这个视频面试时要注意着装的问题。
到了寒假,网申基本填报结束,进入了等待时期。与我想象中不同的是,MFE有很多项目并没有面试环节,但也有一些项目是有的。所以,勤看邮箱是必须的,否则会错过重要的信息。
最好能刷刷题、复习一下相关领域,让自己保持一个较好的状态应对面试。
开学之后,就进入完全的等待阶段了。收到拒信的话不要气馁,收到offer的话注意一下附加的一些要求,申请季就结束了。以上就是我的申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