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中游到第一:为了申请,我制作和分析了GPA曲线图

UCLA EPSS offer 已从
BU Astronomy offer
Umich Ann Arbor CLASP offer
Dartmouth Phys offer
1
硬件条件/申请背景
本科中国科大少院,空间物理方向,申请时GPA 3.80+/4.3,大约三段科研(暑研伯克利),一篇文章在投。
当时广东高考正常发挥,刚刚没查到中科大的分数线,结果运气特别好我那年科大在广东省搞了一个三位一体综合录取。考试结果意料之中,高分的大佬们纷纷都跑去清北了,然后我就美滋滋地被中科大少年班学院录取了。(我觉得我可能是科大少院历史上招到的最差的了,省排1300多名,物理竞赛只有省二╮( ̄▽ ̄"")╭)。结果我就这样歪打误(正)撞(着)进了科大少院。
进到少院之后我就傻眼了,这个学院怎么回事,怎么有些小学生样貌的人在和我一起上学,这些13、4岁的人是怎么回事??结果就是我整个大一上学期是蒙圈的,身边和我一起上课的人不仅平均比我年轻三四岁,而且显而易见比我聪明不少。整个学期的都觉得自己又老又蠢又没用,而且学习压力非常的大。一个学期下来不仅成绩不是特别满意,而且整个人的心理状态都不太好。更要命的是,我特别迷茫,因为中科大少院是不限制专业的,我还必须在大一结束之前选定一个专业。 大家可能知道科大是一所出国氛围特别浓厚的学校,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种氛围的万恶之源是中科大少年班学院。身处在少年班学院中,你会无时无刻被灌输各种各样的关于申请出国读PhD的信息。而且从入学开始,同一个高中的师兄师姐就经常和我们科普申请出国读PhD的方法和规划,此外我们从科大毕业的高中前辈们大都去读了PhD。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决定要出国读PhD,并开始规划的申请之路。
既然要规划,就要搜集信息。而要搜集信息,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听懂行的人讲。到了每年的五月份,科大少年班学院(以及其他学院)举办非常多场的申请经验分享会。经验会上会请当年申请到PhD的师兄师姐来介绍他们的申请经验,一般是介绍自己的三围(GPA、TOEFL、GRE)、科研经历(重要的是海外科研经历)和套瓷。经验会听得多了,自然也就能总结出点东西来了。想要申请出国,无非就是要给老师证明如下几点:
① 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GPA)
② 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TOEFL、GRE)
③ 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科研经历)
此外,为了能让老师看到你的这些优点:
④ 和想申请的老师打好招呼(套瓷)
那么既然已经知道了以上几点,就可以开始规划自己的PhD申请之路了。
2
PhD申请之路
我决定要申请出国读PhD是在大一上,那个时候我的硬件条件是:
① 中不溜的GPA(大概班级平均水平,按照往年的出国率最多只能拿到排名和科大差不多的美国学校的offer,甚至更差)
② 底子不错的英语
③ 毫无科研经历
④ 毫无人际关系
基于以上条件,我给自己制定了“大学补完计划”,立志在接下来的两年半内提高自身条件,并申请到好的学校。
① 关于GPA我分析了我大一上学期的成绩,主要拖后腿的是三门课,分别是:C语言、化学原理和思修,而我的其他主要课程,如数学分析和力学分数都挺高的。这说明我的学习能力其实是不错的,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而最拖我后腿的思修课完全是因为我对待课程的态度非常有问题。于是我决定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用两个学期分别重修我的C语言和化学原理课程(科大每个学生有两次机会可以重修覆盖原来的成绩)。于是我的GPA每个学期的变化和学分安排如下两图:


可以看到,通过有效的计划,我的成绩在三年中稳步提升,从班级的中游最终变成了班级前五名。而且由于选的专业竞争较小,申请时的GPA非常幸运的是班级第一名,申请优势加分项+1.(如果大家对我是如何提高成绩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再写一篇文章来详细介绍。)
② 关于英语能力我高中的英语教学比较超前,所以我的英语底子比较好。基于此,我计划大一升大二的暑假考第一次托福,如果考得好就过一年后再考一次用作最终成绩,如果考的不好再去报名参加补习班(我师姐和我说过一句特别有道理的话:报名新东方的钱都够考三次托福了,难道考三次托福还考不到100么?)。而且如果考得好,还可以用于有可能需要去的国外交流项目(虽然最终没有用上)。至于GRE,因为有效期比较长,而且比较难准备,我把它安排在了大二的寒假。 非常幸运的是,我第一次托福就考到了106(22口语),于是一年后又去考了一次,考了108,就用作最终的成绩了。不过托福可以靠着老本,GRE就不行了,毕竟GRE要用到的那些单词可能这辈子不会用到第二次。不过同样是非常幸运,我第一次考GRE就拿到了勉强可以用的成绩(V153+Q170+W3,对于申请理科PhD而言这个成绩算事可以用了,就是作文分数低了一点)。 简单来说,我备考英语考试的方法其实就是背单词+刷题。大一大二走在路上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背单词,课间消磨时间的方式也是背单词。不过这也得益于我高中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高中毕业的时候已经背完了六级单词了(用百词斩),上大学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刷托福单词(最终结果是刷了两遍)。具体的英语学习经验分享详见我的另外一篇文章:托福二刷
③ 关于科研经历
申请去美国读PhD最必不可缺的一环就是积累科研经验,因为这是对方学校用来确定你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的唯一方式。我的个人经历比较奇葩,就不特别详细地介绍我的每一段科研经历了,就泛泛而谈一下。
因为我的人生信条之一是一定要做适合而且不讨厌的事情,所以我把我们专业的三个大方向(大气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都试了一下,而且最终确定空间物理后又把空间物理的三个主要方向试了一下(太阳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和行星科学,不过行星科学其实是另外一个学科……)。
总体而言,我的科研经历特别多,而且特别杂,所以一点都不精。最终到申请的时候,这几段科研经历给我带来的好处就只有:
1. 给了我申请暑期科研的敲门砖
2. 能较为熟练熟练使用Matlab和IDL
3. 能比较快速地阅读文献
最终为对我申请作用最大的其实是我去伯克利两个月的暑期科研经历。
说起我的暑期科研申请,如今想来还真是一波三折。我们学院其实有提供学校老师联系的暑期科研项目,但是我们方向的项目都不是特别好。机缘巧合,我有个同学联系到了伯克利的暑期科研,最后决定不去,就把这个机会让给了我。 我去了之后,每天都兢兢业业,最终确实impress了导师,而且特别幸运地获得了参加一次会议的机会。不过要总结一下的话,我觉得在这段经历中最重要的能力其实是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当时最后presentation之后,老板需要给我的J签项目填一个总结,他对我的评价是最终给了一次非常articulate的演讲(可能因此对我印象比较好) 此外,这次的科研经历还给了我一篇可以投出去的文章(虽说现在还在改),这也给我的简历加了不少分。
④ 关于套瓷如果说前面讲的都是申请前的形象打造,那套瓷和写申请文书就是上台表演了。就和踢足球一样,到龙门前踢得再好,临门一脚踢得不好也是白搭。 我前面提到我在暑期科研结束之后获得了一次参加会议的机会,而这次会议的时间和国庆节假期临近。于是我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去和我心仪的学校的心仪的老师见面聊一聊。经过计划,我决定去CU Boulder(在这里开会)、UCLA和Caltech和老师们见一下。 非常幸运的是,我想见的老师都给我回了邮件,并表示想和我聊一聊(可能因为我有文章在投,而且成绩不错,英语不错,这在我们专业算事比较好的条件了)。最终在三天的LA之旅中我见了四位老师,而且似乎给UCLA的两位老师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而他们也即将成为我的两位研究生老板。 总而言之,面套的效果是远好于邮件套的,因为面套本身也是一次面试,可以让老师了解你,也可以让你了解老师。所以大家如果有机会去面套的话,一定不要怂,效果一定超出你想象。(如果大家对我面套的过程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另写一篇文章来分享)
3
临门一脚
经过了三年的努力,我终于走到了要填网申的这一步。网申不仅是申请的临门一脚,还是对前三年学习生活的一次总结。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虽然不能说空话,但是也千万不要对自己的实力藏着掖着——只要没有撒谎,请尽量展示自己。
不过实话实说,最终决定申请结果的还是前三年的努力。尽管我的网申出了不少幺蛾子,比如所有SoP都写成了申请2018Fall,Umich的SoP的标题写成了PS,CU Boulder的transcript交错了,最终的该给我offer的学校基本上都给我了,不该给我的学校全都没给。
最后再给大家几个Tips:
1、找中介的话最好是半DIY那种,请自己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我就是找了个半DIY的中介)
2、千万不要用工商银行的信用卡,你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最终发现你还是要借同学的卡来用。
3、提交网申的请选早晨,不然很容易出幺蛾子。(切忌大半夜脑子不好使的时候提交网申,你会后悔的!!)
4
世毕盟与我
我加入世毕盟比较早,大概是大三上开学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想通过世毕盟的项目去申请UCLA-CSST的暑期科研,于是就加入了世毕盟。当时时间特别紧,培训师小姐姐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尽管后来没去成UCLA-CSST的项目,但是我还是拿到了UC Berkeley的暑期科研。大四上开学后,培训师早早地给我发了邮件告诉我申请各个时间点的DDL,并给我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申请信息整理表格(这个表格超级有用有木有!帮我记住了所有网申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๑•̀ㅂ•́)و✧) 整个网申过程中,培训师姐姐和mentor(MIT博士)都非常积极地和我沟通并以及修改文书,让我的文书大为改观,现在想起是非常有用滴!总之非常感谢世毕盟给我提供的帮助,让我可以来到梦校读书(●’◡’●)
5
总结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的申请PhD之路的话,那就是:十所学校两月网申踢好临门一脚,一个目标三年计划终于得偿所愿。
这三年的路走下来,其中的甜酸苦辣少有外人能够理解。我非常庆幸能在科大这样拥有良好氛围的学校上学,因为如果这三年来没有我的同学和前辈们的热心帮助的话,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此外,过程中的很多事情,其实并不像文章中写的这么轻松愉快。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路,而申请到PhD之后你的学术生涯其实才刚刚开始。
希望我的文章能给各位的申请之路带来帮助,也祝愿大家能申请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和老师!(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了解的,请在评论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