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5-29 17:57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二十七)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邢昺疏:“颜渊”至“语矣”。这一段以及下面的二段都是在明确什么是仁道。说“子曰:克已复礼为仁。”克,约束的意思。已,身的意思。复,反的意思。夫子说能约束自己的身子来行持礼就是仁道。说“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夫子说如果君王能约束自己来行持礼一天,那么天下都会来归顺这位仁德的君王。君王行持一天的礼就能看见他人来归顺,何况是终身行持礼。说“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夫子说人行善是由自己作出的行为,难道还能由别人来决定吗?明说不是由别人来决定。说“颜渊曰:请问其目。”颜渊知道仁德必定有要遵循的准则,所以向孔子请教。说“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项准则,就是约束自己行持礼的准则。就如在《曲礼》中说的“视瞻毋回”、“立视五巂”、“式视马尾”之类,都是礼,不符合礼的不要看。在《曲礼》中说“毋侧听”,在他人旁边偷偷听人讲话属于非礼。如果人不讲非礼的话,那么他说话不必先经过心中抉择后再说出来。如果人的行为举止没有非礼的话,那么他的行为举止将自由自在。遵循这四个准则就是仁道。说“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是颜渊感谢老师教导的话,说我颜回虽然不聪明,但我将遵从老师的教导,百分百去执行老师的教导。 何晏注:“马曰:克已约身”(《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这里注解“克”为“约束”。刘炫说“约束有胜利的意思,已指身子。人的身子是极为顺从欲望,应该用礼义来调整。顺从欲望与遵循礼义交战,让遵循礼义战胜顺从欲望,让自己的身子行持礼,如此就是仁道啊。复,是反的意思。说人的性情是极为顺从欲望,是欲望的奴仆,由此身子远离礼,现在重新回到行持礼的状态。现在将此刊定为‘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谓能胜去嗜欲,反复于礼也。’”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邢昺疏:“仲弓问仁”至“语矣”。注释:这一段是明确仁道在于敬畏、宽恕。说“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是讲行持仁德的方法,仁德无非就是敬畏他人。大宾,指公侯的客人。大祭,指天子祭祀始祖和天神的大典。人一出家门与人接触,很多的过失都是因为以为自己很牛逼,所以孔子告诫仲弓以后出家门与人接触将对方当成公侯的客人。官员在百姓面前很容易傲气凌人,所以孔子告诫仲弓对待百姓要如天子对待祭祀的始祖和天神。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是说有仁德的人必定会宽恕他人的过失。自己所不希望的待遇,不要施加到他人的身上,因为也是他人不希望的待遇。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既要敬畏还要宽恕,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为诸侯办事,不会招人怨恨;或是在卿大夫那儿为家臣,也不会招人怨恨。说“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是仲弓感谢夫子指导的话。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邢昺疏:“司马牛问仁”至“訒乎”。注释说:这一段是讲行仁德很难。说“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訒,难的意思。说仁道所包含的道理极为广大,不但行持起来很难,用语言描述它也很难。说“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司马牛觉得孔子对他讲的话,并未把道理讲清楚,心里埋怨孔子闪烁其词,所以又再问夫子说“您所谓的用语言描述它也很难,便是把仁道讲完了吗?”说“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这句是孔子再次为司马牛为何讲用语言描述它也很难的意思,因为行持它很难,导致描述仁道不得不难。 何晏注:“孔子”曰至“马犂”(《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为仁之道,莫尚乎敬。”)注释说:按《史记·弟子传》中说“司马耕,字子牛。为人话多而且个性急躁。他向孔子请教仁道,孔子说‘仁道,很难用语言描述。’” ​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邢昺疏:“司马”至“何惧”。注释说:这一段明确君子。说“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君子平常行为举止的标准是什么。说“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夫子说一个君子,他不忧愁也不恐惧。那当时司马牛的大哥桓魋即将造乱,司马牛是从宋国到孔子门下学习,他时常忧愁恐惧,所以孔子的目的是要解开司马牛的心结。说“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因为夫子的回答比较平常,所以司马牛又问了一遍。说“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句是孔子为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的道理。疚,病的意思。当我们通过自省了解到自己并无罪恶,那么就没有什么好忧愁恐惧的。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邢昺疏:“司马”至“弟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说人要与有贤德的人为友。说“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无的意思。司马牛的大哥桓魋因为造乱,离死亡的日子不远了,所以司马牛经常忧愁的对人说“别的人都有兄弟,如果桓魋死了,就只有我没有兄弟了。”说“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看见司马牛在担忧自己将失去兄弟,用这句话来化解他的忧愁。商,子夏的名字。谦,说我卜商听到这么一句话,表示不是说谎。子夏说有些人活得长有些人活得短,其实生命长短都是按照天命安排,人的财富以及地位尊贵这些也是天施舍给予的,作为君子只要怀着恭敬心谨慎自己的言行无过失,与人交往恭敬谦逊有礼,并做到远离恶人,与有贤德的人为友,那么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海之内,在九州生活的人,会因为你遵循礼义而成为你亲密的兄弟,君子不必去忧患没有兄弟。 何晏注:“郑曰”至“兄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牛兄桓魋行恶,死亡无日,我为无兄弟。”)注释说:说“牛兄桓魋行恶,死亡无日。”按照《左传·哀公·哀公十四年》说“宋国桓魋利用自己受宠而谋划杀害宋景公,宋景公准备乘机讨伐他。但桓魋没给宋景公这个机会,桓魋先造乱。宋景公知道后,召来皇司马子仲以及左师讨论如何灭桓魋,而后左师命令自己的部下攻打桓魋。桓魋进入曹地宣布起义。百姓起来反对桓魋,桓魋逃到卫国,后来又去了齐国。”这是记载桓魋造乱死亡的事。桓氏就是指魋,又称桓司马,就是这里所说的桓魋。 ​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邢昺疏:“子张”至“已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人要明白仁德。说“子张问明”,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才算是明白仁德的人。说“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孔子这句是回答子张什么是明白。凡是浸润在水中的物品,水会逐渐破坏此物品,人的皮肤沾染上灰尘,逐渐会成为身体上的垢秽。谗毁他人的话,就如水浸润物品,也如皮肤沾染上灰尘,谗毁他人的话也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要是人可以明白分辨清楚,便不会去行持那些谗毁诬陷之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明白仁德的人。说“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要是人没有被谗毁他人之术所浸润,被个人或派系利害矛盾所沾染,此人不但是明白,而且这个人在仁德上的行持可以说极为高远,少有人可企及。 何晏注:“马曰:肤受之愬,皮肤外语,非其内实。”(《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愬也是指谮,说话的需要。皮肤沾染灰尘,外表会形成垢秽,但灰尘的垢秽也只能在外表形成,用来比喻谗毁他人的话,虽然只是在表面上纹理错杂的架构出他人的过失,但是被他人谗毁的人其实并没有犯过任何罪。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邢昺疏:“子贡问政”至“不立”。注释说:这一段讲信义最为尊贵。说“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里是孔子回答政治上的事,让人民丰衣足食并且行为举止遵循礼节,军队强大不会去畏惧强国的威吓,人民讲信义的话就会服从教化。说“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子贡又问“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去其中之一,三者之中哪个最先?”说“曰:去兵”,这句是孔子的回答,先去兵。因为兵主凶,会蛀蚀国家财物,人民会被拖垮,所以先行去之。说“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子贡又问“假设在不得已情况下,必须去足食和信义其中之一者,先去哪个?”说“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是孔子的回答,二者之中先去足食。食物,人用它来维持生命,没有它人就会死亡。为何去足食不去信义呢?夫子说人死从古到今本来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每个人都会死,但不能使人民丧失信义,人民失去信义的国家无法稳定。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邢昺疏:“棘子”至“之鞟”。注释说:这一段尊崇文章。说“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卫大夫棘子成说“君子为人敦厚质朴就可以了,为何还要会写文章才能算是君子呢?”棘子成厌恶当时出了很多文章。说“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这里的夫子指棘子成。子贡听到子成说君子不需要会写文章,认为他的说法太过荒谬。因而叹息说“可惜啊!棘子成所说的君子,这舌头一动言语便脱口而出,四匹马拉的高车都追不上。”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这句是子贡举例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会写文章。动物的皮去除毛称为鞟。子贡说君子和一般老百姓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之间的质、文不同;就如虎豹与犬羊之间的区别,因为它们身上毛色以及纹理不同。现在我告诉你如果君子的文章像一般老百姓的观点,或一般老百的观点也像君子的文章,那就是达到您认可的文质同,那么君子和一般老百姓有差别吗?就如去掉虎豹毛纹理之皮,和去掉犬羊毛发之皮放在一起,能分辨出哪张是虎豹皮、哪张是犬羊皮吗? 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邢昺疏:“哀公”至“与足”。这一段是明确税法。说“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鲁国君王哀公问孔子的学生有若说“今年稻谷收成不好,不能满足朝廷消耗,用什么方法能满足朝廷的消耗呢?”说“有若对曰:盍彻乎?”盍类似为什么不的意思。周朝的税法规定“什一而税(农民向官府缴纳的土地税,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称为彻,彻,通的意思,这是天下通用的税法。有若意思是讥讽哀公想提高农民的土地税,所以向哀公说“既然不能满足朝廷的消耗,为何不按照通用的税法征税呢?”说“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二,指什二而税(土地税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二)。哀公没发觉有若在讥讽他,所以又说“什而税二,都不能满足朝廷的消耗,还能依照通用的税法来征税吗?”说“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孰,谁的意思。已经落实哀公要提高农民的土地税,所以有若回答按照通用的税法征税可以满足朝廷的消耗的理由。有若说“如果按照通用的税法征税,那么老百姓能满足自家的消耗。老百姓得到满足,君王有需求的话,老百姓就会主动上供。”又说“君王您不能出幺蛾子让老百姓穷困啊,要是君王您提高农民的土地税,老百姓必然穷困,那么君王有需求的话,老百姓就无法上供了。”所以原文说“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也?” 何晏注:“郑曰”至“通法”(《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注释说:篇幅太长省略,何晏引用《公羊传》,《谷梁传》,《孟子》,在《春秋》说“鲁宣公十五年开始推出税亩,又丈量鲁国百姓拥有土地的亩数,在公田之外再收十分之一的税,这是已经达到按亩产量的十分之二来收税。”所以在这里才有哀公说“二,吾犹不足。”指按亩产量的十分之二来收税,还无法满足朝廷消耗。因为从鲁宣公之后鲁国按亩产量的十分之二来收税已经是很正常的税收。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