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铝氧化物总量测定-质量法-上海液质检测平台
一、概述
铁、铝氧化物的测定是在分离硅以后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将铁、铝沉淀为氢氧化物,经灼烧为氧化物。由溶液中析出铁、铝氧化物的方法有氢氧化铵法、醋酸钠法、吡啶法。对含碳酸盐的土壤,氢氧化铵法比醋酸钠法优越,但必须用新鲜的氢氧化铵沉淀,且避免冗长的过滤时间,以免碳酸钙沉淀,沉淀至少需要反应进行3次。当溶液中有大量磷、铁和锰存在时,氢氧化铵就不适用,可用醋酸钠法。吡啶作为三价氧化物沉淀剂来说,其作用与氢氧化铵相似,它不仅可使铁、铝从二价一价的金属离子中完全分离出来,并且可自较大量的锰中分离出来,而且沉淀下来的三氧化物沉淀不会吸附其它离子,因此,通常1次沉淀即可。此外,吡啶不与CO2作用形成碳酸盐,因此就没有使Ca2+形成CaCO3从溶液中沉淀下来的危险。
二、氢氧化铵法
方法原理
在分离硅以后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铵将铁、铝沉淀为氢氧化物,沉淀经灼烧成为氧化物,通常称三氧化物或倍半氧化物,用R2O3表示。因沉淀时溶液中的磷和钛一起沉淀,故必须从氧化物总量中减去P2O5和TiO2得铁铝氧化物总量。
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的沉淀受溶液pH的控制,在适当酸度下,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沉淀的溶解度最小,前者为4.5×10~10g·L-1,后者为9.6×10~6g·L-1。

pH近于2时,氢氧化铁开始沉淀;pH5时,氢氧化铁完全析出;pH4.5 时,氢氧化铝开始沉淀,pH6.5~7.5时,则氢氧化铝沉淀完全析出。由于氢氧化铝为两性化合物,当pH>7.5时,氢氧化铝又开始溶解。所以在沉淀铁铝时选用弱碱氢氧化铵而不用氢氧化钠,以利于控制溶液的pH。沉淀经灼烧后称量即得三氧化物的含量。
主要仪器 : 高温电炉、铂堆塌、铂头堆塌钳、玛璃研钵
试剂
(1)20g·L-1中性NH4NO3溶液。称取硝酸铵(NH4NO3,化学纯)20g 于水中,稀释至1L,并用HNO3或NH4OH3调至pH7。
(2)0.1mol·L-'AgNO3溶液。称取硝酸银(AgNO3,化学纯)1.7g溶于水中,定容至100mL,贮于棕色瓶中。
(3)NH4OH(1∶1)溶液。浓氨水(NH4OH,p≈0.88g·mL=1,分析纯)和水等体积混合。
(4)HCl(1∶1)溶液。
(5)甲基红指示剂。溶解0.1g甲基红于100mL无水乙醇溶液中。
操作步骤
吸取分离SiO2后的滤液(即待测液B)50mL移入250mL烧杯中,将溶液加热至近沸,加甲基红指示剂3~4滴,滴加NHQH(1∶1)溶液,边加边搅拌,直到溶液红色褪去黄色出现为止(*)。如沉淀过多不易辨别时,可等沉淀下沉后,再观察上部清液的颜色,或将烧杯上部游离的氨味吹去,再闻一下是否有氨味,若有氨味即表示沉淀完全。
将烧杯中的沉淀物加热至近沸1~2min/*2),取下趁热用无灰快速滤纸过滤,在全部过滤期间,液体应始终保持在70~80℃。滤液收集在600mL烧杯中。用中性NH4NO3热溶液洗涤烧杯沉淀1~2次,把滤纸和沉淀一起移入原烧杯中,约加HC(1∶1)溶液5mL溶解沉淀,并用玻璃棒捣碎滤纸,加热水约50mL,再在沸水浴中加热至近沸,如上法进行第二次沉淀过滤(*),滤液盛于上面的滤液杯中。两次过滤后的滤液可作为钙、镁的待测液用。
用中性硝酸铵热溶液洗沉淀物至无氯离子反应为止(用0.1mol·L-1 AgNO3检查),取下滤纸和沉淀物,移入已恒重的铂坩埚(或瓷坩埚)中,在电炉上进行碳化、灰化,置于950℃高温电炉中灼烧,称量,直至恒定质量(注4)。
结果计算


注释
注1.沉淀将完成时,氢氧化铵须慢慢逐滴加入,否则容易过量,使铝溶解,但如果加入氢氧化铵不足时,则铁、铝沉淀不完全。在过滤时如发现滤液中有白色或黄棕色絮状沉淀,表示沉淀不完全,必须重新沉淀。
注2.在沉淀氢氧化物以后的加热近沸时间不宜超过2min,因加热近沸的目的是增进胶体的凝聚容易过滤洗涤和赶去多余的氨,同时使铝酸铵水解形成Al(OH)3,从而使沉淀完全。加热时间过长,一方面将使沉淀变成粘性的稀泥状,难以过滤;另一方面将导致氯化铵的解离生成游离酸后,使Al(OH);溶解,如发生溶液有回复形成酸性的现象(指示剂变红色)应立即补加氨水至碱性(溶液变黄色)。
注3.由于氢氧化物沉淀易引进镁等离子的共同沉淀,又由于供试溶液中有钙离子存在,在沉淀过程中容易吸收空气中的CO。而产生碳酸钙增加了RO3的重量,因此必须进行2次沉淀。一定量的氯化铵存在也会防止镁等离子的共同沉淀。石灰性土壤要尽量缩短过滤时间,所用的氢氧化铵也必须新鲜配制以防止形成碳酸钙沉淀。
注4.氧化铝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因此必须在硫酸干燥器中冷却,并迅速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