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itp VS DE2000
DEitp被认为是比DE2000更新,更均匀的色差公式,在高动态范围工作得更好,标准动态范围下也做的不错。 我最近才开始尝试用DEitp,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会给人带来“恐慌”,同样一个样本,DEitp的值普遍要高于DE2000。并且在低亮度和高亮度下,它和2000的给出的判断是完全相反的。我的疑问是,当前DEitp能否完全替代老旧且纠结的DE2000公式成为评价色彩差异的新标准? 我做了一个小测试,对象分别是一台miniled设备和一台oled设备,分别测量它们的0-255灰阶性能,其中0%-10%“电平”每个码值都采样,10%以后每隔5%采一次。 首先是oled DE2000:
DEitp:
Dif EOTF:
二者对中高亮度的报告差异并不大,主要差异集中在低亮度。DE2000认为10%以内的差异很小,都不超过1,远低于人眼阈值;DEitp则认为低亮度下有明显的色差,已经远高于人眼可见的3,尤其是5%以内。 再看看miniled DE2000:
DEitp:
Dif EOTF
非常非常巨大的差异。虽然我们知道miniled由于原生黑位的原因基本不可能做到像oled那样对eotf的准确跟踪,但是最大DE=31是否太过夸张… 因此,说说我的理解,不一定对。 1、很难说在所有情况下DEitp都比DE2000更均匀更符合人眼观感 2、DEitp对低亮度的亮度差异的惩罚过于严厉,而DE2000则温和得多 3、DEitp对中高亮度的白点色度偏移过于温和,DE2000也许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