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识疑】甲戌本补论

前言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应存八十回,现存己卯本存约三十八回、庚辰本存七十八回、甲戌本存十六回,其成书按记录始于甲戌终于丁亥,用时超十四个年头(重评发生在1754甲戌年,初评则更早)。
依据现存抄本,可作如下编年(若有抄本新发,可按顺序安插):
1754甲戌,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甲戌本第一回)。
1755乙亥。
1756丙子,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
1757丁丑。
1758戊寅。
1759己卯,己卯冬月定本(乙卯本目录)。
1760庚辰,庚辰秋(月)定本(庚辰本目录)。
1761辛巳。
1762壬午,署期壬午春、夏、九月批语(庚辰本存多条)。
1763癸未。
1764甲申。
1765乙酉,畸笏叟曹頫署冬雪窗畸笏老人批语(庚辰本仅存一条)。
1766丙戌,脂砚斋李氏署甲午八日泪笔批语(甲戌本仅存一条)。
1767丁亥,畸笏叟曹頫署丁亥春、夏批语(庚辰本存多条)。
接下来,我将就甲戌本的版本性质、成书时间、相关用途等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作为甲戌本的补充研究。
一、版本性质
1,一些特点
(1)区别于己卯、庚辰本每十回为一卷的分卷规则,呈现1-4、5-8、13-16、25-28,每四回成一卷的形态。
(2)区别于己卯、庚辰本的相对完整和前后连续,呈现跳跃间断的节选状态。
(3)绝大部分批语没有署名、署期(过录者有意去除的,后文讨论)。
(4)批语中存在己卯、庚辰本上的批语,尤其前八回里面的批语,基本属于甲戌本独有,而己卯、庚辰本里没有(梦觉、戚序本有,但不在目前的讨论范围内)。
(5)独有四百多字的凡例。
(6)批语中存在提前剧透的现象。
1)第一回
[甲侧]又夹写士隐实是翰林文苑,非守钱虏也。直灌入“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回。
剧透了第四十八回的题目和内容,即: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2)第二回
[甲侧]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尽管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到了甄宝玉,但甄宝玉本人直到前八十回完结也没有出场表现,可见八十回后还有文章,其中有甄宝玉的戏份。
3)第四回
[甲侧]未出李纨,先伏下文李纹、李绮。
李纹、李绮再次出现是在己卯本第十八回的批语以及第四十九回的正文中,依然属于提前剧透。
4)第四回
[甲侧]是为下半部伏根。
该批语所在地方涉及护官符上四大家族,鉴于小说写的是家事消亡之悲剧,下半部理应涉及一损俱损的结局,但直到第八十回结束也未见革职、抄家的内容,由此可推,作者将这些内容放到了八十回后,甚至不可不说是在小说结尾、故事收场的部分。
5)第五回
[甲侧]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
剧透了第五十二回的题目和内容,即: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6)第六回
[甲眉]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作者并非泛写。且为求亲靠友下一棒喝。
该批语所在地方涉及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但直到第八十回结束尚未见大姐(巧姐)的戏份。
7)第八回
[甲双]交代清楚㩙玉一叚,又为误窃一回伏线。晴雯、茜雪二婢,又为后文先作一引。
平儿讲述良儿偷玉的事情出现在第五十二回。
8)第二十五回
[甲眉]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
该批语所在地方涉及讲经说法、普渡众生,但直到第八十回结束尚未见贾宝玉在悬崖撒手(出家)的戏份。
9)第二十六回
[甲眉]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狱神庙大概率是抄家后关押贾家男人的监狱,该情节理应出现在第八十回后的剧情中,但由于原稿散佚该情节也随之遗失。
10)第二十八回
[甲回后]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棋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剧透了袭人与棋官走到了一起,贾宝玉与薛宝钗走到了一起。
上述十条批语,除了剧透出甲戌本16回之外的剧情,亦剧透了80回后的剧情,据此可推该抄本形成时,80回后的内容不仅构思了而且大概率已经写出来一部分了。
2,批语构成
(1)他本批语
据欧阳健《还原脂砚斋》第一版附录:甲戌本脂批总汇
按:
甲戌本与己卯、庚辰、戚序(有正)本相互比较,存在着大量一致或基本一致(个别字、句改动)的批语,己卯本不下百条、庚辰本不下三百条、戚序本不下四百条(己卯本38回,庚辰本78回,有正本80回,回数少则批语少,回数多则批语多)。
(2)位置变化
据第十四回
A1143【◎甲戌侧】又伏下文,非独为阿凤之威势,费此一段笔墨。(己卯夹、庚辰夹同。有正“一段”二字在“阿凤”前。)
按:
他本的夹批在甲戌本中改为侧批。
(3)修订优化
据第二十六回
[庚墨眉]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甲眉]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按:
首先是删除了署期、署名(这类现象在甲戌本中普遍存在),其次删去多余的【回有】二字,使行文中的表词达意更加简洁。
甲戌本的批语呈现出被整理、修订的面貌,出现了己卯、庚辰本上的批语甚至署期丁亥(1767年)的批语,这意味着现存甲戌本的诞生晚于己卯、庚辰本。按照抄本批语中的时间标识【丁亥春】、记录曹霑壬午除夕去世的【甲午八日泪笔】,称为【壬午本】、【丁亥本】似乎都有道理,但就一芹一脂【是书何本】的重要性,雪芹曹霑去世后遗孀脂砚继续小说写作的可能性似乎已经不大了,因此称作【壬午本】显得更加合理。
3,性质判定
在1-4、5-8到13-16中间缺了9-12这四回,在13-16到25-28中间缺了17-20、21-24这八回,亦或还包括后面的29-32这四回。
以四回为一卷,如果按28回则为7卷成册装函不满,按32回则为8卷比较容易成册装函放满,现存甲戌本呈现不对称的跳跃排列:1-4、5-8、(9-12)、13-16、(17-20)、(21-24)、25-28、(29-32),目前所存四卷尽管跳跃却方便成册装函。
另外,未选入的9-12主题是风月宝鉴,17-20、21-24主题是宝黛恋爱,在理学统治之下属于敏感的话题,29-32的主题则相对松散,由几个独立的故事串连而成。
甲戌本的卷录章回出自前二十八回,呈现跳跃的节选状态,它剧透了甲戌本之外以及八十回之后的内容,具有某种特殊目的、满足某种特殊要求的选摘性质。
二、成书时间
甲戌本中记录着四个时间节点。
1,甲戌
第一回
[正文]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按:
干支纪年的甲戌指向公元1754年,这十五个字解释了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作为书名的原由和启用的时间。
2,壬午
第一回
[甲眉]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按:
鉴于该批语“泪笔”的性质(脂砚斋的悲痛),与史料中记载曹雪芹去世、殡葬时间有出入(据一,曹雪芹书箱诗“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反映出曹霑癸未羊年本命年去世;据二,爱新觉罗敦诚的《挽曹雪芹》以及该诗的修订版《挽曹雪芹甲申》。二据合看,可推曹霑大概率于癸未年最后一天去世,甲申年初进行殡葬,壬午除夕则属于故意隐匿或情绪崩溃下的笔误),因此无法断定曹霑确切的去世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1762壬午马年时书还没有写完(壬午除夕书未成)。
3,甲午八日
第一回
[甲眉]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按:
依据干支纪年规则,甲午八日指向1766丙戌年五月初八。换言之,这一年脂砚斋还活着。这一天很可能是曹霑的三周年冥寿。
4,丁亥春
第一回
[甲侧] 若从头逐个写去,成何文字?《石头记》得力处在此。丁亥春。
按:
这条批语为甲戌本独有,不见于他本。
丁亥春指向1767年农历春季一到三月间。
这里存在两种可能:
(1)此批为脂砚斋所作,理由是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的产物,表示1767丁亥年春季她还活在人世。
(2)此批为畸笏叟曹頫所作,理由是庚辰本第十八回有署期丁亥春(无署名)、第十九回亦有署名畸笏叟署期丁亥春的批语。
第十八回,[庚眉]纸团送迭,系应童生秘诀,代卿自何处学得,一笑!丁亥春。
第十九回,[庚眉]花解语一叚,乃袭卿满心满意将玉兄为终身得靠,千妥万当故有是。余阅至此,余为袭卿一叹!丁亥春,畸笏叟。
第十九回,[庚眉]玉生言是要与小恙梨香院对看,愈觉生动活泼,且前以黛玉,后以宝钗,特犯不犯,好看煞!丁亥春,畸笏叟。
失去亲人成为遗孀,脂砚斋在丁亥春睹物思人时心情难言轻松,因此,此批为畸笏叟曹頫所作的概率更大。
第二十二回,[庚眉]前批书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
由此批可推,1767丁亥年夏,脂砚斋已经离世,其离世时间大概率是春夏之交,从署期丁亥春的批语内容可知畸笏叟曹頫心情尚可,进一步可推彼时他并未得知曹霑和脂砚的死讯,而在时间上紧随其后的丁亥夏的批语中,畸笏叟曹頫流露出痛心不已,这很可能意味着他在得知脂砚离世消息的同时,亦得知了曹霑的死讯,受到了双重打击。在此之前,脂砚为了怕他伤心很可能没有将曹霑离世的消息告知给他,彼时的她已经无法将小说继续写下去了。
既然甲戌本出现了署期【丁亥】的批语,那么它大概率形成于1767年丁亥夏,由曹頫抄录整理完成。
三、相关用途
甲戌本呈现节选状态,由曹頫抄录整理,【脂砚斋抄阅再评】表示甲戌本的底本由脂砚完成,【丁亥春】的批语署期表示现存甲戌本由曹頫完成,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甲戌本用途的揣测,换言之,甲戌本为何诞生以及它存在的作用是什么。
推测:
1,为纪念作者而抄录的藏品
与小说密切相关的人物有三位:畸笏叟曹頫、脂砚斋李氏、曹雪芹曹霑,曹霑在1764甲申年到来之前已经离世,脂砚于1767年丁亥夏来临之前也已经离世,因此甲戌本出自畸笏曹頫之手的概率比较大。
脂砚的甲戌本很可能已经伴随了她和曹霑的在天之灵,现存甲戌本来自曹頫为纪念道人改写、雪芹编修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留下的念想。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作为脂砚改写《石头记》的阶段性成果,供底稿作者畸笏检阅,它体现了脂砚的改写宗旨和写作的风格技巧,得到了畸笏的认可和称道,是石头记向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演进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为出版审核而准备的样品
1759己卯本、1760庚辰本的存世,表示在1762壬午年之前,前八十回已经基本写完,小说八十回后的章回也在写作过程中。
据第二十一回
[庚眉]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词〔祠〕,为郡守毁为己词〔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固〔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己祠,傍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官,太守取之不尽生钦〔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感慨悲愤,心常耿耿。
[庚眉]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按:
【壬午九月】,畸笏曹頫、脂砚李氏、雪芹曹霑都还在世。
【索】表示索要、索取,【甚迫】表示非常迫切。
有人认为索的书是赵香梗的《秋树根偶谭》,但是我们却找不到这本书,也不知道书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以及要还给谁,为什么那么迫切。然而据土默热考证:赵香梗即赵蕙芽,康熙年间曾任兖州知府,曾重建子美祠,作文表达对杜甫的同情。
上述长幅批语表达了对鸠占鹊巢、仗势欺人、亵渎文人的恶劣行为的抨击和嘲讽,然而这与索书有什么关系呢?既然书是别人的,归还是很应该的。
然而也许还有另外的理解,一种是有人仗势欺人索取小说的版权,作者在批语中用子美祠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无奈。还有一种是小说获得了出版的机会,但出版人提出了尽快完稿、整改合规的意见,作者用批语记录了这件事。
鉴于: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作为书名有些不伦不类,需要整改。
(2)小说没有作者署名,需要署名。
(3)过多的批语,批语位置过多(眉、夹、侧、回前后),需要整改。
(4)小说存在露骨的风月描写以及影射当今朝廷事件(两个皇帝、魇魔镇魔等),需要整改。
(5)甲戌本独有凡例的存在,似为出版做的准备。
(6)甲戌本前八回尤其第一回的批语,透露了脂砚斋参与写作,她与曹霑的福气关系,她扮演了林黛玉等秘密信息。
(7)作者、批者的匿名,很有做贼心虚、此地无银的味道。
小说出版在即、接受审查显得不无道理,但如果按上述要求整改,作者将暴露真实身份,小说情节的连续性、整体性也将被打破断裂。
事实上,关于作者,被雍正革职抄家的曹頫写作小说是违法违规的,被雍正革职、抄家、流放的罪臣李煦之女写作小说也是违法、违规的,尽管他们主观上想署名,但为了小说的问世传奇、不惹来文字狱的迫害,客观上又不得不匿名。
留存下来的甲戌本,删除了批语的署名和大部分署期,梦觉、戚序本删除了更多的批语和署名,程高本删除了一切批语并进行了政治正确的修订,似乎也验证了上述观点。
小结
也许,节选的甲戌本是用作出版前的审核,也许,是某官员用作讨好上司甚至皇帝(乾隆)的礼物,可是历史没有也许,它需要更多的证据。关于现存甲戌本,胡适、周汝昌、冯其庸、林冠夫、郑庆山等前辈已做了相当充分的论述,尽管受条件和思想的局限难免犯错,但他们的钻研精神和理性观点,依然为后辈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在此向前辈们致敬!关于甲戌本的以上种种,亟待更多史料新发,以验证前辈们和我的那些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