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心理主义(1-4-3)——知识分子们成功地让大众们以为掌握了心...

【主义主义】心理主义(Psychologism)(1-4-3)——知识分子们成功地让大众们以为掌握了心理学,就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我们今天要来讲这个主义主义的1-4-3。1-4-3的3是认识论上的一个中心化,所以我们要回顾一下1-4-1和1-4-2 。1-4-1是当代自然主义,1-4-2是世俗人道主义。
当代自然主义它是分析哲学的主导性立场,百分之九十九点五的分析哲学家都是不反思本体论的,就是说对于本体论的思辨被他们认为是思维游戏。他们也需要有逻辑学,但是他们的逻辑学是不需要有本体论的性质的。
所以他们通通对本体论意义上的观念(比如说胡塞尔意义上的观念、实体、实在等维度)都“脱敏”了,你可以把他们理解成反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分析哲学认为这些东西是不用讨论的,我们只要讨论一些学术内部的东西。比如科学的有效性,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功能、效益等等。也就是说分析哲学归根结底只进行分析活动,不进行综合活动。没有新的实质性的智慧,只有一些形式上的、程序性的一些理清、分析资讯。所以他们在本体论上就是4。
认识论上的1就是主张归根结底真实的现象、真实的体验、真实的认知最终都来自于自然法则,也就都是自然现象。语言活动也被他们看成一种语用学的实践。
而在世俗的人文主义那边,在现象这个维度就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人类的、人文的、文化的现象,另一种是自然的、物质的、生存性的现象。它们之间产生了对立。
他们会站在前者,也就是人类的、文化的那种“高贵精神”的维度,并认为这个东西是“反思”的。而后者就是一些粗鲁的、粗鄙的、野蛮的“低贱欲望”的维度,他们就认为这个是“前反思”的。
所以他们也有“反思”和“前反思”的区分,但是他们的这种区分很明显是有一套人文主义文化作为标准的,因此它是世俗的人文主义。归根结底他们自以为的“反思”和“前反思”的两个立场都是前反思的,甚至可以说他们不仅是前反思,而是拒绝反思。
他们默认一个既定的本体论框架并从中受益,比如说进入学术共同体的人当然是受益的,他们是既得利益阶层的一员,是被收买的。另外一部分没有进入学术共同体的比如在经济、文化活动里面占据优势,或者有期望觉得自己将来会占据这种优势地位过上比较安逸的生活的那群人,一般都是在本体论上不反思的。
他们为什么不反思本体论?我们说了,暴力、痛苦这两个东西是最具有本体性的,你在本论上不反思它们是因为这两个东西没有击碎他们的防御机制,打破他们在这个既定本体论秩序里面的享乐的循环。他们不体验到这些创伤性的维度,所以在本体论上是不反思的。
他们就算能够体验到暴力(violence ),和创伤(trauma),也不认为需要把它专题化为一种本体论,而会把它消解在认识论里面,消解成自然现象(1-4-1)或是消解成人类文化特有的一种总体主义的缺陷、谬误。
关键是这个被转移到认识论的对立现在该怎么调和呢?它的中心化如何实现呢?它就是要把超越性的人类的维度降下来,降回到自然之中,把它变成某种类自然现象。而类自然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的矛盾和冲突会体现在1-4-3的四个分支里面,这四个分支通通都是自我背反(self-antinomy)、自我悖谬的。
那么把人类的维度“类自然化”成什么呢?就是变成心理学(psychology)。一切现象——你的感知的维度、行为活动的维度通通可以消解为一种心理现象。所以1-4-3就是一种心理主义(psychologism)。
心理主义肯定是错误的,很明显它是前反思的。因为它把心理内部的一些机制——感知、情绪、性格、工作记忆、反馈等等概念最后的模式都当成是不言自明的,然后心理主义者好像就觉得自己通过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就可以直接指向这种基本要素。好像他们内心只要动动念头,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一种“心理学的意向性”。
所以弗雷格看不起胡塞尔,认为他的“意向性”本身是个心理学的术语。这牵扯到公案我们就不说了。
胡塞尔
弗雷格
什么叫“心理学的意向性”?比如说我闭上眼睛,感受自己心里面有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我就把握一下它,然后立刻就能把握到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这种“心理学意向性”下对心理活动尤其是情绪的把握俨然是不言自明的,它默认存在内在的第一人称被给予性和明证性。
在心理主义者看来,这种第一人称的明证性的内容直接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比如说我直接就可以感受到我的内在情绪状态、内在的感知,比如说内听觉。我们之前思考的时候也会用到这样一些小技巧,但是心理主义却把这种直接感知的能力当成它立论的基本要素。这些玩意儿在他们那边成了不言自明的认识论前提:
首先,我的心理内容肯定是由心理学规则所决定的;其次,我对外部物理世界的感知也是由我的心理世界的这些心理学规则所决定的;再进一步它就很野了,后面的逻辑学体系也是由我的心理学规则所决定的。
比如说我的情绪、性格、内在的心理习惯、内听觉组织习惯或是什么心理学意义上的倾向性,他们认为是这些东西导致了逻辑的产生,然后还进一步产生了数学。心理主义者认为数学也是可以被心理学规则所消解掉的。
在心理学刚开始发展的时代里就有一些心理主义者试图用心理学来消解掉数学。比如说1+1=2。他们认为人们会觉得1+1=2是因为所有人类都有对“连接性”的心理学想象机制,比如说把完全抽象的数字符号“1”想象成一个可连接的内在心理实体、心理对象,然后通过加法把它连接起来——就是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去把握数字。然后“2”就可以维持它与“1”的关系和差异……反正就是类似的,他们曾试图用心理学去瓦解数学。
再进一步,他们甚至会认为整个科学体系也是可以用心理学去瓦解的。
因为当时是1870年左右,世界格局正处在变革的前夕,西方学术界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都已经去搞politics了,剩下的一帮搞哲学的家伙几乎都是蠢人。他们都没饭吃,因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太迅猛了,整个大工业体系还有西欧主导的一些capitalists都会重金去收scientist。哲学就穷得没人了,不需要这群废物来给迅猛发展的近代科学体系拖后腿。
哲学生产的这点意识形态产品没人买了,他们不要采购这些东西。所以哲学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为止都处于守势。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哲学自己变成了一个院系。
按道理以前是所有学科都是哲学下面的院系,整个大学就是为哲学所设的。现在不仅哲学单独被拎出来成了个院系,甚至还变成了个冷门院系。
观念论体系暂时终结了它的历史使命,它被后来崛起的科学共同体妖魔化、庸俗化。黑格尔被妖魔化、康德也被庸俗化。主要是英国人、法国人和奥地利人,把他们理论当中的精华全部放弃或曲解,提出非常庸俗的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然后搞这些运动的人还是活不下去、混不到饭吃,所以他们只好进一步走向一种心理主义,朝心理学上面去依附。
心理主义在那个时候还是算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因为“现代心理学”这门系统的学科在兴起之初就是在科学共同体的体系之下发展起来的。那个时候“科学”是个好词儿,只要你的学位靠上科学研究就有饭吃。所以那个时候有很多没良心的“哲学家”就投靠了心理主义,一方面是能吃到点科学共同体的边角料利润了,另一方面还能去和科学共同体争夺对于逻辑、数学和科学体系的话语权。
为什么他们要去争?因为这些东西当时值钱、经费多。而继续去研究心理学赚不了多少,只能跟在数理化等为整个工业体系配套服务的部门后边。就像实验心理学弄条狗,研究唾液分泌这种东西。既没多少经费,又出不了名。我之前批判过的柏格森,还有一些被胡塞尔所批判的那个时代的哲学家很多都是投靠心理主义的哲学掮客。
心理主义有它的源泉,比如说洛克和密尔,他们的认识论体系都有心理主义的影子。然后当时混得比较惨的那些新黑康德主义者或新黑格尔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可能在普鲁士下面还有饭吃,新黑格尔主义那些人真的是没饭吃)就跑到英国去投靠这两位、投靠盎格鲁-撒克逊传统。
洛克
密尔
投靠了之后就是用心理学的流俗的方法去建构他们所谓的心理主义“哲学”。心理学向来是流俗的,它从根子上就是流俗的。从“心理学”英文的词根上看,psychology这个词就是流俗的,它把psycho-(心灵)和logos(逻各斯)这两个东西缝合在了一起。
所谓逻各斯就是具有内在的自我一致性的、体系化的逻辑符号系统。基本上所谓的“逻辑”:“XX-logy”就是“XX学”。但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以logy为后缀的,必须要满足逻辑学的特殊立场。比如说辩证法为什么不叫“辨证学”?它不也是一门学问吗?因为辩证法是超逻辑的。dialectics,-ics的后缀也能用来指称某些学科,比如physics(物理学)、mathematics(数学)
所以其实-ics结尾的词才应该翻译成“XX学”。辩证法应该叫做“讲土话的学问”,dialect这个词指的是“地方话”、“土话”,后来衍生出“辩术学”的含义。以-ics为后缀的那些“学”就和-logy结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为“学”是高于“逻辑”的,因为“逻辑”其实已经预设了它的屁股歪是的,需要主导性的logics来做这门学问的爹。
后缀是-logy的学问意味着它是蛇皮,除非那个哲学家自己有本事,成为一整门学问的开创者,搞属于他自己的那一套logics。比如说黑格尔他搞的精神现象学,虽然我们认为在阅读顺序上它应该是靠前的,因为《精神现象学》的写作年代早于《逻辑学》,但他之后写作的《逻辑学》其实就表明了我们应该在他的逻辑学的基础上去理解他的精神现象学,而不要在其他庸俗的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去理解。
黑格尔
logics下面有自己的各种-logy,logics是更高的。下面这些-logy都是儿子学甚至孙子学,logics是它们的爸爸学甚至是爷爷学了解吧。
所以我们现在我们就知道,物理学和数学的知识共同体都认为他们不应该受世俗所流行的逻辑学体系的束缚。特别是数学家,数学家认为逻辑主义是蛇皮,靠逻辑实证主义还想消解我数学,逻辑学还得跪下来叫我数学爷爷呢!
数学家可以自己搞集合论、搞拓扑学,然后建构他的离散数学体系,回过头来定义、创立他们自己的逻辑学。他们不受那些庸俗的逻辑体系的束缚。
小宝宝、小学生、初中生学的那套日常语言体系逻辑学里的那一套逻辑学还想过来束缚我智商一百五以上的超级天才才能学的这个学问?那搞笑啊。
物理学也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哲学。比如说我经常说的普朗克,人家早年是学康德的对吧,还有包括爱因斯坦,他自己都认为自己继承了德国哲学里的一些基本哲学立场。他们和当时的逻辑学家以及数学家的关系也是很暧昧的(如爱因斯坦和哥德尔),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甚至是(请允许我用这个很庸俗的词)勾心斗角的关系。
爱因斯坦
普朗克
比如说哲学(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它是两个希腊词根拼合到一起的:爱(philo)、智慧(sophia)。它认为逻各斯是自己的儿子、逻辑学是自己的儿子。
-sic结尾的学科前面的部分就是形容这门学科的形容词,这个词就是前面这个形容词的的学科化。physics就是这个physical这个词的学术化,对它去形容词化后再加上-ics,phys-是一个词根,用于自然物理或医学,phys-+-ics=physics。
对于真正语言学上的历史溯源问题,我不敢说自己总结的都是对的,但据我对于我自己在语用学上的经验的汇总来看,我认为你千万不要把psychology这个东西抬得很高,因为它是向逻各斯(logos)跪服的。所以那个时候给心理学命名的学术界就认为心理学还是得跪下来,成为某种-logy。
我不是在宣扬这种封建的礼法,但是现实就是,你心理学拜服于既定的逻辑学体系,在这套体系中间还是得跟其他的学科论资排辈,你是个弟弟或是个儿子,无论如何你都是个研究如何把科学共同体内部大家比较公认的一套逻辑学运用在心灵活动当中的学科,你没能提出自己的logics。
psychology的词根是psyche,这个词根来自于古希腊,原意更接近于“呼吸”,在古希腊先民的想象当中“灵魂”、“精神”这种东西比较生动、轻盈,有种类似于呼吸的节律和灵动。而罗马神话中将灵魂女神直接称为普赛克(Psyche),并描绘成长着蝴蝶翅膀的仙子形象,更是继承了古希腊人对“灵魂”的想象图式。(参见【主义主义】1-2-1-1)
所以psychology就是在研究心灵活动的规律,活动的逻各斯(logos也可以叫做某种规律)。但是这种规律实际上已经是屁股歪的了,它是在一些主导的逻辑学框架以及研究知识的那些方法论的体系之下所被设定好了的。
所以当年初登学术共同体舞台的逻辑学家就会拿着一些比较庸俗的知识方法论(比如拿莱布尼兹的,或者拿洛克的,或者拿康德的,不确定。这取决于他来自于哪一个知识共同体,他们可能是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去研究人类的心灵活动,于是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诞生了,同时,哲学中的“心理主义”运动也应运而生。
莱布尼茨
康德
心理主义是个哲学运动,发轫于1870年代,到差不多1910年代就招架不住了,到1920年代就消失了。作为一个意识形态它会继续存在,但它在学术圈中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则被阻击了。搞心理主义运动的人两边都不讨好,以弗雷格、胡塞尔为代表的欧陆哲学界打压它(虽然弗雷格的哲学在形式上更倾向于后来流行于英美哲学界的分析哲学),以罗素、怀特海为代表的英美哲学界也打压它。就是说基本上所有有排面的高级知识分子都阻击心理主义运动。因为这东西智商低到了一定程度,太蠢了。而且论资排辈都没搞清楚,你心理学凭什么依附到逻辑的头上来?实际上心理学自己也很孱弱,整个心理学的那些术语体系、概念体系都是非常含混不清的,恰恰在逻辑上没法精确定义。
罗素
怀特海
比如说“刺激”(stimulate),你告诉我什么是刺激?然后它会专门搞一套很愚蠢的分类学,告诉我们刺激分外部刺激、内部刺激、感官刺激、情绪刺激、格式化的刺激等等。为什么在亚里士多德分类学意义上都属于不同范畴的形容词或者名词可以同时修饰“刺激”,并作为心理学分类学中地位相当的术语而并列?
你把所有的心理学概念术语体系拿出来看,都会发现它的分类学是非常粗糙的,它的分类学都是垃圾分类,都是当时那些初代心理学家想当然、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别说前康德、前笛卡尔了,甚至是前形而上学反思的。所以我把心理主义归在1字头。
那个时代开始玩心理学的我觉得是高级知识分子当中智商处于下面百分之二十那些人,因为这个东西既在科学共同体当中讨不到什么好处,又得和一帮比较危险的人打交道。而且这还是个苦力活、没啥油水。
只不过后来,在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之后,各国都要拼命地工业化,当然包括学术工业化。所以高等教育为了适应发展工业的需求开始大规模普及,随之而来的就是学术大众化,这也是大众传媒兴起的契机。
学术大众化本身是靠这些边角料的、跟着一线数理化工研究性知识分子后面干苦力、没油水的高级知识分子想要去从大众那边靠“普及知识”捞点钱过来补贴家用的人推进的。但是他们根本不会交出真正的东西,因为他们想着:你们大众就好好当大众好了,你们再挤进来不是更加威胁我们本就很小的生存空间了吗?你们永远不要想着骑到我头上来,也别想推翻我吃饭的家伙。
但是别怪我说得比较刺耳,你们心理主义搞的分类学在分类上都是不合法的、讲不通的呀!你们都在用着数学家为建构集合论和整个抽象代数体系的最基础的逻辑学,什么交、并、补这种东西来思考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人的主体性如此复杂的东西,来思考何为“内部”、何为“外部”,并对自己这种近似日常语言的方式不加以任何反思。只不过略微把它们进行一定的“-logy”化,也就是在逻辑学之下以一种“儿子学”的方式把日常语言进行一种粗劣的整理而已。
胡塞尔在批判心理主义运动的时候是把它和当代自然主义一块进行批判的。你不能分开来看。你们感兴趣的话看《观念1》(即《纯粹现象学通论》)的前面几章就能知道。胡塞尔虽然是现象学家,但他事实上承接了观念论的传统,否则他不会把自己的书叫“观念”。
由于他是19世纪后半叶的知识分子,他成长起来的时代里,真正的知识还是由高级知识分子所垄断的。不过“高级知识分子”从来不是指社会认同体系中靠学位、文凭所衡量的,你学成了那些东西,你思维的锐利度、体系化的能力、对于整个符号系统的把握的能力到了那个程度,你就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虽然你可能没有什么文凭,没有在资本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得到所谓的“认证”,
但是只要你在war time成为一个具有符号化思维能力,并对各种符号化模式的熟练度都很高的话,那你就可以搭建自己的体系,对外部世界具有解释力。你自然而然地在 war time会被征召,能通过很多测试,自然而然地学习力就很强了,你要学个东西就会很简单。这样你在war time或者在chaos当中就具有行动力和组织能力了。这个时候你是一颗种子,你整个人类共同体的种子选手。
学现象学过关的话你就能具有体系化的能力,因为你要把它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清楚,然后你再用一些高级方法(其实都是数学、拓扑学的方法)去对他们进行操作的话,那你学东西就会很快。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现象学并真的把它学进去的话,你就有当整个人类共同体种子选手的能力了。
我回过头来要说,心理学不是这样的。心理学还是在用一种日常语言的方式在研究事物。所以我觉得心理学是分析哲学的天然同盟,它们都是学术大众化的产物。它们背叛了西方的精英主义知识传统,后来又回过头试图修缮自己的体系,试图让他们变得更加严密,其目的是代替传统的精英知识,形成在学术大众化的历史背景下对知识新的垄断。他们才不会真正意义上推进知识无等级制地传播,但是为了能继续通过向大众普及他们所谓的“研究成果”,也是为了适应二战后世界的大环境,他们不得不在适应大众的前反思日常语境的前提下继续在自己的学术体系上越走越远。这其实是误入了歧途,所以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分析哲学,它们终究还是匍匐在现代科学工业体系以及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下的陪衬、弄臣而已。
所以以分析哲学和心理学为代表的二战后世界的“人类精神结晶”是一种思想上的倒退、精神的倒退。你不要以为二战之后的人类精神是进步的,相比二战前的精神水准,二战结束直到现代的人类整体精神水准时大大降低的,尤其是从高级知识分子所掌握的理论框架的水准来看。二战结束是一个拐点,冷战结束又是一个拐点,所以20世纪人类精神经历了两次大的衰退,体现在全人类的知识体系构建的严密度和锐利度都是大大降低的。
因为自冷战结束之后,大的工业国暂时没有war time的需求了。当然这些工业国里有一部分人很聪明,但是这一部分人会被征召到军工共同体(军事工业共同体)和情资共同体(情报资讯共同体)当中。真正的聪明人都进到这里面去了,学术共同体里面的其实都是蠢货。我说他们蠢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掌握的知识框架体系本身不够聪明,而是他们的能力不行,因为他们不面临挑战,所以不行。
甚至不仅仅在学术共同体里,在bureau当中,the first bureau是不能指望的,只有the second bureau是可以指望的。从单兵能力和体系内部的紧张生活节奏来讲,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人很多在war time也是废物。所以说我觉得人类现在普遍的各大工业国处在比较不堪一击的状况。我扯远了。
1-4-3心理主义的格我们已经分析完了,因为它只在认识论上用“心理”来调和了“自然vs人类”的矛盾而已,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其他的结构和1-4-2没什么太大区别。
心理主义是一种科学实在论的变体(可以直接和1-1-3认知主义的理论成果对接)。只不过它这种实在论要有一面心理学的镜子作屏障,不能像科学实在论所默认的那样直接看到这个世界。世界的客观现实(他们是相信有这个东西存在的)会在人的心理活动上有一定的扭曲和失真。
大部分心理学家因为直接拿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科学知识做本体论预设,所以他们自认为没有必要去探讨本体论,但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能力去讨论本体论。心理学家对于语言的把握能力我觉得跟高中生水平差不多的。
至少有哪几种前反思的人还是可以讨论本体论的?一种是非常严肃的科学家,他直面异质性(1-1);一种是为了听闻真理的愿意去死的,非常虔诚的信徒(1-2);还有一种是病理化的唯我论者。他可能会成为文学家、诗人,但不会允许自己仅仅做个心理学家。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符号系统的创伤性,但是他还不敢突破场域论上的1,他还预设一个背景性的、整全的世界。这种对于符号系统创伤性的感受就会使得他会体验、感受心理现象,或是与之作斗争,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现象去在既定范式当中研究(1-3)。
而作为心理学家,他们与庸俗的唯我论者最大不同点就在于他们在面对心理现象时必须预设自己是客观中立的。
他们要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没问题,还要做相应的检查,否则无法持证上岗。因为心理学家在现代工业分工体系之下是公共医疗行业的一环,他是专业人士(specialist),所以势必要受到专业主义的异化。一方面是capitalists的专业主义的异化,另外一方面他作为与医疗作用配套有规训作用的专业人士,他也是建制的一部分,有规训的义务。
所以他们不仅是专业人士,同时也是体制内人士,他们是有编有排的。正因如此,他们的立场才会都是偏保守的,不会激进的。因为激进意味着他们要颠覆自己安身立命的家伙。
他们称呼人的心灵不直接叫mind或者psyche,而是直接用自己的学科的名字“心理学”(psychology)。“你的psychology有问题,你的心理运行规则有问题。”心理主义者往往会这样评判你的心理有问题。
那你可以这样回应他:“我有自己的另外一套心理学体系,它背后运行着的逻各斯和你的不一样,和建制生产的、大众默认的都不一样,特别是跟你这种学术建制生产的不一样。”你反过来可以质疑他的学术建制、学术霸权和话语权下面对于你的心理活动的分类。
美国每年还经常出什么“心理学诊断手册”呢,我靠,那你觉得人类的心灵就是可以用这种低劣的分类学划分吗?
我的主义主义划分的全都是意识形态和哲学,并没有对于人的心灵本身进行划分。之所以我认为它们可以进行这样僵死的划分,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人造出来的东西,但回过头来它们也的确很容易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
但是人的心灵本身是没有办法被一套分类学所强行划分的。这些心理学家会搞各种分类学,这些分类学通通是有一个屁股歪的标准在那边,哲学上他是实在论的或者是自然主义的,然后在本体论上他们都是不反思的,都是偏保守的。
也就是说这些心理医生的所谓“治疗”最终的目的都是保守性质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继续按照老套路、老方式运行,包括对“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存在的目的说白了就是收钱,尽力让患者回归“患病”前的“正常”状态。不要有变化,让社会秩序和运行模式维持现状则是建制希望他们做的。
当然,有些病理学已经严重到了影响你的神经系统结构了,你只能通过药物来解决,那你把心理医生看成一种“get your pills”的诊疗师的话那我觉得无可厚非,但你如果是个行动者,你需要这些东西来帮忙缓解、解脱当前的心理困境的话,可以,但你绝不能让他影响到你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果没有严重到需要药物治疗的话,最好不要依赖这些家伙。
心理主义归根结底是一种反主体主义(anti-subjectivism),它最终是要把主体消解为一些所谓的客观的客体。心理学意义上的客观是与建制的需求配套的,就是可描述、可控制。所谓的“可描述”就是把研究成果往那套蛇皮数据验证体系里面一放,能与之前的成果自洽就保留,保留的结果用他们那套所谓“科学”、“客观”的分类学体系一描述,完事。
我跟你讲现在美国的那些心理学家哟(比如说龙虾),我真的受不了了,你去看看他们写的那种论文都写的什么狗屎玩意儿,严密性比分析哲学还不如!我都不能说他们是知识分子人智商底部的百分之二十的人,我甚至认为他们就是最低层的百分之二我靠!或者百分之十、百分之八左右的那群人。
我知道今天这一期视频出来肯定有好多学心理学的人会取关我。我跟你讲,这东西在我看来就是蛇皮。因为你不用怎么想就能知道,如果一个in power的人会把真正聪明的人放在哪些位置上能产生出更大的效果?肯定是军工共同体和情资共同体里面啊!
真正的聪明人肯定要摆在军工和情资共同体里面,因为他们可以帮those in power更新技术还有提高行政效率、工业效率,而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次一点的聪明人会被放在建制里,太聪明了他们驾驭不了,于是只好把一些次一点的、跟他们差不多可能还差一点点的聪明人放到权力体系里面去。
然后再不行的一些人就让他们去搞商业、经济,再次一点就让他们从事文化教育相关工作……这是个基本规律。
所以与这些蛇皮所理解的“可描述性”配套的描述用的那套范畴体系都是前反思的,是很糟糕的一些范畴体系。
而第二点“可控制”则基本上依赖于医药(medicine)甚至是机器(machine),就有点像在关塔纳摩监狱里面用的那些东西。所以为了实现“可控制性”,它可能会把主体消解掉。
心理主义不是心理学,归根结底,它甚至是依附于心理学理论之上的。也就是说,好歹心理学家是依附于现代科学的逻各斯之下,尚且在严肃认真地探究本体论,而心理主义者则是把心理学探索出来的结果直接拿来用,不加以任何反思。心理学是逻辑学的“儿子学”,而心理主义则是哲学拜到心理学门下的“义子”,也就是逻辑学的“孙子学”。
真正的心理学我放在了1-1-2、1-1-3和1-1-4那边,分别是建构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本来是“儿子”的心理学被我拉到和“爹”的科学一个档次,这是给你们面子了。所以你要是学心理的话就不要觉得沮丧,因为我认为如果你是以很严肃的态度去研究心理活动的话,那还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
我这里批判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运动的心理主义。它是一种大众试图自学蛇皮心理学来把握自己的心理维度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也相信心理维度是唯一的窗口、唯一的界面,所以只要我把心理维度搞定了,我通过这个唯一的界面我就可以把握整个物理世界、整个人际关系、整个职场,还有所谓的“幸福”、“健康”。这是荒谬且前反思的,就讲到这里。
﹌﹌﹌﹌﹌﹌﹌﹌﹌﹌﹌﹌﹌﹌﹌﹌﹌﹌﹌﹌﹌﹌﹌﹌﹌﹌﹌﹌﹌﹌﹌﹌﹌﹌﹌
主义主义1-4-3
1-4-1是当代自然主义→认识论是自然(分析哲学基本立场99.5分析哲学家不反思本体论)胡塞尔意义上的:观念实体实在脱敏的,认为这些不用讨论的,只讨论有效性,进行程序厘清,而不是综合,归根结底是自然活动
1-4-2是世俗人文主义:人类的文化现象(反思的)vs自然生存现象(粗鄙的)区分有人文主义标准的。
因为他们从既定的本体论框架,学术共同体被既得利益阶层收买的的一员,以及做生意经济文化活动有着期望的在本体论都不反思的。暴力(violence)和痛苦()是最接近本体性的,因为没有接近这些创伤性维度,只是在既定秩序进行享乐的循环所以本体论是不反思的,防御机制没有被击碎而已。就算体验到也不需要专题化为本体论,而是消解掉在认识论里面。
文化特有的谬误,缺陷,永恒的人性。
中心化实现:需要把某种超越性维度降到自然现象中变成类自然现象。有规律可寻的,矛盾体现在1-4-2的四个分支里面,通通都是二律背反的自我悖谬的,人对立自然等都是虚假的
类自然化就是变为心理学:感知维度,心灵活动维度通通都可以消解为心理层面→
1-4-3 psychologism 前反思的。感知情绪性格工作记忆反馈通通都被当成不言自明的,觉得通过内在精神活动就可以指向这些基本要素→心理学意向性活动,闭上眼睛想自己的心里活动,俨然就可以把握到自己。觉得有内在第一人称内容的明证性,直接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作为认识论前提。(hhhh)
外部物理感知,逻辑学体系,情绪,心理习惯,内听觉的组织习惯,数学(搭积木的方式来瓦解)据说1870左右有良心知识分子都去心理学了,哲学没饭吃了。黑格尔被妖魔化,康德被庸俗化,变成“新”~主义。就去依附心理学了,那时候很多没良心哲学家就是靠着心理主义去了例如:伯格森,洛克,密尔。
从词根来看心理学流俗,psyche +logos 自我。辩证法是超逻辑的dialectics (俏皮话学问)。physics物理学。加logos的学说屁股都是歪的,要找一个爸爸来背书。物理学数学认为不应该被世俗逻辑学受束缚,都有自己的哲学,普朗克康德都继承了一些哲学立场。ics就是学术化
philosophy(爱智慧)
大胆想法:心理主义运动(1870-1920)被阻击了费雷格和胡塞尔等有高级知识分子瞧不起了。心理学工具术语体系都是非常含混的“刺激”还搞一票愚蠢的分类学,都是粗糙的分类学很难使用并列,含混的分类。后来学术体系大众化,学术就大众化,是他们笨知识分子想从大众里lou点钱来。用近似日常语言的方式,使用某某学方式把日常话题进行整理。和自然主义一起批判的。
在胡塞尔那边学成了那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各种符号化模式熟练程度很高搭建体系化,对外部世界就有很高的解释力,你就是种子,就你被征兆。用拓扑学把握挂念
心理学和分哲是天然的同盟都是背叛西方精英主义传统(穷人翻身了后我要垄断hhh,把方法搞复杂一点来维系自己)实际上是倒退,二战后,冷战后,全人类知识体系构造严密度都进一步下降了。聪明人都被征兆到军事工业共同体和情报共同体资本。学术共同体其实都是蠢货(人本身能力不行,不面临挑战就不可以)wordtime
其实也是实在论,镜子式扭曲
场域论-1:自然
本体论-4:无能力讨论,不讨论。心理学语言把握能力就是高中生的。
本体论讨论资格:科学家直面异质性,虔诚的beliver,病理化的唯我论者(文学家诗人,不敢突破)
心理学是公共医疗中的一环,必须收到资本专业主义异化,建制内的一部分:规训作用。有编的,公共的,保守的
认识论-3:心灵“”你的心理有问题?回答我信另外一套,和你们不一样的。学术建制”,心灵允许规则。是一种反主体主义,消解为客观的可操纵的范畴体系(论文严密性连分析哲学都不如)都是前反思,控制性都是依赖于医药。
ismism划分的标准都是哲学和意识形态,和学识范式,人的心灵本身是很难被划分的。心理学划分都是屁股歪的:实在论的,不反思的,自由主义,保守的(继续保持社会运行)所以会有一个一个正不正常的判断。
聪明人基本规律:军工,情资,建制里去,文教,商业 经济
心理主义不是心理学:心理学在1-1-2/3/4的。科学共同体的。这里心理主义是作为文化运动心理主义,大众试图自学蛇皮心理学来把握心理维度,健康,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