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摆城村』篇
一、摆城村基本情况介绍:
贵定县云雾镇摆城村位于县城南部,铁厂社区西南方,北临云雾镇鸟王村,西南接惠水县,距县城约7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全村辖16个自然寨,19个村民组,居住着苗族、布依族、汉族等民族,有592户2846人,其中少数民族237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6.8%。全村总面积21.35平方公里,其中共有茶园6000余亩,耕地6519亩,水田4318亩,旱地2201亩,人均3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有油菜和茶叶。全村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家庭饲养为辅,耕作方式原始,广种薄收。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摆城村依托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鼓励群众发展茶产叶脱贫致富,逐步改善群众的贫困面貌。
二、探摆城村:
探访摆城村的路途遥远,蜿蜒山路居多。一路上路虽然比较平稳但因为弯道多,我们仍感到一定的不适。我们从贵定县城坐车大约接近两个钟头才到达了摆城村。


村内最让我们印象深刻之一的便是漫山遍野都种满了茶叶。



三、采访
因为考虑到疫情的影响,所以我们缩小了采访的范围。最终我们决定主要对王天科同志进行采访。
王天科:担任摆城村党支部书记十余年;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取茶青统一加工;打造高山茶厂,创立自己的品牌“贵雨春”。

①我们详细具体地了解到了摆城村的脱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成效。
1.水:居民用水不再需要徒步走到山下挑水,现在山脚下修了抽水泵,和城市居民一样拧水龙头即可用水。
2.路:正如“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现在村内已经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大大得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运输需求。
3.电:曾经村内的电网系统较为脆弱,每逢雷雨天气常常停电。现在村内电网改造后,供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且稳定了许多。这不仅满足了村民了生活用电需求,也满足了集体加工的小型工业生产的用电负荷。
4.通信:曾经手机信号非常不稳定,有时候接电话要跑到高处。现在更多的基站建成,信号覆盖,不仅满足了村民与处于异地他乡的离乡务工亲人的联系需求,还为发展电商打开茶产品销路提供了硬件基础,助力实现“产品出村,前货出山”。
5.住房:曾经受到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落后因素影响,村内住房主要以木房为主。现在翻修自建2/3层砖瓦房不再是天方夜谭。


6.医疗:现在村内积极落实国家政策,继续完善报销政策,杜绝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确保有病都能就医。
7.教育:曾经因为缺钱所以部分孩子被迫放弃学业早早地开始谋生,现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就要尽力降低辍学率,村内积极为学习年龄的孩子提供教育贫困补助。
②我们了解村内的产业发展
“贵雨春”是贵定县高山云雾贡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旗下的茶品牌,是王书记带领村民们建立的。 除了茶叶,这家合作社还承包了一些摆城村内部的食品加工产业,向下以合适的价格向村民们收购生产原材料,同时吸纳村民就业,向上开拓外界市场,打开村内农产品向外的销路,以切实的产业产品防止村民返贫。
王书记带我们参观了“贵雨春”的加工车间,并详细地介绍了“贵雨春”茶叶加工的过程:
“我们绿茶的加工程序,首先是,茶叶采集过来之后就在这里摊青,摊青摊凉,茶青进来之后适当地走一部分水,相当于有一部分的水分要在这摊出去,叫做走水,水分少一点之后就到这边来炒青。
“炒青就是要用高温将茶叶中的活性酶杀死,第一个工序就是炒青,茶叶是炒出来的香。炒好的茶叶立刻就在冷却输送,冷却之后才能保色,保住茶叶的绿色。之后到这边我们就进行揉捻,就是决定茶的味道,茶叶在你搓团揉捻的时候将茶叶中的组织破坏,破坏之后茶叶的味道就被释放出来了。揉捻之后就到了烘培,烘培的工序需要用到人工作业,我们的人工在这里主要是一个整形、提毫、风干、提香,也就是最关键、最后的环节,把茶叶做出形状,将茶叶做干做香。
“我们整体是采用了半机械半手工的做法,使用机械进行炒青和揉捻,让人工进行烘培。最后呢经过品鉴检验之后就可以包装入库。”
现在村内的茶叶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引入了机器流水线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茶叶的加工品质,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四、总结
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村民收入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解决了基础了生存问题后,村民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多。

在这里,乡村不再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他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富足,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