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疱疹性咽峡炎高发,孩子有这些症状赶紧就医!
夏季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近日社交平台上就有不少家长发帖称孩子“喉咙痛”“喉咙长泡泡”“发烧”,本以为是感冒,上医院却被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
(可上下滑动阅览 ↓)
被疱疹性咽峡炎盯上,不仅孩子受苦,父母也跟着心疼,疱疹性咽峡炎到底是什么?得了疱疹性咽峡炎该怎么办?又该如何预防呢?
1、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人类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型)引起。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病,尤其高发于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也很快,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粪-口途径传播,如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疱疹液、皮疹疱疹液或者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手、物品等,都有可能导致患病。
2、哪些症状要考虑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急,患儿一般会出现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咽痛、咳嗽,所以发病初期常被误以为是感冒。
疱疹性咽峡炎引起的发热通常是低热或中度发热,也有部分患儿会高烧至40℃以上,可引起惊厥,发热一般持续2-4天。
患儿也常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由于口腔疼痛,婴幼儿会出现流口水、拒食、哭闹的情况。
疱疹性咽峡炎最为典型的症状是口腔咽峡部疱疹,也就是家长常说的长泡泡。大多数患儿起初的症状是咽喉红肿,接着咽峡部如扁桃体、软腭、硬腭、悬雍垂甚至整个口腔,都可能出现2-4毫米大小的米白色疱疹,疱疹周围红肿,2-3天后疱疹增大破溃,形成黄色的小溃疡,最后逐渐缓慢恢复。
但也有个别患儿可能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而重症及死亡情况,几乎都发生在EV-A71型病毒感染的患儿中。
3、孩子得了疱疹性咽峡炎怎么办?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儿在5-10天都能自行康复。对于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孩子如果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
1、注意隔离
疱疹性咽峡炎的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病毒的时间可持续3周,在粪便中持续的时间更长达2个月,而在感染的前1~2周病毒的传染性是最强的。
所以确诊疱疹性咽峡炎后,一般需要居家隔离2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避免交叉感染,居家时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2、发热的处理
当孩子体温在38.5℃以上时,可以先进行物理降温,比如用温水给孩子进行擦浴,适当减少衣被帮助散热,但不能用冷水和酒精擦拭。如果通过物理降温孩子体温仍不下降,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常用退热药物有布洛芬(6月龄以上)、对乙酰氨基酚(3月龄以上)。
3、口腔护理
在孩子患病期间,要注意多休息,多喝温开水。饮食上需要清淡,宜选择流食或半流食,如粥、面条、馄饨等。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烫、过硬的食物,以免加重口腔咽峡部的不适。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一来能保持口腔清洁,二来也减轻咽峡部疼痛感。
4、这些情况需警惕
虽然重症的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十分罕见,但当孩子出现以下警示症状时,应该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体温>39℃,使用退热用药后效果不佳;
孩子因喉咙痛无法进食和进水,超过6-8小时无尿;
孩子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肢体抖动或抽搐;
孩子精神差、嗜睡,或烦躁不安、难以安抚,即使体温正常;
孩子呼吸加快或减慢,四肢发凉、面色苍白或呈青紫色 、皮肤起花纹。
如果孩子出现一个或多个以上症状,家长应警惕重症发生的可能性,尽快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救治时机。
4、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1. 保持清洁、卫生
注意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都要用流动的清水及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家中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孩子的餐具和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2. 注意食品安全
食物要煮熟煮透,不喝生水,生吃的水果蔬菜彻底清洗干净。
3. 预防交叉感染
在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避免将孩子带到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比如室内儿童游乐园。
4. 增强免疫力
确保饮食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睡眠,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5.接种疫苗
6个月至5岁的适龄儿童可接种EV-A71灭活疫苗,以预防由EV-A71病毒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等疾病,从而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蒋荣猛.《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解读[J].西部医学,2019,31(12):1810-1813.
[2] 王涛,易文龙.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06):67-71.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