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语文课本,谁会去读杜甫呢?


杜甫的诗还流行吗?

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他就像千年暗室中的掌灯者,身陷黑暗,手持微光。我们是站在光里的人,怎么能体会到黑暗的幽冷和绝望呢?
【杜甫与李白的对比】
杜甫才是离百姓最近的人,而对于杜甫我们总有刻板的印象:忧国忧民,苦兮兮的老头。刻苦积累,笔耕不辍
李白的印象:年轻俊逸,天纵奇才
事实:杜甫还要比李白小上十几岁,杜甫的天赋不比李白低。
《壮游》

杜甫是个七岁作诗的奇童,24岁游泰山写下《望岳》:

杜甫自恋的表现:
《望岳》是一种一个狂诗,到37岁老杜写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意译】
意思就是自己写赋能跟杨雄比,写诗也不比曹植差。文艺圈大佬李邕都想见我一面,大诗人王浩也愿意跟我当邻居。

杜审言的狂还有京兆杜氏的家世背景做支撑,(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到了杜甫这里,就已经不复往昔了。杜审言的张狂基本是认识一个得罪一个,不然杜甫老爹杜闲只混了个衮州司马的职务。
【杜甫诗的好体现】:
诗体,格律,手法,全维度上,杜甫横断古今,在他之前没有这样写,是在他之后全是效仿者。而诗歌也分成了杜师和非杜诗。
【杜甫的一生】: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义县

虽然这一脉不如远祖,西晋名将杜预那时候显赫至极 但也是官宦世家。所以,杜甫家境条件也是很优渥的。杜审言的性格张狂,但是写诗的水平没得黑。

【意译】
写诗这件事是我们老杜家的传统艺能。
杜审言人脉没有留下来,但是无形的诗坛名望也是笔丰厚的遗产。
五岁的时候就看过唐朝顶级的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

岐王宅里听过大音乐家李龟年的演奏

看的画都是吴道子的《五圣尊荣》《千官行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妥妥的世家贵子公子配置。
杜甫少年时性格还很跳脱:


到了20岁,杜甫又开始四处旅游

古代旅游是很烧钱的,基本上是老父亲杜闲倾力资助,杜甫啃老一直啃到30出头。

到了24岁,不慌不忙的去洛阳考进士,结果落榜,心气高的杜甫,觉得以自己的实力光芒万丈,那是迟早的事。
接着又跑到齐赵大地逛了4-5年
【壮游】



杜甫就这样不务正业,到33岁。
公元744年四月(天宝年间)杜甫在洛阳碰上了李白。两个重度旅游爱好者遇见,44岁的李白带着33岁的小老弟杜甫又一头扎入了深山老林寻找长生不老药去。
第二次李杜还拉上了个姓高的大诗人,仨人一块儿往林子里钻,这也是杜甫一生最快乐的时光。跟偶像喝酒、论诗、钻树林。

李杜一共见过三次,第三次在齐鲁。李白最后送给杜甫一首诗: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公元747年,35岁的杜甫开始收心跑到长安参加考试,碰到了宰相主考李林甫,事情开始坏了起来。
本来这次考试,唐玄宗是想把天下英才收入彀中,学太宗皇帝的


谁知李林浦一顿骚操作,导致这次考试无一人录取。举国上下一片哗然,最后李林甫跟玄宗皇帝说:

因为皇帝盛名天下,英才早就都在陛下麾下了,所以一个英才都没有选拔上来。关键玄宗皇帝吃了这记马屁。
这已经是杜甫第二次考试失败了,此时她已经35岁了。
35的男人有危机了,科举这条路走不通,只能走权贵举荐做官那条路。权贵明明知道杜甫的诗的好,但又超越了当时的人们的审美认知。
当时,人们都读的是
王维的:

或者是李白的:


张九龄的:


而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就是为什么后人专门把杜甫的诗,单列为杜诗。其他所有人集合成为了唐史,而他一个人便是一部杜诗。

汇万流而成江海,集大成者谓之圣
但是当时的权贵名流把不住脉,所以评价都很保守,这也是导致当时杜甫有点小透明的原因之一。
长安的物价花费都很高,杜甫到了晚年也很拮据,有诗为证:

公元751年,39岁的杜甫给玄宗皇帝献上了《大礼赋》终于得到赏识,命他待制集贤院获得了分配官职的资格。
杜甫又在选官考试中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李林甫毫无意外被黜落对于杜甫的打击是很沉重的,眼看就要40了。无车无房无存款远离家乡,关键他还查扛着老杜家的复兴的希望。
杜甫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40岁怎么了?
纵然寒热百日相交战,敝衣何啻联百结。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世风俗淳鸿鹄之志,赤子之心。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才在公元755年,43岁的时候,被授予个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就是负责拜迎长官,盘剥百姓。
杜甫推辞以后,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就是个有编制的兵械仓库保安,祝福为了生计接受。接任前回了趟奉贤,看望自己的老婆孩子。刚到家,就知道自己一岁的幼子活活的饿死了。
看看家里甚至平民百姓的穷困潦倒,再看看唐玄宗和权贵的车马声色,从此杜甫的以史写诗的道路开始了。




而杜甫真正的苦难,这才开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河北,洛阳,长安相继陷落,唐玄宗与杨贵妃仓皇出逃,在陕西羌县避难的杜甫,后来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于是跑去投奔,半路上让叛军截胡压到了长安。同样被抓住的王维因官大名气大被严加看管,而杜甫就没人管了。
长安城烽烟四起,叛军作乱,杜甫进退不能,只能看到长安城的繁华盛景,飞灰湮灭。他写下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愁准机会从长安城逃了出去,向凤翔而去,终于跟新皇唐肃宗碰上面。
杜甫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唐肃宗看在眼里大为感动,于是给杜甫授官:左拾遗
杜甫为了救房琯,直言上谏,触怒了肃宗皇帝。要不是不轻杀言官的政治传统,杜甫的脑袋就搬家了。他被贬到华州,不再受到肃宗的重用。杜甫期间回羌村看望妻儿,一家人团圆相拥而泣。在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年代,书信隔绝还能重逢已是万幸了。杜甫写下了:
《羌村》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杜甫仕途断绝,他无力守住天下太平。
于是他奋笔疾书,铁笔银钩,写下了史诗级大作,三吏三别。杜甫用百姓的血泪,融成了烛蜡点燃了千年不灭的烛火微光,惊醒盛世安逸之下麻木的人们。
杜甫辞去了官职带着妻儿辗转千里,迁至蜀地避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搭起了草堂。

虽然生活清苦,但好歹有了安身之所。蜀地多雨草堂遇上大雨救市场灾难。杜甫写下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自己都湿透了,还老想为天下撑伞。

杜甫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他又写下了

杜甫对物质生活很低的,他在蜀地很知足,偶尔也会看到诸葛丞相墓时感慨:



这是在替诸葛亮惋惜,也是在替自己惋惜。
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举家迁往夔州,也就是重庆奉节。

在夔州的两年,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他一共写了430多首诗。那时候堪称,杜诗压卷之作的千古七言第一篇《登高》应势而出。

这14个字还有八重意蕴

这种羁旅愁思,孤独悲凉就像是眼前的落叶和江水一样,汹涌而深沉,杜诗难读之处,可见一斑。

公元768年,56岁的杜甫想回故乡了。于是他乘船出川,由于兵匪作乱,一再改变航线,以至于大部分时间都漂泊在船上。
两年之后,杜甫遇见李龟年,李龟年苍年白发,自己贫病缠身,他们都曾经年轻过,那么耀眼过,如盛世一般。只是在时代洪流下凄凉落幕

在湖南岳阳写下

公元770年冬天,祝福在滕州的一条孤舟上去世,终年59岁。
杜甫没有在生前大放异彩,却在死后光耀万年。到中晚唐时期,元稹才为杜甫写下了墓志铭,给予了至高评价: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在这承平盛世,衣食无忧,九州安宁的时代,谁还会去听一个千年前老人的呢喃呢?谁敢主动去触摸一个伟大的让人颤栗的灵魂呢?
去读杜甫吧,千万要记住他。
杜甫一生的总结:
1、出身名门,七岁咏凤才情初显。
2、晚熟青年,背上行囊漫游名山。
3、十年长漂,饱尝世间冷暖炎凉。
4、终入体制,刚逢转机又遇乱世。
5、重回官场,不如人意裸辞远走。
6、颠沛流离,历经苦难诗篇纷呈。
7、报憾而终,一代诗圣黯然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