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小说战斗描写的一些看法》

网络小说#战斗描写
文字|乡村网络基础建设
封面| Annie Spratt
欢迎理性讨论

战斗与战斗描写是什么:
按照网络小说的角度看,战斗从情节角度说,它是处理小说内主体(角色、组织)间矛盾的一种方式。
通常的网络小说,特别是武侠、玄幻、仙侠,一场战斗无论是战胜、战败,还是平局、伤亡,其结果都是对情节矛盾的一次调整,可能是加剧矛盾、减缓矛盾、消灭矛盾。相对于其他的矛盾处理方式,战斗一般来说更为直接、粗暴、了断。
例如最经典的是“打了小的,来了老的”,战斗引发了情节的矛盾,“打了小”的战斗激化了主角与“老的”关系,引出了“打老”的情节。
广义上的战斗,其包含范围很广,小说主体间的恶意对抗大多可以算在其中。智斗、武斗、意识战斗、体育竞技等都算。现在一些电子竞技类,非搏击类体育竞技小说中也有“战斗”这个说法。前者把游戏角色拟人后描写,倒也算,但不知道后者是怎么有“战斗”的。
狭义上的战斗被限制为武斗。这种武斗除了被广义所包含,也还有一个判定条件——小说主角的成长、转变、人生目标的实现、小说叙事都离不开战斗。言情小说中,男一号、男二号为了女主大打出手并不算狭义的战斗,因为战斗并不是言情小说叙事离不开的要素。
“战斗描写”这个说法大概是从网络小说写作中诞生的。
战斗描写是一种综合性的描写。形容“战斗”的量词,通常是“场”,这也说明了战斗描写并不能独立地看待。战斗描写,往大了说,不能脱离小说主题、背景、以往塑造角色性格任意描写;往小了说,不能仅包含语言、心理、动作、景物描写,还会涉及正侧、虚实、视角、多感官描写,视角、场景转换,甚至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这样的情节构造。例如西门吹雪变成魔法少年,用魔法轰击宇宙舰艇就十分好笑。
战斗描写对语言文字敏感。战斗描写最重要的是“动”,而“动”是短暂的。这个“动”可以是言简词精的凛冽,可以是繁复铺陈的宏大,可以是百转千回的曲折,可以是景多人少的深远,但归根结底是不可能写长的。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不算稀罕,但从头打到尾,毫无歇息的小说,万字以内的我都没见过。
从战斗分类谈如何提高战斗描写能力:
如前文所说,战斗描写是一种综合的描写,背景、形式、内容不同,战斗描写需要注意的点也不同。这就需要对战斗描写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分类进行练习了。
一段战斗描写按不同角度,可能会有多种分类。有按战斗风格分的,例如古龙风,金庸风,玄幻风;有按战斗类型分的,例如JOJO类,龙珠类,玄幻类,洪荒类;有按战斗侧重分的,例如氛围类,动作类,解说类;有按战斗主体分的,例如单挑,擂台,战争等等。
多样的分类方法,不免让练习混乱重复。在分类上,花费精力按不同风格、类型、侧重等一一训练战斗描写并不明智。
我认为战斗描写从武力值上进行分类,并以此进行训练,会比较清晰条理。
1.低等武力(现实世界)
以客观世界为蓝本,对应传统武术、自由搏击等题材,角色在这一阶段的主体通常是人类,且并不能控制能量、控制精神。
这一阶段的战斗描写是离人类生活最为接近的,角色实力受到现实世界的严格限制,如果出现了超越读者生活经验的战斗描写,是不合理的。
在写作上,这一阶段的战斗描写大多以动作为主,心理、语言、环境为辅。因为这类题材的小说大多与现实对应,专业性较强,作者可以遵照各类专业书籍学习相关知识,如传统武术,应当积累传武术语,了解人体肌理,发力特点,用心锤炼动词。
2.中等武力(飞天遁地)
以人类的想象力为界限,对应武侠、灵异、奇幻、玄幻、魔幻、仙侠等题材,是战斗描写战斗力跨度最大的阶段,也是最具表现力的阶段,最有生命力的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是以想象力为界限的,超出人类具象想象的战斗描写已经是高等武力阶段。
譬如“飞沙走石”、“土崩瓦解”、“山崩地裂”、“移山填海”、“行星毁灭”、“宇宙重启”。这六个武力值依次递进的中等武力战斗中,前四个都还在人类的具象想象范围中,但“行星毁灭”在读者的脑海中与掰开一颗小泥丸的并太多没有区别,最多也就是多了点光影效果。就像日漫《龙珠超》,尽管悟空已经大大强于弗利萨篇的自己,但破坏力已经无法再提高了。而到了“宇宙重启”这个阶段,就完全超出读者的具象想象能力,达到物理学家的范畴了,读者是没有办法通过文字还原小说所描绘的那个虚拟世界的。
换而言之,当战斗描写与现实经验的距离达到阈值,再丰富、再全面的感官描写都不能加深其对读者的印象。读者只会通过寻找相似场景类比着来还原这场战斗。
这一阶段的战斗描写,角色并不限制于人类,动物、植物、精神体、能量体、物质体都可以出现,角色能够掌握某种能量、精神,按照设定的规则作出超现实的行为。在加入这些非现实的力量后,吐火饮海、穿山断河都是小事。
在写作上,这一阶段的战斗描写综合了动作、环境、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多感官、多视角的刺激是极其常见的。作者最重要的是明确力量体系,放开想象力,统一战斗场面,多积累形容词。如果说低武阶段,描写中心是动作,那么中武阶段,中心就是动作延伸的“能量”了。
3. 高等武力(掌控规则)。
超越了人类想象,对应洪荒流题材,是武力值分类的终点。个人认为如果战斗描写能作单独的片段提出来欣赏,那么这一阶段不单单是终点,更是末路。
在这一阶段,战斗毫无生机,完全沦为背景设定的比拼。角色胜利的根本并不在于人的,诸如勇气、毅力、善恶等品质,而在于小说等级化力量体系的高低排位,在于形而上的哲学讨论。先天至宝肯定强于后天灵宝。就像《JOJO的奇妙冒险》中第三、第四、第五代Boss的能力,暂停时间、时间倒流、时间快进,如果三人打上一场,一旦发动能力,更多的是逻辑推理间的胜负。
在写作上,这一阶段的战斗已经从可感的声画跳跃到了理性的体系。作者多阅读各国哲学类的书籍,为小说建立一套自圆其说的哲学体系,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如果说中武阶段,描写中心是动作延伸的“能量”,那么高武阶段,其中心已完全脱离人这个主体,转移到了氛围上。
战斗描写需要注意的点:
当小说确定了武力值分类,那么作者在战斗描写中,已经有了大体的基调。
接下来由大到小,谈谈我认为需要注意的点。
1.兼顾各方
如上文所说,战斗描写是综合性的。一场战斗的设计需要兼顾小说的主题、背景(力量体系)、情节、角色。战斗描写说到底只是一种小说主体矛盾的处理方式,怎么安排、怎么设计一定要瞻前顾后。
一场战斗首先要确定战斗力的上限,出场角色,胜负的结果,然后略微思考战斗对后续情节的影响,心中有数后列出重要节点,再下笔写。重要节点可以是战斗优劣势的转折,可以是视角的切换,可以是角色的出场与退场,亦或者如擂台赛的赛制。
2.熔合
“熔合”,就是一场战斗的动作、场景间不是松散的,而是相互勾连融合,最后呈现给读者一个整体效果。
回顾一场战斗,读者可以是热血沸腾的,可以是悲切苍凉的,可以是踌躇满志的,但不能只是对战斗动作、场景的松散印象,而无整体感受。读完一段战斗描写,如果只知道这个角色出了什么招式,打在了什么东西上,然后对方又如何发招,两人对招间,又突然有人冲了出来等等,这说明战斗描写并没有贯通,动作与场景之上没有被更高的元素统合。“回合制”战斗就是过度注重角色的行动与技能,而没有把这些行动统合成整体,使战斗变成了互亮底牌,互压砝码的过程,不免有些僵硬。
对战斗起熔合作用的,可以是渗透全程的氛围,可以是角色的情绪等等。要做到熔合,需要明确战斗描写的目的,有意地联系各句,各段,在写完后整体修改。
以渣作一篇举例,这个片段是为了练习战斗描写,但太注重雕琢,没有统一的感情,读完后不能给人整体的印象。

3.环境
环境,即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它可以与战斗发生交互:参与战斗过程,衬托战斗破坏力,明确时空,渲染氛围,以达到增强读者临场感的效果。
一些战斗描写中之所以会出现“虚空斗法”的状况,很大程度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角色和技能上了。“虚空斗法”指战斗缺乏时地背景,多通过形容词刻画,几乎没有与场地交互,角色间好像在虚空中战斗。例如一群异能者在都市中战斗,又是滔天炎魔,又是璀璨金光,又是震耳欲聋,角色要生要死,却没有几句场景破坏,少了很多画面感。如果不是高武阶段,是需要避免的。
战斗描写中,明确时间地点,添加场景破坏,切换视角,使角色移动,能极大地增加空间感,渲染氛围。
以渣作一篇举例,这个片段是为了练习战斗描写,基本都是环境描写,动作只有几行,但还是挺过瘾的。

3.视角
视角就是描摹场景的角度,一个独特的视角能给予战斗强烈的空间、趣味。
如同操控摄像机拍摄电影,同样的拳击比赛,从什么角度拍摄更具表现力?擂台双方?旁观解说?特写?仰拍?这些都是需要考虑。“雨从天空落下”、“雨溅起泥水”同样是雨,但视角是不同的。一场战争,“黑白两军如潮水般拍在一起,声浪震天”这是俯拍视角,气势恢宏;“泥地一阵痉挛,小石子纷纷从草间蹦起,还没等石子落下,已经飞过千万马蹄”,这是仰拍视角,心惊动魄。
怎样选择视角,这又回到了“兼顾各方”上了。
4.转场
转场即场景转换,优秀的场景转换使段落与段落间过渡自然流畅。
当写完一个场景,怎么过渡到另一个,似乎敲个回车,另开一行就是,但实际也有一些更好的方法使场景过渡更自然。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寻找前后场景的联系。
粗暴式,即直切。如直接写地点:此时A楼中……说书语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线索式,即寻找上下两个场景的相同、相似的要素过渡。如通过月亮勾连两地恋人,通过超时空对答勾连。如:
爱华广场。
挎购物袋的主妇遥指天空,一脸惊奇:“那是什么啊?”路人循其所示,不免哗然。分明是早9点,头顶是几絮白云,天边却是赤云红霞。
一对相依的情侣眉头紧锁,快步离开。
“诶,有声音,好像在说……”
“敌袭。”陈鸿飞透过商务车的玻璃凝视着霞光,冷冷道。
“总裁,今天早上有……”
“少娟,会议都推掉。小李,不去公司了,回家。”
相反式,即寻找上下两个场景的相异之处。如S地炮火连天,但此刻的E地却宁静安详。
4.词与语言
A关于画面转文字
写作是把心中所想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但要抓住重点,有所取舍。
战斗描写自然是越生动越好,但再优秀的描写,文字都是有其阅读顺序,而图画则能在瞬间全部捕捉。作者做不到把图像中的一切完完全全、略无缺失地转换成文字,声画同步的视频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文字肯定要有所取舍。文字有图画、音乐所不能具有的特点,文字练习不应以像照片为止。
又譬如这张图片,哪怕只是几秒或十来秒的运动,也不可能全都细致描写,只能有重点地突出。我会选择托枪起跑、交叉步加速、标枪脱手三个动作来表达标枪整个行为。

简单的说,就是写作的三个阶段。“看山是山”:文字不能还原心中所想;“看山不是山”:文字如画;“看山还是山”:文字不拘泥与画面、声音,而有其特色。
B词语的细微差别
一个词语给读者的不单只有词语本身。
比如“鞋子”,读到词语,我们脑海里不单想象出鞋子本身,鞋子一般还在地上。这表明“鞋子”一词还包含了视角。又如“他看见了灯管与鞋子”,我们默认他看了上下两个方向。
有些词语的意义看似相同,其实还是有细微差别的,需要留意。
如“艳红的云朵”,强调云朵给人的色彩感,“火红的云朵”,强调云朵给人的温度感。又如“用矛扎它”“用矛刺它”“用矛捅它”。三个动词中,扎是从上而下,刺与捅没有明确方向;刺的力度最小。
C语言顺序
描述事物的前后顺序不同,观感也是不同的。
如“他的头发很油,穿一双帆布鞋,手指细长,胸肌隆起”“他的头发很油,胸肌隆起,手指细长,穿一双帆布鞋”,前者给人混乱感,后者更有调理。当然,描写顺序混乱,并不都是坏处,“他喝多了,眼神飘忽不定,拖鞋,吊扇,地板,顶灯,白花花的大腿,甜蜜的笑脸……”混乱的顺序也生动地描写了醉酒状态。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