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需求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就全文而言,所讲的就是“义”。 想必从头到尾,大部分人都知道大概意思,但是我重点思考的是最后3个类比: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宫室”我们可以比作“财富” “妻妾之奉”我们可以比作“权利” “所识穷乏者得我”我们可以比作“对社会精神需求”或“对他人精神需求”(后面统称精神需求) 我觉得最难解释并理解的应该是“精神需求”。经过我长期的思考和见闻,这种“精神需求”应该是区别于物质的,从生物学上来讲: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在解决最基本的物质问题后,“社会认可”便是一个人另一种比较隐形的需求,而孟子所说的“所识穷乏者得我”就是这样的“社会认同”。“财富”可以另外让他人产生羡慕嫉妒的情感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权利”可以另外让他人对自己产生敬畏的情感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而“纯粹的最高明的最大满足的”就是“这种精神需求”。然而,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为什么孟子要批判这种行为呢? 在我看来原因就是:“目的导向性”在这里可以解释为“精神需求导向性”比如你要帮助一个人,那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真正为了这个人好,还是为了让这个人对你感恩戴德,而满足你的“精神需求”。这两种心态造成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如果你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还真正帮到了别人,那恭喜你,你的“目的导向性”可以升华为“人文主义关怀”。但是,我的重点在第二个结果上,你帮了别人,别人对你感恩戴德,但是你却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到他,他依然处于困难中,那么很遗憾,你的“目的导向性”变成了“精神需求导向性”,你是在害别人,精神层面的敲诈,你的“精神”更富有,他的“精神”更颓败。 既然说到这里,我想让这个“精神需求导向性”更贴合个人,那就得升华到新名词——“自我精神需求导向性”,就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精神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我们会经常想象以后的生活,而我们曾经也想过现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规划的很美好,甚至一度自己沉浸在其中,但是真正到了那一天,不免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而难以接受,这就是“自我精神需求导向性”按照上一段的推理过程,两种结果导向,也应该很清晰了。那怎么解释上一段最后一句呢?我想的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透支虚假的未来繁荣,精神上自我满足,希望大家懂得。 孟子最后一句话说:“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我们要留住本心,不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对待自己,要谨防“精神需求”,做到真正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己。 自己一字一字打出来的,是我的感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议论文吧,我的目的还是要帮到他人,真正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