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粟大千:中国古代玺印精品展
为了迎接国庆节的到来,西安博物院于2016年9月30日在一楼的临时展厅,举行《颗粟大千—中国古代玺印精品展》。记得从2008年开始,我在西安博物院做志愿者,当时二层的专题陈列中,就有一座名为《颗粟大千》的陈列,后来被改为“乐智学堂”。
因此,当得知同名的展览,再次亮相西安博物院时,我对它没有任何兴趣。11月5日周六,我前往博物院看望朋友,顺便参观了一下《颗粟大千》展,才知道在这次的展览中,包括了69件旅顺博物馆的印章精品。去年五月份,我曾经去过旅顺博物馆,由于行程匆忙,所以未能细心欣赏,这次展览正好弥补了那一次的不足。

印章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信物。远在商周时期,印章就从陶器、铜器、玉器以及文字的发展进程中产生,发展的时代跨度从秦汉直到清末民国,绵延千余年从未间断。
因为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所以不同的印章具备各自的特点。通过对这些方寸图文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地理沿革、汉字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明清以后,印章受到文人的喜爱,由单纯的凭信实物,转化为艺术作品。治印者通过篆法、章法、刀法等技法,结合书法、雕刻、绘画于方寸之中,呈现出气象万千的印章文化。

此次展览分为公印、私印、宗教印三个独立单元,主要以官印为主,私印为辅,包含了金、银、玉、水晶、铜等质地。其中,以印章发展史上的两个高潮,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展品居多。
一、公印
又名“官印”,包括皇帝的玉玺和各级朝官的官印等。秦以来天子的印独称玺,至武则天时将“玺”改为“宝”;官员品级的高低,以官印尺寸和质料来区别,官职越高,官印越大,权力就更大。展览按照时间的顺序,从秦汉时期开始,介绍了中国历代公印的发展历程。

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古代缄封简牍时,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韶事之印

南郡司空

汉代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的用印制度,汉代官印的使用,依据“封官授印,罢官解绶”的形式。印章以方形为主,文字为缪篆,字体方正,总体上呈现出庄严典雅、雄浑隽旷的风格。
军司马印

别部司马

隋唐时期的印章,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印章的体量逐渐变大,印文书写得不均匀,并且印纽和四周缺乏装饰,使得这一时期的印章显得极为粗糙。
千牛府印


乾封县之印
宋代公印的印面大多5—6厘米见方,印文印体一起铸造,铸痕较深,印面有细边框,杙状纽。印文的笔画增加曲折,形成“九叠篆”体,被后世的公印沿用。印章的背面,大多数有刻文,或为年款,或为铸造机构,个别印的纽部刻有“上”字,表明下方印文的方向。
将领军马朱记


辂马厩门朱印
展览中,还可以看到几枚西夏的公印,全部是西夏文镌制。西夏的公印均为正方形,橛纽,阴文,印文分两行排列,每行两个字,右上读起。如今可见的公印,多数是“首领”二字的印式。
首领

金代公印呈长方板状,多作杙纽,个别印纽下还有二层台,文字以九叠篆为主。相当一部分公印有编号,包括“五行”和“千字文”两种形式。
陕西发卖盐引所之印


元代公印的印文有两种,一是汉字,一是八思巴文。后者是在元朝的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文字,又称“蒙古新字”,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人社会的文明进程。此外,印面边框明显变宽,乃元代公印的显著特征。
管军总把印(左)凤翔府规指竹课官印(右)

明代公印有铜质和木质两种,成下大上小的椭圆柱状,高度达到宋金印纽的两倍。分为长方形和长条形两种,前者称为“关防”,后者俗称“条记”。所有的公印都有背款,一般在印背面的右侧刻印文,左侧刻铸造时间和机构,侧面刻印章的编号。
大明秦藩宗室辅国将军诚涖关防记(左)
皇明宗室藩府之章(右)

蒲州阴阳学记(左) 耀州造到大宝券纸(右)

清代公印的最大特点,就是印文满汉对照,汉文多用篆书,满文则有楷、篆两种。公印的背款,也包括汉文和满文,既有监造机构的名称和年款,也有以帝王年号为首的编号。
直隶广昌营都司之关防

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时期公印继续流行。印纽演变为圆柱状,印文为汉字篆书,印背款大多书民国纪年款,及以“国”字为首的编号。
涞源县政府

二、私印
个人的信物凭证,材质无规定。内容除姓名、字号外,还有馆斋、鉴藏、闲文、吉语、花押等等,十分丰富。
仲华荣禄 清代(左) 大学士章 清代(右)

柳色黄金嫩 清代

三、宗教印
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宗教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法器之一的宗教印,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用途很广泛:加盖于宝券之上,以示正统地位;供奉于家宅之中,以镇四方;佩戴于衣襟之下,以避阴邪。
燕崇颐敬造章 明代

卍字花印 金元

在展览的结尾处,不仅有介绍旅顺博物馆和世界各国印章历史的展板,还可以在互动区域亲手加盖展览的纪念图章。我对这个“旧瓶装新酒”展览,还是很满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