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盐铁论》毁学篇,汉朝精英如何骂人,法家先贤为何大多下场不好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我们共同探讨《盐铁论》第十八章《毁学》相关内容。
所谓“毁学”,字面意思,指的是秦始皇时期,由宰相李斯主导的焚书坑儒事件。

由此可知,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在辩论中均以李斯为切入点,互相发起了攻击。
值得一提的是,本章节中,双方从头到尾都在骂人,这在全书中也算是很罕见的。
一、自利
好了,现在让我们进入正文,可能是由于在前两场辩论中,积累了太多负面情绪。
这一回合刚上场,桑弘羊就开始骂人,他说:
“夫怀枉而言正,自托于无欲而实不从,此非士之情也。”
言下之意,你们这些贤良文学,张口闭口标榜自己清高,但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
以前李斯和包丘子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在秦国建功立业,名震天下。
而包丘子却穷困潦倒,像灾年的蛤蟆一样,叫唤得很厉害,却最终死在水沟里。
现在各位对内养不起家小,对外也没有太大名望,贫贱却满嘴仁义,又有什么可贵的呢?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就是普通的人身攻击,粗略读下就可以了,不用专门去分析解读?
其实不然,个人看法,桑弘羊在此处,其实是以法家思想为自己立论。
如果不对其进行剖析,那么接下来,就很难真正去理解后面的段落了。
我们一段段话来分析,首先,什么叫“怀枉而言正,托于无欲而实不从”?
这句话其实是高度契合法家“自利”思想的。
法家认为,这个世界是零道德的,人人都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
比如《韩非子》在《六反》篇中就曾论述,即便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最真挚的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本质上也掺杂着大量功利算计。
典型论据,很多父母都重男轻女,这不就是很明显的从利益得失方面考虑问题吗?
由此,商鞅、李斯等先贤,也才进一步推导提出了“道德无用论”,以及“务法不务德”的治国思想。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桑弘羊骂人的逻辑了吧?
他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儒生,也别张口闭口,在这里高谈阔论什么道德了。
天底下哪个人不是被利益驱动的?别再用美好的词汇粉饰自己了。
各位讲这么多话,最终目的,不也是为了攫取名声、财富与权力吗?
只可惜啊,像李斯这样的贤才,当然这里也代指桑弘羊自己,位高权重。
而像包丘子这样的儒生,此处暗指贤良文学,天天像蛤蟆一样乱叫,折腾来折腾去,也没被任用。
所以这种贫贱不堪的人,就算把仁义道德喊得再响亮,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二、德才
桑弘羊骂人很恶毒,贤良文学也不甘示弱,他们立刻回击道。
李斯当年在秦国当宰相,地位的确很显赫,可荀子却为他担忧的连饭都吃不下。

而儒生包丘子,虽然吃的差了点,住的简陋了些,却能乐于自己的志向,没有性命之忧。
以前晋献公施展假道伐虢计策时,赠送给虞国的美玉不是不珍贵。
三家分晋期间,赵襄子用城池算计智伯时,智伯不是不强大。
可是虞君与智伯,却都只顾贪图眼前的好处,丝毫不考虑可能带来的灾难与后果。
话讲到这里,贤良文学突然直接点名桑弘羊,继续骂道:
“今之在位者,见利不虞害,贪德不顾耻,以利易身,以财易死。”
言下之意,别看有的人,好像用权变谋取了富贵,但这么做,就像是踩着陷阱,在闸刀底下吃饭。
只顾眼前利益的李斯因此丧命,今天的公卿大夫,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传说南方有种鸟叫鹓雏,非竹食不吃,非甘泉不喝。
有一天碰到一只猫头鹰,叼着死老鼠,看到鹓雏居然还护食,瞪着眼睛吓唬对方。

大夫以自己的富贵,来嘲笑在场的儒生的贫贱,不就是这种情况吗?
看完这么大一段话,首先可以明确,贤良文学以极其狠毒的语言,辱骂了对手。
不过站在上帝视角思考一下,法家很多先贤,包括桑弘羊本人,好像下场的确不怎么好。
这是为什么?贤良文学没有细讲,只是很含糊地提了一句:
“无仁义之德,而有富贵之禄,若蹈坎阱,食于悬门之下。”
当事人没有明明白白地把话解释清楚,此处当然也就没法从原文入手,做出明确的解读了。
不过大家如果感兴趣,其实可以对照参看下《盐铁论》第七章《非鞅》篇,其中就有对商鞅之死较为详细的论述。所谓: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
个人看法,前半句“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应该是针对法家“自利”思想的。
既然法家认为,道德不存在,人人都是被利益驱动的。

甚至于《韩非子·饰邪》篇中,都已经赤裸裸地宣称:
“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
那么商鞅和李斯的日常作风,大家也应该能够预测一二了。
很典型的案例,《非鞅》篇记载,商鞅为了立功,曾出卖贫贱之时的至交好友,魏公子昂。
这也是他后来失势,逃亡到魏国不被接受,最终遭受车裂的直接原因。
至于李斯,比较出名的事件,应该是《史记》中记载的,与赵高合谋扶持胡亥的阴谋。
后来他遭陷害被杀,司马迁的评价,就与贤良文学大同小异。
大致意思是,李斯作为秦国重臣,不给君主查漏补缺,反而为了保住自己的爵禄富贵,与奸臣合作,行废立之事。
直到天下大乱,才想到要跟秦二世犯颜直谏,难道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没有底线,醉心于权谋诈变,是早期法家学者,大多结局不佳的第一个原因。
当然,这里不是要否认法家的能力与贡献,只是你能算计别人,别人自然也会算计你。
当一个世界中,大多数都以权谋,作为人际交往的最高准则,那么最终没有人会是胜利者。
我们继续来看《非鞅》篇的后半句话,什么叫“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
个人认为,这就是商鞅、李斯,包括桑弘羊在内,最终丧命的第二个原因了。
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早期法家的改革不完全等同于后世的郡县制。
其讲究“利出一孔,驱民耕战”,战时体制的意味是非常浓的。
而战时体制,又往往意味着官府,既要严酷地控制民众,又要不择手段地搞钱。
商鞅能使秦国强大,但他被处死,百姓毫无惋惜之色。
桑弘羊通过盐铁、平准、算缗告缗等手段搞来大笔财富,是汉武帝发动战争的重要保障。

但天下中产之家以上全部破产,罪犯可以花钱免刑,由此积累的怨恨可想而知。
从好的方面讲,这叫“谋国不顾身”,从坏的方面讲,这叫“恶不积,不足以毁身”。
总之,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这类人很难从单一角度,对其进行评价。
当然,以上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大家如果有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
三、下场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盐铁论》,桑弘羊遭受如此羞辱,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他说,学习应该对德行有所帮助,礼仪应该对品质有所提升,君子应该恶言不出于口,办事谦逊谨慎。
这样,终日说话也不会失言,终身办事也不会结仇。
言下之意,贤良文学说的话有些过界了。
官僚是皇帝设立,用来治理民众的,不同爵位,也是皇帝设立,用来奖赏贤才的。
把这些比喻成“闸刀底下吃饭”和“死老鼠”,是什么道理?什么居心?

事情一旦涉及到政治正确,就由不得人不去拼命解释。于是贤良文学立刻反驳道:
“圣主设官以授任,能者处之,分禄以任贤,能者受之。”
意思是,皇上圣明,设立官职和爵位当然也没错,错的是你们这些窃居高位,无才无德的官僚。

至于真正的贤士,所谓:
“义贵无高,义取无多。”
儒家从来就没有禁止过门徒追求富贵,只是禁止他们违背道义去追求利益。
所以,舜才会接受尧的天下,姜太公才会接受周朝公卿的职位。
如今有些官僚,德行浅薄却身居高位,能力不大却担任要职。
于刑罚之下盗窃国家财产,却不知道最终是要接受惩罚的,还在这里振振有词吓唬谁呢?
接下来,桑弘羊很可能是被气昏了头,于是再次重复了第一段的观点,来反驳对方。
他引用了《货殖列传》中的典故,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都说了,赵地的女子选择丈夫,不管容貌如何,郑国的女子选择丈夫,不论地方远近。
商人不怕耻辱,士兵不怕牺牲,读书人远离亲人而侍奉国君。
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得到钱财利禄吗?

所以,儒墨之徒往来游说,求取官职,也只是表面高尚,内心贪婪罢了。
李斯在荀子门下做学生时,粗鄙之人与其并驾齐驱。
等到展翅高飞,连天鹅与骏马也难做他的伴侣。
你们这些固执的儒生,不是不想过好日子,只是得不到俸禄爵位罢了。
如今就算在这里恐吓别人,又有什么用呢?

桑弘羊说车轱辘话,贤良文学也跟着重复了上文的观点,他们说: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贤士循名,贪夫死利。”
言下之意,满脑子利禄爵位的人,是不能理解有德之人的想法的。

李斯贪图富贵,招致恶果,孙叔敖预见未来,三次被罢相也不后悔。
这不是说哪个人讨厌富贵,只不过是从长远考虑,谨慎行事罢了。
用来祭祀的牛,会被人喂养了一年,等到被宰杀时,就算想去搬运重物也不行了。
李斯得志时,连万乘之国都觉得小,等到被车裂时,想当个普通人也做不到了。
为了荣华富贵而不顾自身的人,恐怕就算有百辆车子,也不够装在他们的祸患。
到此为止,《盐铁论·毁学》篇,也就全部结束了。

参考资料:
《史记》
《韩非子》
《盐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