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 脑科学日报|JAMA最新临床研究:20年来首个戒烟新药有望问世
第1795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7月17日
科 学 时 讯
1,Immunity:肠神经元和肠平滑肌之间的GABA能信号传导促进先天免疫和肠道防御
来源:iNature
神经系统对肠道内稳态和功能至关重要,但关于其对肠道免疫防御的影响仍存在疑问。近日,湖南大学涂海军团队通过筛选秀丽隐杆线虫的主要神经递质,发现γ-氨基丁酸(GABA)缺乏增加了线虫对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PA14感染的敏感性。肠神经元和肠平滑肌之间的GABA能信号通过PMK-1/p38依赖,但IIS/DAF-16-和DBL-1/TGF-β不依赖的途径促进肠道防御。
神经肽FLP-6作用于肠道GABA能信号的下游,FLP-6由肠平滑肌细胞表达和分泌,并作为肠上皮旁分泌分子发挥作用。FLP-6抑制了肠上皮中与PMK-1/p38通路平行并聚合的转录因子ZIP-10和KLF-1,这些转录因子在先天免疫和肠道防御中起作用。该研究揭示了一个由肠道AVL/DVB神经元、IM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组成的解剖轴,它为功能性消化神经元-平滑肌-上皮单元提供了一个平台,用于维持生理条件下肠上皮屏障的稳态和完整性、肠道防御和肠道感染和疾病中的炎症反应。
2,Health Psychology:甘怡群教授课题组从基因应激交互模型的角度揭示过劳肥之谜
来源:Bioon细胞
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健康饮食对很多人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有趣的是,在面对工作压力时,有些员工会选择较不健康的食物,而另一些员工却能坚持健康饮食。这种不同的饮食选择背后的原因一直不明朗。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甘怡群教授课题组提出了基因×应激交互模型,旨在解释工作压力下人们为何会做出不同的饮食选择。
研究发现,DRD2基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DRD2基因在调节人体奖赏回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与酒精摄入、肥胖和饮食行为等密切相关。工作压力较高的个体健康饮食意愿较低,健康饮食行为呈现出倒U型关系。
3,The EMBO Journal:探究兽类寿命演化相关遗传特征
来源:BioMed科技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超过100倍)。在哺乳动物中识别长寿相关的遗传变异,是揭示这种自然差异的关键途径之一。但是,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寿命演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尚不明确。为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研究员团队整合转录组学和分子进化方法对103种哺乳动物的肝脏、肾脏和脑组织开展了基因表达与寿命的关联分析。
该研究在肝脏、肾脏和脑组织中识别到了792、1410和2401个物种特异表达基因,以及123、85和37个广谱性表达的基因。该研究结果表明,细胞中具有必需功能的基因的表达变化对物种的寿命控制和演化比较重要,寿命可能是通过多基因和间接自然选择驱动。
4,JAMA:高效戒烟的方法来了!效果提高近5倍,20年来首个戒烟新药有望问世
来源:丁香学术
目前,一线临床戒烟用药主要分为尼古丁替代疗法的戒烟药和非尼古丁类的戒烟药两大类。近日,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研究团队研发的戒烟药物Cytisinicline已初步完成三期临床中的第一项,临床结果积极,有望帮助吸烟群体实现无痛戒烟。
Cytisinicline/Cytisine,中文称「金雀花碱」,是一种与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具有高结合亲和力的植物碱,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大脑中调节尼古丁依赖性的烟碱受体,缓解吸烟冲动,降低尼古丁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该项大规模临床试验主要研究Cytisinicline用于戒烟的效果,数据显示该药物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耐受性,可以有效戒断受试者对尼古丁的依赖。
5,PNAS:人们真的可以听到寂静之声
来源:SelfCulturalPsy
人们能听到寂静之声吗?这是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一些哲学家认为,寂静可能不会震耳欲聋,但确实可以被人们听到。近日一篇研究指出,人们可以听到声音之外的东西,研究者利用听觉错觉揭示了寂静时刻可以扭曲人们的时间感知。
被试被要求听模拟繁忙的餐馆、市场和火车站的嘈杂声。然后,他们在这些音轨中听一段时间,所有的声音突然停止,形成短暂的寂静。该研究发现,声音消失时发生的寂静——这种错觉和效果看起来是声音的听觉处理所独有的,在寂静中也发现了这种错觉效应,这表明被试确实听到了没有声音的声音。人们认为一个长时间的沉默比两个短时间的沉默更长,其他的无声错觉产生了与声音错觉相同的结果。
6,AFM:病毒工程微溶胶电纺支架促进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神经元
来源:奇物论
基于慢病毒载体的疗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由于爆发性释放、快速清除和免疫激活而面临限制。鉴于此,苏州大学施勤、杨惠林、上海交通大学崔文国、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Xingzhi Liu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病毒工程化微溶胶电纺支架的慢病毒载体递送平台。
研究人员鉴定出脊髓损伤(SCI)大鼠中聚嘧啶束结合蛋白1(PTB)显着上调,构建了一种支架。在体外,LV-shPTB的感染效率达到70%,定向支架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诱导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神经元,并持续释放BDNF超过2周。在体内,支架提供物理支撑和神经引导,并释放BDNF和LV-shPTB。LV-shPTB递送导致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神经元,持续的BDNF递送维持神经元的增殖和生长,进一步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7,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阴性分裂型特质个体奖赏动机适应性减弱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奖赏动机适应性是个体面对环境中付出多-回报少的失衡情况时,调整自身对奖赏渴求与喜爱的能力,等环境因素改善时东山再起。前期研究发现,分裂型特质个体更可能知觉到生活中的付出-回报失衡,认为与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相比,自己所获得的回报太少了,他们的意志消沉与此有关,而且这些也与脑灰质体积、脑功能的改变相关。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副研究员黄佳和陈楚侨研究员与合作者研发了一个奖赏动机适应性的行为学范式,研究发现证明了阴性分裂型特质个体在付出-回报失衡条件下,无法适应性地调节自身奖赏动机,涉及前额叶、多巴胺和其他脑区的静息态功能连接也发生了改变。
8,人格特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在世界各地是否一致?
来源:雷雳和学生们
人格特质对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近期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跨文化元分析研究,纳入了亚洲语言和非亚洲语言等7种语言,对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精神质和说谎等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说谎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负相关,精神质、神经质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正相关。调节变量的存在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理解。地理区域是网络成瘾与宜人性、神经质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研究发现在亚洲国家,宜人性和神经质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比非亚洲国家更为显著。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