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宋明尺八流传状态补证(论文资料请勿转载)

2021-12-18 05:49 作者:青鲨  | 我要投稿

最近翻文献发现一个关于尺八记载的乌龙,《乐书》的作者陈旸(1164-1128),在乐书中明确记载了尺八,但是在仅半个多世纪后,宋代洪迈(1123-1202)在自己的《容斋随笔》中提到“尺八之为乐名,今不复有”,给尺八这个乐器进行了死亡证明。为了证明其所言是否确凿,我特地反查了此人的履历。前面提到《乐书》的作者是陈旸,此人是福州闽清县人。而洪迈虽不为福建人,但是由于在朝廷遭秦桧排挤,就任过福州教授。既然洪迈在南宋朝廷(杭州)和福建做过官,所以可以判定,不存在杭州包括福建本地遗存尺八而洪迈不知道的情况,所以洪迈之言是有极大可信度的。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期间经历了靖康之变。但是问题来了,此人逝世与1202年,而日本方面将宋尺八传入日本的心地觉心1207年才出生。至于其学尺八的杭州护国仁王寺1246年才被授予牌匾,这里出现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差。而此后,被以为失传的尺八,又在元朝的戏词中出现。不过仅以戏词中出现显然不足以证明此时还有此乐器,但明朝袁华(1316-?)在《游仙词》中再次提到“醉吹尺八听松涛”,本应失传的尺八再次诈尸。但一个世纪后,至杨慎(1488-1559)处,再次被记载“唐人乐器有名尺八,今不复有”,可在《焦氏说楛》中,再次记载“所谓箫盖尺八也”,作者焦周虽无法查证生足,但好在其父焦竑乃万历状元,生卒为1540-1620年。所以一番倒腾下来,尺八不断被失传,又不断诈尸,看起来似乎及其迷惑。但如果细究其形制记载,并不难发现,其实至宋代,对“尺八”一名就已经模糊化了。在唐代,尺八是特指,单指这一种乐器,既如今日本正仓院馆藏类似乐器,为什么说类似呢?因为在于尺八同列,亦有长笛、短笛,而横笛亦为单列,所以可以判断长笛,短笛实为竖吹。而查阅敦煌壁画,也可以发现其壁画人物所吹的竖笛,长短不一,长者几乎与现在洞箫同长,短者便为正仓院所藏比例相近,大概在三四十厘米左右,亦有比例适中者,正符合唐代记载长笛、尺八、短笛的三种形制。包括日本自己的《教训抄》中亦提到“短笛为尺八”,所以猜测日本正仓院所藏并非为唐尺八管,实为唐短笛。所以明显在唐朝,尺八之名为固定称谓,有时或混叫于“笛”,但并未混淆于箫,唐箫全部指排箫,而排箫分有底无底两种,无底者叫洞箫。但至宋朝,尺八和箫的概念开始混淆,洞箫也开始指代单管的箫。可是改了,但并没有完全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同时期辽国的宫廷乐器记载中,同时出现了“……箫,铜铙,长笛,尺八笛,短笛”,此处就出现了一个迷惑性问题,这里的箫是排箫呢还是单管箫呢?然而查阅上文,并未发现排箫或类似排箫的乐器,而此处记载中,前面筝、筑、箜篌等弹拨乐皆列在一起,但箫与后面几种笛并未同列,间隔了一个八竿子打不到的铜铙,明显不符合古人记录乐器时同类乐器列在一起的习惯,所以基本可以判断此处的箫应为排箫。至于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客有吹洞箫者”吹得到底是单管箫还是排箫,就只能问苏东坡本人,我个人认为大概率还是无底的排箫。因为在宋徽宗赠送朝鲜的一批乐器中有对其中洞箫的明确形制记载,总共为九孔,包含一个笛膜孔,六个指孔和两个出音孔,吹口则记载“洞箫上端前面刳而作窍”。有论文中以“刳”字有“剖出,挖空”的意思判断说是内切,但我在康熙字典中查此字,亦有削的意思,如果是前面削掉做吹口,那明显就是外切了,所以对这个洞箫是内切还是外切我目前保留怀疑态度。但是其六孔带笛膜的形制印证了《乐书》中所记载,而宋朝一些诗文中,提到尺八声音其实是明亮的,如“谁吹尺八嘹亮”,这些又对上了陈旸《乐书》所说箫就是尺八的观点。前面我看到的论文中举例说尺八声音明亮,而苏轼说的洞箫呜呜然,所以下结论说洞箫并非尺八而是类似尺八,显然和自己前面引用文献的形制记载前后矛盾。更有些论文称乐书中所记为箫管或称尺八,因为“箫管”并非“洞箫”字眼,下结论说洞箫不等同尺八,更是无稽之谈,我只能说抠字眼不可取,如果非同一物,那为何乐书中不见单列记录无笛膜的单管“洞箫”呢?所以显然起码在北宋,我们如今所说的洞箫其实就是尺八,只是比现在多了个笛膜孔,可能是外切,但也可能已经发展出内切。至于梦溪笔谈中所提到的五孔长笛似尺八之说,我亦在考证宋朝的五孔箫形制,由于有些我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防止论文发表前被盗成果,所以此处仅先说推测,宋朝的确是五孔六孔都存在,可能在当时都混叫尺八,所以宋朝确有五孔形制的箫,而且可能有两种以上的五孔形制,而且一直到民国,五孔箫依然存在,但目前所见,都非现如今日本尺八孔位。民间五孔箫可能在民国时期才被彻底淘汰,但宋朝的五孔箫,即五孔尺八制式是否为如今所见,便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可能只能等考古发现实物后才能下定论了。其实日本尺八起源在日本也是争论不休,有不少学者认为现代普化尺八是改自一节切,是日本自己改制的乐器。而在日本的一个博物馆中馆藏的中国六孔洞箫,简介却写着此物为尺八前身,包括都山流的官网,亦持中国洞箫为尺八前身的观点,认为尺八是洞箫在日本本土化的产物,包括时至今日,仍有称呼尺八“洞箫”的习惯。但也有人认为尺八是宋朝传入原物,未经修改。相关资料我目前还在收集,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但先抛开日本这一支不谈,那宋朝如果尺八等同于箫的话,那箫明显留存至今,为什么就两次被判失传了呢?这就涉及到一个乐器改制问题,我们知道如今我们吹的箫为内切吹口,但是内切技术何时出现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人认为是宋朝,有人认为是明朝。明朝存箫虽然不多,但以故宫所馆藏也足够,其内切吹口技术明显已经成熟,可是我们知道,技术革新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有过度,之前我提到北宋墓中的青白瓷类箫乐器,形制是外切,到了明朝却表现出来的是成熟的内切。中间必然存在过度状态。虽然很遗憾在国内没有发现这种过度形制,但是在日本萨摩出现的天吹,却让人眼前一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此处就不列图了。这种形制类似一节切的乐器,却是一个原始的内切吹口,而内切与外切的过度形制,可能便与此类似。综合来看,可能内切技术的出现正好是北宋末至南宋初这段时期。而另一重要因素在指孔排布上,如今我们用的箫与过去的老箫其实又有改制,明清包括民国的老箫,全是均孔箫,即所有指孔间距一致,而我们接触到的六孔箫,与平均孔最大的区别就是23孔间距缩小,34孔间距扩大。不过23孔间距缩小的现象亦可见于唐尺八和清朝的箫,但是34孔间距增大是现代六孔箫独有的特征。但先抛开现代箫不提,唐尺八明显是非完全平均孔,23孔间距进行了修正,而观察明朝的洞箫则是完全的平均孔,每孔间距都是4厘米,不存在23孔缩短的特征,而清朝一些箫把23孔又重新矫正回唐尺八的比例了,但是大部分民间箫还是纯平均孔。那宋朝是什么样呢?还是我之前提到的北宋青白瓷类箫乐器,之前我一度认为此物无法演奏,但是对图片中各孔与管长的比例进行计算后,我发现其开孔基本符合明清纯平均孔比例,所以其展现出来的便是平均孔特征,所以推测在洞箫上开始使用平均孔制是北宋,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大问题——指法。首先不论唐朝的尺八还是宋尺八,都提到了一个点——“具黄钟”。北宋前期由于刚历经战乱,尺度不一,导致黄钟音高变化无法确定且先不谈,到宋徽宗重修度量衡,确定乐律,最后定下的黄钟经考证确认大概为如今的C(考证资料先不放出),结合文献倒推出唐朝的黄钟音高应在D左右。而据朱载堉记载,明朝音律与宋朝基本一致,所以可以参考明朝的箫大概推导。我根据故宫馆藏和日本京都艺术大学馆藏明箫复刻。测定出筒音为bE,如果以现在筒音作5为主调,调为如今的bA。但是音序为56b7123而非现如今的567123,显然很奇怪,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筒音作1能不能用。显然如果以明箫之制,筒音作1的3过于偏低,又无法靠叉口指法修正,只能开半孔,吹宋明的黄钟调c调倒是可以用筒音作3演奏,而且由于是平均开孔,如今我们六孔箫筒音作3因叉口偏高需要开半孔的51两音,在明箫上可以直接靠叉口指法准确吹奏,不需要开半孔,极大的方便了演奏,而我在调查后发现过去平均孔笛,的确筒音作3甚至要比筒音作5演奏更方便,证明了如果以明箫之制,吹奏宋明黄钟调毫无压力,甚至可能开孔就是以筒音作3为优先权设计的。而唐尺八又是如何呢?唐尺八音序与我们如今的箫就比较类似了,对比日本正仓院几支尺八的测音数据,虽然有些尺八音准较差,但有一支象牙尺八吹出了标准的567123音阶,虽大多数尺八的7偏低,但是在可控范围,而且外切吹口音准调整幅度较大,实际演奏中并不困难,所以可以推测唐尺八指法应该是以筒音作5或者1为优先项考虑的,那么唐朝的尺八又是如何吹奏黄钟调呢?首先我们得知道唐朝一尺八寸管到底多长来测算筒音数据。首先这里,好多人认为唐尺一尺八寸等于现代日本尺八的长度是错误的,古人不会像现代日本人一样修内膛,如果按现在日本尺八的取值,在不修正管径的前提下,做出来筒音是bD左右。我在计算正仓院尺八数据和多资料方面考证后,确定了唐尺八应用的尺为29.3-29.4左右筒音长度在53厘米左右,通过实验,正好在D左右,对应上了前面对唐代黄钟音高的猜测,顺带推测出唐尺八吹黄钟调应为筒音作1。所以很明显从唐代到宋代,尺八不仅吹口发生了改变,由于黄钟音高和所使用尺度改变(上篇文章提到过宋明尺度),孔制也发生了变化导致指法改变。而通过对宋徽宗时期的文献资料考证,在宋徽宗改制乐律前,宋朝宫廷乐,笛箫管乐乐器其实是乐工自备的,所以乐律混乱,记载说此时各乐器音高不同,“曲不同谱”,已经是到了无法入耳的地步。最终逼得宋徽宗改制,重新修订黄钟,统一了乐器音高制式,所以导致可能之前存在于乐工之手的各种洞箫尺八被一波替换。正巧又赶上靖康之变,打乱了以往的官方记载。所以一系列变故下来,导致到了南宋,战乱可能导致一些人已经模糊掉了对尺八的认知了,毕竟古人无法像现代信息社会一样汇集知识进行汇总。所以其中有些人可能已经不清楚尺八为何物了,认为已经失传,如洪迈不再认为所吹洞箫是尺八,认为相比唐尺八洞箫已经是他物。但民间依然有大量认可改制后的箫依然是尺八的,而宋尺八传入日本,正是这一混乱时期。所以后面明朝出现尺八看似是诈尸再失传再诈尸,不过是不同学者的不同主张而已。所以由此可见,尺八此乐器原制可能至南宋就已经不再使用,说是“今不复存”无可厚非,但是不存在不意味失传,唐宋尺八的改进型以日本尺八和中国洞箫为代表,至今都还发挥着其强大的音乐生命力,所以建议以后再介绍唐宋古尺八时,应使用“改制”一词来表述流传现状而非失传。当然亦不再建议重新用尺八称呼洞箫,因为如今洞箫以不同于唐宋明以一尺八寸取全长了(此处参考于我上篇文章),更不建议把洞箫主流形制改回外切,而是可以作为一个分支保留。而福建南洞箫记录资料过少,无法推断其形成与何代。但是根据福建某博物馆馆藏的一支清朝的南洞箫来看,虽然其外径较粗,但是内径并不粗大,与故宫所藏的明朝洞箫基本无异,而且取值亦为宋明时期取值全长一尺八寸的习惯。所以可以判断南音洞箫并非为独立遗存,实为宋明尺八或者说洞箫的地区分支,只是由于选材不同导致的外貌差异,并无本质差异,至于v形吹口何时出现由于没有历史文献资料支持,便全无从考证了,至于如今这种内径动辄2厘米以上的南箫,实为近现代参照日本尺八所制作,并无史学研究意义,不表。

宋明尺八流传状态补证(论文资料请勿转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