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马哲上岸经验丨立志红楼终成功,赋诗未名泪两行丨哲学考研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导言 /introduction/
鸭小墨
一木同学是加油鸭23届的优秀鸭鸭之一,上岸了哲学考研人心中的白月光——北京大学。
最开始接触到一木同学,是一位在复旦读硕的朋友找到我,说他有一个关系很铁的学弟想考北大马哲,需要寻求一些辅导。在进一步了解一木的需求后,我十分确定地说,没有比加油鸭是更合适一木的了。这不仅是我对加油鸭的课程、资料有信心,也因为我们对“上岸北大马哲”这件事经验丰富。加油鸭马哲科目的负责人、主要讲师关白学长正是北大马哲的硕博(从后来看,名校本科、二战北大,初试第二、复试第一,一木也几乎复刻了关白的历程),马哲助教开开学长也有考研北大马哲的经验,可谓专业十分对口。
其实,对于大部分想考北大的学员来说,我们都会先尝试劝退。因为说实在的,北大并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成功,毋宁说许多想考北大的同学往往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却在学习上不够踏实也并不努力。
而对于一木同学来说,他本身有着不错的哲学基础和学习天赋,同时在整个备考过程中,又用上了十分的努力和勤奋,具备了成功上岸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是如此稳扎稳打的一木,在北大的离谱出题之下,也差一点被专业课自划线卡掉翻船。所幸一木“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如愿进了复试,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被北大录取。
记得在前面的《To be or not to be》一文中,我说北大“是我们永远的梦,也可能是我们永远的痛”。致敬每一个敢于追梦的人,希望你们能像一木一样实现梦想。也提醒每一个24考研人,择校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没有心理和实力上的双重准备,不要尝试北大这样的顶级院校。考研,我们总归以上岸为目的!
学员自我介绍
从复旦到北大
红楼飞雪与日月光华
我也曾无数次仰望
未名湖
那广袤浩瀚的浪漫与诗意啊
大家好,我是23上岸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加油鸭学员一木。初试总分361,单科成绩分别为:英语78,政治65,马克思主义哲学128,西哲一90。初试成绩排名第二,复试成绩第一,最终以总成绩第一的成绩成功拟录取。
我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两次冲击北大。在这两年的备考过程中,也有一些心得和经验,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壹:艰难苦恨繁霜鬓
从复旦大学到考北京大学,按理说,这个跨度并不算大,还是有比较大的概率能成功的。但考虑到北大哲学系每年的招生人数极为有限,我几乎是和全国的顶尖做题家们展开惨烈的竞争。在这一点上,复旦光环并不能给我提供太多的优势。所以还是准备了比较长的时间,很早就进入了考研的状态。正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既要抱定舍我其谁的坚定信念,又要做好视死如归的战斗准备。

我考了两次北大,第一次报考中国哲学专业,第二次报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总体上说,准备第一次考试的用功程度远大于第二次。早在21年初,我准备完学校的期末考试以后就准备考研。那是个非常繁忙的学期,在考研与双学位的重压下,我修读了近32分的课程,期末季几乎整个人都是住在三教的。考完期末后,我一个人搬着厚重的书籍来到理科图书馆二层的小阁楼,开始了我的漫漫“北伐”路。疫情阻隔了两地交通,为了留在学校复习,春节我甚至都没有回家,年夜饭也是在食堂草草了事。我和朋友开玩笑说:“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其实不仅是我,在除夕的理科图书馆,依然有不少同学在专注地查阅文献。
第一次考试没有太多值得书写的地方,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我做着每个考研人都会做的事情,看书、听课、刷题、背书。但当时走了不少弯路,还是要说出来给后来者提供参考。比如我给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两门专业课都准备了长达几十万字的笔记,而这一点在后来的实践中被证明只不过是自我感动而已。我的专业课笔记是相当完善的,对于每个知识点,我都是参考几本主流的哲学史教材,还补充了一些学界研究以及课程笔记。至于几本哲学史教材均涉及的内容,还要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我前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开展这一工作。但我在整理真题的过程中逐渐地意识到,几十万字的专业课笔记完全是一项可以避免的重复劳动。因为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门专业课都是考过好多年的,基本上所有能考察的重点在往年试卷中都已经出现过了。
但是失败的依然是我,且没有一种外在力量能够给我投入的劳动安排合理的补偿。北大是我自己选的,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确切地说,我对自己的分数还是满意的;按照往年的情况,这一分数足够支撑我考入北大哲学系的梦想。但22年的特殊性在于,中国哲学专业的分数线较之往年猛涨50多分,这种情况堪称前所未有。
对我来说,报考北大的风险就在于,一旦失败,几乎没有调剂的可能性。因为我无论如何不可能接受一个比复旦差太多的学校。在这里也给想报北大的同学提个醒:你是否准备好接受这个失败的代价?所谓“未虑胜,先虑败”,成功与失败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贰:长风破浪会有时
做出二战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并不轻松。那真是个峥嵘岁月!终日幽居在狭隘斗室的我不得不面临一个艰辛的抉择:生存,还是毁灭?脑子里一直回荡着两种对立的声音:一是哈姆雷特的论调: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担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二是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呼唤:收起你的小布尔乔亚的呻吟吧!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在苦难的现实面前,我也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风暴。至今无法忘怀那个难熬的长夜。听着耳机里有关北大的歌曲,我终究是不能割舍未名湖那广袤浩瀚的浪漫与诗意。再战北大可能是我人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

朋友说我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气质,这显然是一种旁观者的立场。从结果看来,我初试第二,复试第一,这当然是圆满的,但我自己心里清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是真实的心理状态。
今年《西方哲学史一》的试卷尤其困难。在考场拆开信封的瞬间,我感到过去两年的心血全都白费了。弗雷格在往年的考题中从没出现过,亚里士多德的“意志薄弱”更是闻所未闻。冷静下来后,我感觉到,这大概是出题老师为了反押题而有意为之,因为去年大家的分数都太高了,120+根本不算什么高分。搞清楚这一点,我也就预判了其他人的情况:多半他们也是不会的。更何况,事已至此,别无选择,那只好不惜一切代价做完这份试卷。好在其他问题还是清楚的。最后我的分数是90分,而专业课的校线刚好就是90分。好险!我这是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啊。
那么,从备考过程的角度,我能给大家哪些建议呢?
1.公共课的备考策略
在我这里的经验也没有什么新鲜的。我的英语也就是小镇做题家的水平,即擅长做阅读题,而不擅长应付听力、作文。我的六级成绩是553分,其中阅读部分应该接近满分;但是听力作文分数不高。一战的英语成绩是69分;我后来查小分时发现,大小作文加起来居然只有11分。也就是说,作文稍微高一点的话总分上75+肯定没问题。
我不禁懊悔去年没有把握好复习时间,导致对英语作文的准备有些不充分。痛定思痛,二战的时候我精心搜集了几篇高分作文模板,反复地润色、修改、背诵,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记忆模板。再之后就拿往年真题进行套写练习,并找老师给我批改试卷。今年英语一考了78分,大概也是源于备考作文的这份“认真”吧。
对于政治,网友都说今年政治比较难,但我也不知道这题算不算难,因为我从备考到查分都是不看网上各种信息的。互联网贩卖的焦虑远多于它所能减轻的痛苦。政治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考前买一份研木易木子的资源吧,有肖四分析题精缩。此外还有各大机构的押题卷汇总,加油鸭也在考试前夕请清华马院的学长押了主观题,还是能省不少工夫的。
2.专业课的备考策略
关于看书和听课的方法,前面的经验贴已经说得很多,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北大马哲专业课题目考得比较特别,包含了马哲史、马哲原著、马哲原理的内容,我对马哲的学习更有心得,下面推荐一些基础文献: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修订版),第1-2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侯惠勤、孙伯鍨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余源培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衣俊卿:《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修订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1)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精读《德法年鉴》时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著作;
(3)泛读《博士论文》、《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书信、《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
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张立波、聂锦芳、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张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导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以上的文献,每个部分至少应当精读其中的两到三本著作。除此之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也应当非常熟悉。应当自行查阅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等著作。我当时除了上述文献,还花很大气力研读了相关的研究论著,如聂锦芳《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邹诗鹏《激进政治的兴起》等著作。需要特别留意的是文本学的研究方法,对应到考试中,应当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了如指掌,比如今年考到了《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说到这里,还是要表达一点遗憾。《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这道题其实并不困难,就是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我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烂熟于心,反复背过很多遍。但问题在于,我并不知道与马克思的跨越论相对应的文本是这封信,我只知道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这里还有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1881年,查苏利奇写信给马克思,询问他关于《资本论》中所阐述的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理论是否适用于俄国的特殊条件,这一点我当然是背过的;但是当时的试卷上这封信大约出现在1877年,这里就有一个时间差。正是这个时间差导致我产生了误判,即认为这道题应该回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即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决定论的关系。
刚交完试卷我就意识到这道题应该写跨越论的,当时真是懊悔不已,专业课上140+本来该毫无问题!当然,这里只是给各位同学提个醒,一定要关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不要因为一点小的过失影响情绪,有天大的事都等答完所有题目再说!

叁:万方多难此登临
我虽然哲学基础还不错,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特别多的了解。在决定二战报考马哲专业之后,我在多方对比和权衡下,选择了加油鸭的全程班(即至臻班),比普通的班型多一个针对北大的院校真题课。
不得不说,在跟着加油鸭学习的过程中,关白、小湖、开开等学长帮了我许多,他们丰富的经验帮助我找准了考研学习的方向,使我少做了很多无用功。我自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算门外汉,所以下了很多笨功夫,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通过教材和加油鸭的课程从无到有建立起完备的知识框架。特别要说的是,加油鸭的答疑服务蛮不错的,提的问题总能得到耐心细致的回复。总之,没有几位学长的帮助,我恐怕要走不少弯路,专业课成绩不可能这么高的。
有关专业课的复习计划,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阶段是3-6月,主要任务是读完前文所述教材,并听完加油鸭基础课程。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相关教材,这可以帮助你了解某一时期思想进程的内在逻辑、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对答题很有帮助。
比如,为什么《资本论》不仅是一部著名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这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在“《资本论》作为经济学著作”这个部分,重点回答的是科学方法论,包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一致以及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作为哲学著作”这个部分,重点回答的是唯物史观,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以及三种历史分期学说。最后,我们可以结合克里斯托弗·亚瑟在《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进行总结:《资本论》实现了经济学与哲学的统一,亦即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这道题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要把题答好的话,必须要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非常熟悉,还要结合列宁以及克里斯托弗·亚瑟的有关思想进行补充。
第二阶段是7-8月,主要任务是巩固基础知识以及整理真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专业课的考察重点比较突出,主要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因此背诵量相对而言并不算大。同时在考察偏向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所占的比重又远大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我以马克思的跨越论为例来谈一谈怎么整理出比较完善的答案。首先介绍跨越论的定义: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对俄国公社而言就是如何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问题,即是否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获得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
其次是跨越论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点。第一,马克思是如何论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道路的?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有关表述。第二,为什么可能跨越?(1)整个西欧从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出资本主义制度,这并不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固定模式。(2)资本主义生产已向一切人表明了它的暂时性。(3)俄国农村公社的内部环境具有二重性。第三,怎么跨越?俄国的农村公社只要吸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发展并改造它的古代形式,它就能够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最后进行总结:马克思的这一预言并未完全实现,后来俄国的历史发展依然经历了一段资本主义道路。但这并不能证明上述理论是不正确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沿着一种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道路前进的,它不能被塞进任何僵死的公式中去。这样,你就得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答案啦!
第三阶段是9-12月,主要任务是回归原著以及背诵真题答案。我的主要背诵材料是加油鸭《高分手册》以及我自己整理的笔记。在把两门专业课的知识点内容、历年真题答案背完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了。


我在考前一个多月开始进行模拟考试,找小湖学长还有我的朋友给我批改试卷,平时的分数基本上稳定在120-130分。考前加油鸭组织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小湖给我打出了136分的高分。我当时在打印完文件返回宿舍的小路上,对着头顶的浩瀚星空,感到由衷的兴奋。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在未名湖畔欣赏同一片星空啊!


概而言之,首先要读书和听课,建立起知识体系;其次是搜集并整理专业课真题,相当于参阅各种类型的资料进行开卷考试;最后是背诵真题并回归原著。此所谓“三步走”。对真正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荆棘但能收获真理的过程。哲学问题并不存在标准答案,但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我们却可以不断地逼近真理,尽可能全面地列举出所有的知识点。我整理专业课答案大约用了两三个月,先后修改了十多次,可谓殚精竭虑,说是“字字看来皆是血”也不算夸张吧。

比如整理“抽象劳动”一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从商品的二重性说明劳动的二重性。我原先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整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而商品生产者的私人的具体劳动要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还原为抽象劳动。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可能脱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每个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的或货币的所有者。”顺着哲学史的脉络进行追溯,我又注意到《哲学的贫困》以及卢卡奇对这一学说的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隶属于机器,人只是时间的体现。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工人被抽象为他身上所装载着的一定量的劳动时间;他在直观的态度中参与着对自己的抽象化和量化。最后简单总结:劳动的二重性已经蕴含着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经济运动的社会性质和它所固有的所有制关系的私人性质之间的矛盾。

肆:似此星辰非昨夜
初试出成绩是在2月21号的下午。我颤抖地登陆研招网,点击成绩查询,然后就守在电脑面前等着北大的消息。初看成绩尚感觉差强人意,尤其是西哲一才考了90分,低于我的预期。又登陆北大研招网查排名,卡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是登进去了,排名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拟录取人数是3人。几乎可以认为:我有书读了!(后来我才知道,达到北大马哲分数线要求的,总共就只有两个人。)
短暂的喜悦以后,我便紧锣密鼓地准备复试材料了。官网的要求比较宽泛,我几乎是把所有能够证明本人综合素养的材料都找了出来,编成一本小册子。包括中英文简历、本科成绩单、个人陈述、研究计划书、获奖及实践经历、论文及科研成果、四六级成绩单,等等。我们这一年是线下复试。在北上的列车里,我又把专业文献翻了几遍,同时练习口语,思考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这是最后的斗争!

我有过极为艰难的时刻,世俗的苦难无情地击中了我的阿喀琉斯之踵。漫长的考研之旅对我来说也是一场聂赫留朵夫式的救赎。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说,备考研究生的岁月里,我和流水线上的工人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在某个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中逐渐地丧失了劳动者自身的主体性。不管怎么说,我最后以比较满意的成绩上岸了,总算是可以轻松一下了。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自由的人。去大笑,去歌唱,去期待那份属于我的骄傲与荣光!
横渠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用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勇于承担失败的后果,勇于追寻胜利的荣光:希望每个考研人都能找到专属自己的浪漫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