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析】儿童的“后台生活”:基于两所幼儿园的民族志调查
【文献分析】
儿童的“后台生活”:基于两所幼儿园的民族志调查


一、问题提出
社会生活的表演区域分为三种:一是前台区域(front regions);二是后台区域(back re-gions);三是局外区域(the outside)。 后台区域或后台可以定义为这样一个场所,与给定的表演相关联,在这里的表演所促成的印象,故意要制造出与前台表演相反的效果。”[4] “后台区域”类似于戏剧表演的后台或电影“镜头之外”的活动。 在这两种情境之外的第三种区域即所谓的“剩余区域”,也被称为“局外区域”。[5] 不同区域上演着人们的不同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多面性。
区别于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更具“组织性”和“纪律性”
与此同时,当人们把视线从宽敞明亮的活动室移开,就会发现在班级生活中还有很多易被忽略的“后台区域”。可以说,教师和幼儿都有各自的“后台区域”。
研究意义 本研究则拟将关注点转向被大家忽视的儿童“后台生活”,通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局内人”的身份深入到儿童群体的幼儿园生活中,自下而上地深描儿童此种自主性“后台生活”的建构过程,以弥补当前国内已有研究的不足,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当前以发挥儿童主体性为宗旨的幼儿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强调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境化描绘,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12]要求研究者进入并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而且被研究对象所接纳,即所谓的“以当地人的观点看问题”(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13]
总之,从研究目的看,本研究重视描绘细节,揭示过程,进行理解与意义的阐释;从研究性质看,本研究具有探索性、过程性和生成性的特点,需要运用归纳法逐步提炼观点。[16]基于此,研究者最终选用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二)抽样
“抽样”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想找谁进行研究”。[17]就本研究来说,即是“想找幼儿园里的孩子进行研究”。
(三)研究者的角色塑造
在民族志的田野工作中,研究者身份的建构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建构和研究目标相容的适当身份十分必要。就本研究而言,研究者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孩子的伙伴”或“大朋友”,从而避免幼儿以对待成人的通常方式与研究者互动,由此有助于研究者贴近儿童的生活进行观察。为此,研究者希望能够通过积极的角色塑造成为一位“非典型成人”(an atypical adult),即“儿童的一种特殊朋友,这位朋友不会直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或者去控制他们的行为”。[18]
(四)田野资料的收集、分析及理论建构
1. 田野资料的收集过程
2. 田野资料的编码、分析及理论建构。
本研究按照开放式编码—集中性编码—确定主题的三大步骤,对田野资料进行编码归类。首先,研究者将收集到的田野资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资料为主体资料,即研究者个人在参与式观察中收集到的观察资料。这部分资料作为研究的核心资料来源;第二部分资料为参考及扩展性资料,即研究者通过访谈家长、教师及园长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这部分资料不仅为第一部分资料提供了大量的背景信息,同时这部分资料可以为主体资料提供相互验证的文本参考,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五)对研究效度的把握
效度”不可能按照某种严格的、预定的程序被生产出来,只可能依赖研究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因素。当我们说某一质性研究结论的效度比较“高”时,不仅仅是指该研究使用的方法有效,而且指对该结果的表述再现了研究过程中所有部分、方面、层次和环节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和契合性。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时空之维———儿童建构“后台生活”的方法与策略 时间与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范畴或维度。[
1. 儿童“后台生活”存在的时间间隙。

2. 儿童“后台生活”存在的空间建构。 尽管两个班级中的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经常身处在教师规划好的“前台空间”中,但幼儿常常会主动制造机会,延展班级和活动场的空间,积极进行“后台生活”的空间建构。具体来看,幼儿主要使 用两种方法建构“后台生活”的空间:
第一种方法是幼儿会主动改变教师已经规划好的活动空间的功能。
第二种方法是幼儿会通过主动逃避成人的视线,创造机会隐蔽地建构出与同伴交往的“秘密空间”,由此延展“后台生活”开展的空间。
在相对自由的“后台”空间里,儿童还会悄悄进行被成人禁止的事情。
(二)内容之维———儿童“后台生活”中的四类主题活动
1. 展示“自我”:“后台生活”中儿童的个体行为。
在孩子开展的“后台生活”中,他们乐于也善于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力量,表达出对成熟的渴望。
此外,幼儿还会通过相互比较“能力”的方式显示自己
2. 以“玩”为乐:“后台生活”中儿童之间的同伴交往。
一是提供材料,共同游戏。
二是赠送“地下物品”,建立交情。
三是运用游戏化解压力,共同应对恐惧。
3. 集体性自发游戏:“后台生活”中儿童群体的常规性活动。
4.“二次调整”:儿童对“前台生活”规则的调整与改造。
幼儿都会采用拖延时间的策略延长自由玩耍的时间。
幼儿会有意识地改变活动空间的功能,以重新掌控教师规划好的班级空间。
四、讨论
(一)“自我”成长:儿童“后台生活”生成的起点
(二)玩:儿童“后台生活”生成的动力
(三)同伴交往:儿童“后台生活”生成的土壤
五、教育启示
(一)对儿童形象的反思与重构
认识并尊重儿童“后台生活”的存在,有助于提醒成人“自下而上”地理解儿童的生活。
(二)对成人与儿童关系的反思
成人究竟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才能看到和理解更为真实和完整的幼儿呢?
(三)对当前幼儿园教育时间的反思
幼儿园以及幼儿园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构成了儿童个体以及儿童群体生活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层层递进、层层渗透,在相互制约的同时相生相长。日本早期教育研究者高杉自子曾言:“走进儿童、理解儿童,就必须从幼儿自然的生活样态出发。”[48]儿童的“后台生活”是成人理解儿童生活的重要场域。只有基于“理解”的立场,才能重建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因为“理解了,一切都可以原谅;原谅了,一切都可以理解。”[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