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钱德勒:找人帮忙,还是得找陌生人
经常有人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受传统家族观念千百年来的熏陶和影响,国人向来十分看重“关系”、“人情”,尤其钟爱并痴迷“熟人社交”。
但凡有什么棘手之事,无论大小,我们几乎都会本能地想要找熟人“托关系”、“找门路”。
所谓“有熟人,好办事”,似乎也成为了所有人心照不宣的一种默契。
虽然这个办法很多时候的确管用,但“翻车”的案例亦同样不在少数。尤其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悄然变化,这种“熟人帮带”的路子更是越来越不容易“奏效”。
事实上,有时候越是“熟人”,越是很难把事情办成。反倒是一些谈不上什么交情的“陌生人”,恰恰能够在关键时候帮你解决一些燃眉之急。
正如美国小说史上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在他的《漫长的告别》一文中所说:“找人帮忙,还是得找陌生人。”

为什么说找熟人帮忙反倒不如找陌生人帮忙管用呢?
因为所谓的熟人关系,往往不仅代表着彼此关系的密切,同时也意味着彼此关系的“微妙”。
1、熟人并不一定希望你“好”。
我们常说的“熟人”,往往是平时来往较多、彼此关系比较熟络的人。但往来多、关系熟络,并不意味着彼此交情的深厚和感情的真挚。
熟人当然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但与此同时,也难免会相互攀比、相互妒忌。
他们或许会希望你“好”,但却不一定真的希望你比他们“好”。因为大多数人终究更倾向于自己享有“主角”的光环,而不是甘为人后。
正如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亲人,其实并没有几个人真的希望你过得好。
话虽“扎心”,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因为有时候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容易彼此争强斗胜。而关系疏远的,反倒并不存在这种争斗之心,因为他们并不在我们参照和比较的范围之内。
2、感情有时是一种顾虑和羁绊。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对关系亲近的人总爱“报喜不报忧”。
因为有些事情,对于越是亲近的人,我们越是难以开口。特别是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一方面,我们是不想让亲密的人为我们担心。另一方面,我们的自尊也不允许我们向亲密之人袒露自己的局促和狼狈。
因为有时候比起困难本身,那些熟悉的人对于我们身处困境的“反应”,往往更令我们踟蹰和望而生畏。

记得曾经有一个同事,她说自己曾经在失恋、失业的双重打击下,还一个人去了医院做了阑尾切除手术。
问她为什么不找人陪着,她说:“我不喜欢别人同情自己。因为有时候他们同情你是一回事,私底下真心想着的,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有些倒霉事儿还是自己知道就好了,要是说给身边的人听,没准儿倒成了一辈子的把柄。”
的确。那些熟悉的人原本对于我们就已经足够熟悉,倘若我们再对自己的任何事都无所保留,那么我们在他们面前岂不是形同透明?
毕竟,人终究是需要隐私的,哪怕是在亲密的人面前,不是吗?
3、熟人容易“当局者迷”,以人论事。
既是“熟人”,那就意味着他们对于你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印象和认知。
无论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也无论你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印象里,你是怎样一个人。
而他们一旦认为你是怎样的人,就会对你所做的事给出怎样的评价。
比如电视剧《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带头种植蘑菇的时候,就曾一再遭到长辈李大有等一干人等的奚落和嘲笑。

他们趾高气昂地质问马得宝:你长这么大都干成过什么事儿?你以前干什么都不成,种蘑菇还能成?
一席话听下来,马得宝不由得自己都动摇了,萌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幸而凌教授一再地向他保证一定能种出蘑菇,并不断地鼓励他、给他打气,他才最终尝到了成功种植蘑菇的甜头。
可见,来自熟人对于你的惯有印象和固定认知,非但不能成就你,反而可能成为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因为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人,因而“熟人”对你有限的理解,远远不足以成为你施展自己的舞台。
你只有挣脱他们对你的“认知局限”,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4、相似的思维模式,难以开创新的格局。
所谓熟人,就是跟你长期处于同一个“圈子”的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然身处同一个“圈子”,那么你们的想法、行事方案和外在“条件”也多半是类似的,就算相互之间乐于“帮忙”,也难以跳出自身所在的小团体的原有的局限性,故而很难“帮”出创意、“帮”出惊喜。
而陌生人则不同。相对于原来的小团体而言,他的到来往往可谓是一种“新鲜的血液”、一种崭新的“能量”,故而也更可能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改变。
就像创业之初的马云,虽然拥有自己的“圈子”和团队,但却始终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公司制度和规范。直到天上掉下个蔡崇信,用规范的合同绑定了股东的利益、积极筹钱“造血”,方才帮助马云将阿里带上了一条全新的快车道。
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常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但对于做事和解决问题来说,“新人”、“新思路”,往往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
5、熟人最怕道德绑架及情感勒索。
“熟人”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
而任何事物一旦沾染了“感情”,往往意味着它便因此肩负着某种义务或使命。比如在必要的时候为相关的人、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便利。
然而,“必要”是一回事,而我们的主观意愿却是另一回事。毕竟大多数时候,没有人喜欢被“要求”。
而在违背别人主观意愿的情况下提出别人难以接受的要求,便是典型的“道德绑架”、“情感勒索”。
这无疑是令人十分厌恶和排斥的。
既然被厌恶和排斥,那么被“拒绝”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而相对于熟人的这些“劣势”,有时候求助于陌生人反而要方便和容易得多。
因为陌生人在情感上并不存在对于我们的私心、顾忌、偏见、嫉妒和牵绊,故而更容易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地“就事论事”。
只要我们所求之事在他看来本身是“值得”的,那么便几乎不存在别的任何因素阻碍他对我们施以援手。
就像《漫长的告别》中,私家侦探马洛一旦觉察到醉汉特里身上具有某种令他欣赏的特质,于是便可以毫不犹豫地把他带回家,甚至宁可自己遭受严刑拷问也要帮助他成功逃亡。
这也是为什么穷困潦倒的特里此前宁可醉死街头,也不愿向受过自己救命之恩的富豪朋友求助。
因为有时候一个善意的陌生人,往往好过一百个装腔作势的“熟人”。
你觉得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