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京24区》— 得不到冲突验证的理念与表达

2022-04-07 02:33 作者:信评动画  | 我要投稿

《东京24区》完结撒花!

如果要说这个季度的TV原创动画里唯一比较能看且有趣的,那估计也就只剩下这部《东京24区》了吧。当然,即便是这样,本作整体上的表现,也很难说是令人相当满意的;它只能说是做到了及格线的水平,且带上了一个还算有趣、但实际上挖掘得不够深入的理念冲突。

而我的这篇专栏,将会先来简单地理一理本作做到位与做不到位的地方会是什么,再来聊一聊我对本作冲突设置的看法。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哦!


细节不足,但整体尚可的叙事水平


首先,之所以我会认为本作整体上其实做得还可以,在于本作作为一部原创动画,它无论是在设定上的建构、在剧情大方向上的安排与处理、还是剧中角色的动机设置,其实都算是给到了充分且合理的交代。

设定上,作品采用了一个和《Psycho Pass》西比拉先知系统类似的,以AI监控人民安全指数的系统,作为其核心;并在作品的后段,揭露了这个AI的核心本质,交代了系统之所以会被设立、被使用的理由,也这一定程度上,给出了一些它的操作原理。而有着这些相对厚实的背景基础,这个设定对于我们观众而言,自然也会变得合理起来了。

剧情上,它先是透过主角三人接到明日实的电话,并解决了一起电车难题事件作为整个故事的开端,然后再逐步挖掘三人的回忆以及各自的理念,再到后来分道扬镳,冲突愈演愈烈,再到最后完美收场;作品在铺设悬念、交代伏笔等信息量的把控上,以及在冲突层级逐步扩张,所能够带来的紧张感的呈现上,我认为还算是做得挺到位的。诚然,间中也有非常破坏氛围、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情节设计(没错,说的就是第7集),但整体看下来,本作在剧情节奏与剧情安排的处理上,也算得上是功大于过的了。

而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角色内心的描写上,本作也能给出还算充分的交代,让作品几乎没有出现那种过于无法理解的行为动机与逻辑,保障了故事推进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特别膈应人的情节,甚至这些角色心中所面临的难题与痛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观众也陷入纠结。而当一部作品,尤其是这种以冲突与悬念为核心的原创作品,能够做到这一步,说实话就已经算是挺难得的了。

也因此,本作在我看来,大体上至少是合格的。

说到这里,没有看过本作的人或许会感到奇怪,按照我所说的,本作感觉表现得挺好的啊?为什么最后只能落得一个“合格”的评价?

这是因为,作品虽然大方向上的剧情处理上,以及在设定与人物内心的交代上,都算有做到位;但一些具体的细节、具体的情节设计,真的就让人一言难尽了。

是的,只要和我一样有把作品看下来的观众就能够理解,本作有槽点的细节,真的是太多了。

像是第一集,女主麻里竟然能够突破重重障碍,冲到即将开车的地铁铁轨中央;又像是在之后的第三集,老师为了救女儿而牺牲的桥段;还有像是在故事后期,揭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最关键的角色之一,也就是明日实的母亲早苗之死,竟然被如此草率地带过;乃至于最后揭露小学起火的原因,还有主角三人之间的斗殴等,这一些具体的细节与情节,作品真的是处理得太随意、太草率了。

而正是这种随意与草率的细节处理,导致作品虽然大方向上看起来没啥问题,但在看的当下,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地因为这些细节问题而心生吐槽,进而导致我们对作品整体的可信度与观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我相信这些细节问题,很大程度是源自于作品那相对匮乏的画面演出,才会导致这些问题被放大。这尤其体现在动画后期,制作资源变得愈发紧缺与匮乏之后,很多原本应该有着不小的情绪的桥段,作品几乎都无法把该有的情绪给渲染出来,看着就很干瘪、很无趣。

而一旦作品无法将这些重要情节中的情绪表现好,观众自然就难以进入情境,就会开始启动理性思维,去批判当下的细节缺失问题;而这,才是导致本作在细节处观感不佳的罪魁祸首。

当然,我也不是说在这部分剧本就没锅了;毕竟如果剧本本身对于这些细节,有着相对高明的设计,以及足够充分地重视,那么即便画面演出做不到位,观众也不太会对此进行严厉地批评。例如几个角色的死,可以设计得不那么随意,而是设计成一个更加不可避免的、更加具有悲剧色彩的桥段,那么至少观众也不会在看完之后,对这些角色的死,毫无感觉了。

所以,对于本作的故事表现,整体上我认为是处于还算可以的水平的。

虽然我也提到本作在细节上需要被进一步地优化,在制作与演出层面上也有着极大的不足;但说实话,这些问题其实并没有颠覆整部作品的基础逻辑与基础合理性,再加上作品的剧情安排、设定搭建、与悬念铺设与揭示,都还算有做到位,这就让我对本作的叙事水平,不至于给出过低的评价了。


得不到冲突验证的理念与表达


前面我们聊了本作在叙事与制作层面的好与坏,这里我们再稍微深入一点,来聊一聊本作的核心魅力,也就是它所设置的冲突究竟是什么吧!

有一说一,本作在初期让三个主角合理解决事件的时候,我自己其实对本作的兴致是不够大的;虽然当时作品就已经揭示了一部分有趣的设定,但如果按照当时的势头,就只讲三个“英雄”不断去解决这一个个看似严重、浮夸,但实则扁平、无趣的“电车难题”,那说实话真的没啥意思。

所以本作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是在故事的中前期,当兰和弘树之间开始发生巨大分歧,自此之后分道扬镳的时候;因为直至此刻,作品才终于将它的核心冲突给展现了出来,也终于让人多少能够感受到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看完了整部作品之后,我们再去回顾主角三人的理念与主张,其实就会发现并不复杂。

弘树代表的是功利主义,这点没有什么好特别细说的;兰则是有点倾向于激进的人文主义,有点像是为了所谓的“大爱”,而不拘泥于使用各种手段的类型;而作品的主视角,也就是柊太,他则是只关注身边的人的,一种更加“自私”,也更加理想化的“小爱”。

这样的三种理念摆出来,确实能够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差异。三个人其实都是想要“东京24区”变得更好,但做法、优先级、以及侧重点,都各不相同。

弘树可以为了社会的稳定,这个“效益”最大化的结果,而不惜去牺牲任何事物,包括对于自己来说重要的人事物;因为他相信如果这个终极目的无法达到,那么东京24区将会一直混乱着,所以即便要牺牲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少数人的利益与幸福,他也在所不惜。

兰则认为比起所谓的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个人,让每个人都有平等且自由地享受生活的权利;尤其作为贫民窟出身的他,是坚决不认同这种为了整体社会的幸福而牺牲掉贫民窟的人的理念的。也因此,他奋起反抗,去以一个地下组织的形式,去对抗由弘树所代表的公安机关与体系。只是,在这么做的过程中,也还是会有人因为激烈的冲突而牺牲。所以一定程度上,兰所选择的做法,其实也在无形中,牺牲了少数人的权益与幸福。

而柊太,作为一个单纯的人,他根本管不到、也想不到那么远;在他看来,好友的死去、死党的斗争、周遭的人陷入动荡,这种更加具体的,这种“血淋淋”地呈现在自己面前的事物,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这样朴实的关心,确实是过于理想化,很多时候也解决不了问题;但却也不得不说,当下的社会与环境,恰恰是太缺乏这样的关怀,太缺少这种单纯且直接的“爱”,才会导致如此之多的纷争。

单是拆解三个主角的理念以及行动方式,就能够看出这样的理念冲突构建起来之后,其实是非常有深入挖掘与讨论的价值的。尤其,这三人都是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城市变好,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所以这样的理念与想法,也不会过于脱离现实与实际,也能够让我们这些普通的观众,产生一定的思考与共情。

然而,或许是因为篇幅有限、或许是因为细节设计上的瑕疵、或许就只是作品自身没有把这样的冲突给发挥好,作品实际上所呈现出来的,其实并没有我所想象中的那样有深度。

故事的中期,核心冲突其实是发生在弘树与兰之间的;但实际上我们看下来,这两个人很多时候也都是在各做各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交锋,这就导致他俩的理念冲突,最终也只停留在一个相当表面的层次,并没有真正地得到深挖。再加上作品此时选择将它的主视角,投放在依旧迷茫、依旧不知所措的柊太身上,这就让作品错失了一个能够充分展开这个冲突的宝贵机会。

除外,当作品在最后,呈现出三人心中的终极执念,依旧是那死去的明日实的时候,甚至将最后的矛盾核心,从三人之间转移至与明日实所身处的AI系统之时,这样的设计与处理,我认为也极大地削弱了作品所能够拥有的表达。毕竟如果大家都受困于明日实之死,如果心里都一直无法放下心中的“私欲”、“小爱”,甚至到最后还团结起来去与系统对抗;那作品就仿佛是在透过一种不战而胜的方式,让三个角色最后都站在柊太这边,进而去宣扬它所推崇的理念。

也就是说,作品最终所呈现的,比起理念之间的交锋与冲突,它更多地只是将这层冲突作为一个幌子,只是想要单纯地去表达一个未经验证与考验的,且表现得有些过于理想化的人文关怀。然而,这样的表达在我看来,其实是极其欠缺说服力,是无法让观众去认可、去接受的。

所以,我自己其实会希望作品能够将角色塑造得更极致一些;毕竟如果他们能够更加坚定,事情也执行得更加犀利,那么我相信,本作最后所能够呈现出来的冲突感,以及基于此之上的思想表达,也一定会变得更加锐利、也更加有高度。



总的来说,《东京24区》对我来说就是一部相对中规中矩的作品。

它有着细节设计不佳的问题,制作与演出也表现得相当乏力,就连它那核心的魅力,也就是理念冲突的表达上,其实也略显单薄;但,它至少整体的故事表现得还算完整,设定、剧情安排、悬念设置等,也都还算做得不错,且那层理念冲突,我认为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也因此,本作属于一部看了不算亏,但也没啥必要特地花时间去补的作品;只是,放眼一月的原创番,本作也确实算得上是其中的“担当”了。


简单评分:8/10


ps:我其实能够明白作品之所以想要将更多的篇幅与视角,投注在柊太身上,除去作品自身就是支持他的理念之外,也是作品想要花时间,去描写这个迷茫的角色的成长过程。然而,实际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没有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成长,反而因为这样的视角独占,导致另外两个主角的冲突无法被很好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因此让他们无奈地得不到一个能够深入挖掘内心想法,并成长起来的机会。所以老实说,本作的这个选择在我看来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败笔了。

ps2:另外,虽说本作那个名为KANAE系统的设定,铺设得算是合理,但说实话我觉得作品对这个系统的利用还是过于浅层、过于直白了。像是实际掌握系统的弘树与他父亲,以他们的理念来说,面对这样一个以“人骸”为基础,且出错率还不低的系统,我觉得就可以表现得更极端一点,让他们直接舍弃这套系统核心,这样他们的主张才能变得足够有力度。另一方面,在得知系统真相的兰,我觉得如果想要贯彻自己的想法,与弘树一方争斗到底,那么就算手上缺乏关键证据,直接向民众公开这一真相,我认为才是一个能够真正地“攻破”对方的底线的手段。而基于这样的基础,这种更加激烈的斗争里,柊太那过于理想化的理念与想法,才能够被更好地突显出来。所以,对于这个系统的浅层利用,其实也是造成本作冲突不够深入、不够精彩的理由之一。

ps3:虽然多少能够明白最后明日实被主角三人(实际上是柊太)的理念给说服,但最后大家互道“喜欢”的场景,给人的感觉还是有些生草。尽管这显然是作品想要让大家感动的桥段,但碍于最后柊太那过于理想化的理念,也就是作品的核心表达,如我文章所说,是不够有说服力的,所以我相信一般观众也很难被这样的“完美结局”给触动吧!

ps4: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支持并关注up主哦!对于动画或者专栏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   

《东京24区》— 得不到冲突验证的理念与表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