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丙一:汉曲

2023-04-09 09:08 作者:医明和皇榜第一名  | 我要投稿

  初中的时候,老师在台上说:“课本中的宋词和乐府中的唐诗原本都是可以唱的,只是现在不知道怎么唱了”。那时就埋下了好奇的种子,因为诗词素来是喜欢的,可到底是什么样的曲子才能够配得上这么优美的诗词?

  恰好小时候住家的隔壁住着一位能弹琵琶唱南音的女先生,也经常会有学生过来,所以时不时都能听到南音的咿咿呀呀。但那时只觉得有趣,并不觉好听。直到年纪更大些,在翻看诗词的时候,忽然想到,如果以前的诗词配乐完整的复现,那现在还听得惯吗?

   从感情上,我还是希望可以跟中国传统音乐悲喜相通,但事实上做到悲喜相通的却是西方音乐。尽管乐府和曲牌的唱法已不可考,但一脉相承溯其本源与南音昆曲等应是大差不差。所以对于受西方音乐影响、教育成长起来的现代人而言,古代的诗词配乐算是真的彻底失去了。因为就算原本的配乐能够分毫不差的复现,但在波澜不惊、形同陌路的现代人面前,同失去又有什么分别呢?

  古人从高渐离击筑而荆轲悲歌,再到白居易的”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后来还有苏轼所作江城子须“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无疑能唱的诗词才是诗词的最佳打开方式,远比干巴巴的吟诵要好的多得多。

   诗词的配乐能加深诗词原本的感情色彩,旋律的宛转亦能拨动听者的心弦。能让柔情处更加浓烈,疏狂时多些清扬。犹如美人更华衣、壮士添宝剑一样有加成效果,文字的魅力在听觉渲染的加持下,诗词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古人的顶级享受就是如此,而今人没有道理缺席!

   所以现代配乐只要能够达到以上效果,那么乐府就还会在孩童中流传,曲牌也仍然是少女们的所好。当古人今人在同一首诗词的配乐下俱能听出百转愁肠或神采飞扬,那原先的诗词配乐就真的都回来了。

   那时就是被这些想法激励打动,也亲切地称这些经过配乐后可演唱的诗词作品为汉曲。汉曲之汉更是汉朝之汉,中国之汉。

   现代娱乐视听发达,单纯的诗词文字显得势孤力单。所以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角度上,为诗词配乐提高艺术价值用以争夺读者,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诗词配乐的汉曲从来都是一门别类,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如果仅仅是将现在的流行、美声或者儿歌等等之类的风格改头换面就李代桃僵,势必引起审美的冲突,甚至会有廉价的感觉,有时候反而是降低了诗词艺术价值的背道而驰。

  同样,汉曲的配乐中也不该有增删字,这样破坏原本诗词的完整性。而旋律的断句分段也应和所配乐的诗词相呼应,做到和谐如同量体裁体。只有原汁原味才能避免各种异样感,避免汉曲的不伦不类与所期望达到的成效适得其反。

   汉曲的主体是诗词,诗词的声韵、表现、意境之美是需要品鉴的。旋律只是做为诗词的从属为其服务,所以尽管汉曲可以听唱,但那也只是用来辅助诗词的品鉴,以便更好更快更充分地感知接收作者穿越百年、千年递送过来的美景闲愁真情实意。

  品汉曲和听一般歌曲二者并没有高下的分别。只是汉曲的门槛要更高些,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历才能更好地品鉴到诗词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讲,品汉曲确实比一般的听歌更高级。所以有时候甚至会进一步联想到,如果汉曲复兴,那么周旋在文人墨客身旁,折冲于高官大亨之间的大概就是抱着琵琶续续弹唱着汉曲的歌娘了吧。

  德不孤必有邻,现在为诗词配乐的人其实不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与汉曲的复兴,汉服可以重现于画船湖畔,汉曲希望也能再度流转于各色人家,唐宋盛景便是如此。


丙一:汉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