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大学《民俗学》王娟 60集全

2023-07-01 19:21 作者:保护牙齿少吃糖  | 我要投稿

民俗学

P1:民俗与文化

广义:研究民俗与文化(传统文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学科。

文化: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栽种、照料,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创造物质生活的行为。

文化的保存、传播方式:文字、口语(神话、传说等)、绘画(画像砖/石、岩画、面花等)、雕塑、舞蹈、饮食、服饰、建筑、信仰......【强调非正式、非官方、非文字(非书面)作为文化传承的途径(官方书写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很好反映民众的心声)

传统文化:

  • 约定俗成;
  • 持续性与连贯性;
  • 媒介:口头、行为、风俗、物质;
  • 非正式途径:模仿与重复;

“抢救传统”:传统≠即将消失(文化的传递和发展会借助新的生活方式,强调观念上的一种持续


P2:民与俗

何为民:

  • 民族:西方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下,德国格林兄弟从底层民众中调查本民族的传统(当时的德意志民族还未获得民族权力,接受的是法国教育,使用法语)。
  • 古人、野蛮人: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最早将文化纳入研究对象的学者,人类学之父),达尔文进化论的背景下,提出对文化做类似生物学进化的研究。将文化发展过程分为野蛮阶段、半开化时期、文明阶段,对文化的研究就是重溯人类文化进化的类型,现在看到的民俗现象、神话传说等可能都是古代人的残留物。(文化是作为残留物来研究的
  • 底层、文盲:1918年左右,中国的民俗学研究,蔡元培等人提出收集、整理民众的口传歌谣等,且只要未受过教育的人、底层民众的。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

早期民俗的研究对象为底层未受过教育的人(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教育会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后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产生了疑问:民俗是否会因此消失。

  • 社会群体: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首先提出了“社会群体”概念(民俗研究不应该限定与底层人民),人有两面性。两个人之间不管在什么方面(宗教、语言、行为等)有共同点,就可以构成民俗
  • 全民

何谓俗:民众(非官方、非正式、非精英)的学问

  • 口头民俗(口口相传):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俗语······
  • 风俗民俗(需要亲身参与):民间节日、民间信仰、人生礼仪、游戏······
  • 物质民俗(实物):民间建筑、美术、服饰、饮食······


P3:民俗学的诞生

发端于19世界初期的德国。在民族传统危机时刻,想去寻找一些能代表德意志民族历史/传统的东西,精英阶层已不再使用德语和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1812年,出版《儿童与家庭故事集》(象征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其他受到外来文化侵扰的民族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欧洲形成一股研究代表民族内容的风气。

民俗学早期名称:德国(人民学);英国(大众古俗、大众文学)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W·J·Thomas提出folklore(民俗)一词,得到广泛认可。【民众的学问,区别于精英/学者的学问

中国民俗学:发端于20世纪初(新旧交替时)。寻求新的文化,将大家都纳入“民众”的范围内,开始学习民众的表述(使用白话文),以区别旧的语言表达体系。

1918年,北京大学设立歌谣征集处,并发表《征集全国歌谣简章》(收效不大)。

1922年,《歌谣周刊》创办(至25年三年收集了1300多首歌谣)。


P4:民俗的特点

1、传统性

约定俗成、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普遍性(民众共同遵守接受)

如伏羲女娲传说:汉代(地域上,四川、江苏都有该主题的壁画),唐代(新疆多地存在),从上古到当代都有伏羲女娲的寺庙。

2、有异文

口头讲述每次都不一样(口传性,不同于文字记载那样准确。

很多民间故事有许多国家和民族共同讲述的特点,如灰姑娘故事类型,不止在欧洲,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故事,中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叶限》的故事,与灰姑娘的故事几乎一样(同一故事类型的书面异文)。【相似的故事

3、地方性

故事本书有固定的框架,但在框架下如何开展故事、传达什么信息,文化与文化之间有差异。

如格林童话《小红帽》与中国《狼外婆》,属于同一故事类型,但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4、匿名性

所有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以及传统服饰、建筑等,都没有固定的作者/没有版权概念(与精英有明显区别)。如传统建筑,没有具体的设计者,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建筑格局/样式,且是有意义的。


p5:民俗的产生与传播


5-1.5 民俗的产生与传播 P5 - 00:04








北京大学《民俗学》王娟 60集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