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手记:茶香飘过周安村 高仁斌
乡村手记:茶香飘过周安村
乡村手记:茶香飘过周安村
高仁斌
每次回周安村,时间都比较短暂,但却是不一样的体验,这大致就是所谓乡愁生长的缘故吧。
前几年,周安村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如今早已完成了脱贫任务,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其他的村庄,她还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周安村是富顺西部最边缘的一个村,与翠屏区的金秋湖镇和南溪区的林峰乡接壤,一半在岩上,一半在坝下,岩上以种茶为主,坝下重点发展柑橘。
在内宜高速没有开通之前,周安村的交通是极为不便的。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福邱路(福善镇至邱场乡)还是泥结碎石路面,由于年久失修,基本无法通车,老支书丁常彬回忆,那个时候去福善镇里开会,都只能走路去,到会场的时候,周身都溅满了泥浆,实在是洋相百出,那时别的村都拿周安村另眼相看,换言之,就是被人看不起。内宜高速开通后,周安村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变化,因为在邱场有了高速出口,而这个出口距离周安村也就只有四五公里的路程。按照当地人开玩笑的说法,内宜高速公路,也是周安村人的高速公路。由此,这个富顺的边远乡村开启了依托宜宾发展的模式。
因为地处岩区,周安村有着久远的种茶历史。我的老家沙子岩,每座山上的密林里,都散落着很多老茶树,那时人们并不懂得摘了茶叶去卖钱(当然也没地方可卖),只是按照祖辈传下来的古法制作茶叶,封装起来自用。宜宾的叙府茶业落户金秋湖后,逐渐开始建立和扩大茶叶生产基地,在这个过程钟,周安村人逐渐意识到种茶的发展机会,于是开始试种。茶叶是一种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人们很快就感受到了种茶带来的经济效益,于是不断扩大规模。村支部书记李刚金告诉我说,在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如今的周安村的岩区,已经建成了3500亩的茶园,村里确定的目标是拓展到1万亩,到那时村里就可以建一个茶叶加工厂了。
事实已经千百次地告诉我们,只有群众能增收致富的产业才是好产业。当我们登上周安村岩上的最高处,放眼一望,周边山峦都是成片的茶园,此时正赶上明前茶的采摘时节,村民们挽着竹筐,都忙着上山采摘茶叶。对于我这样一个离开农村几十年的游子来说,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劳动场面了。与旅游区开展采茶活动的表演不同的是,这样的采摘是自发的全民动员,年纪大的有八九十岁的老者,年纪小的有七八岁的孩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里,他们劳作的场景,真的就是一幅写满希望的乡村画卷。
村支部书记李刚金告诉我们说,现在采摘的这一季茶叶是最贵的,新鲜叶子每斤75元,采摘娴熟的,一天要才六七斤呢。没想到,我们此行正赶上村民们采摘茶叶的黄金季节。李支书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只要有劳力采摘,几个月下来,每亩地的茶叶收入至少要超过8000元。的确,在大量青壮年外出的乡村里,茶叶的种植和采摘还算是一项较轻的体力活,适合老少妇孺都可以参与。
看得出,村两委一班人对茶叶基地的建设十分上心。再过二十多天,清明节就要到了,他们想在明前茶上再做一点文章,就是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把群众的新鲜茶叶收集起来,制作一批新茶成品,打造成贫困村的产业品牌,让周安村的茶叶走得更远。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同行的诗人刘建斌为此不断点赞,但问题是,这个茶叶还应该有个响亮的名字。这话一下提醒了李支书,他赶忙接话说,这个问题要交给我这个老同学,他是我们这个村走出去的作家,必须得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哈哈!
我也认为,这的确是一个光荣的任务。除去是老同学的信任,更是自己对家乡应有的一份回馈。望着满山绿油油的茶叶,我的思绪回到了过去。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的祖辈们一直有饮茶的习惯,有一种叫山麻柳的茶,把砍下的树干分割后,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在锅里煮好之后,装进瓦缸里,当凉茶喝,有一种很独特的清香。当然,最能体现制茶工艺的,还是绿茶的炒制,新鲜的茶叶才回来之后,是不能过夜的,必须马山用火炒制,这个火候的把握尤为关键,待茶叶炒制松软后,才收集到一个竹制的簸箕里面,反复的揉搓,这叫搓茶,很讲究力道和温度,这样的活路,一般只有精通搓茶的农家妇女可以完成。
这种传承已久的手艺,既是人们对生活的总结,更是对文明的传承。我隐隐地觉得,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名字”。临别的时候,我把想法告诉了老同学,请他们再斟酌一下。这个名字就叫“岩上火烧茶”吧,除了表达对先民们制茶工艺的敬意,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爱上火烧茶!
2022年3月13日晚于海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