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半小时哲学】哲学里的“主体”,其实是“奴隶”(论主人、主体和客体)

2023-06-10 15:20 作者:碧血丹心720  | 我要投稿

1. 过康德之桥Ⅲ:哲学里的“主体”,其实是“奴隶”

本笔记不包含视频的全部内容。

主体subject中的“sub”有“在……底下”的意思。哲学上的主体subject是和sovereign(君主)对立的,sovereign才是真正的主人,而subject只是臣民。大部分观念论(Idealism)中,主体的地位都是不高的,而比主体更高的类神的存在有绝对精神(Geist)、实体(substance)、太一(the One)等。

客体的地位也比主体高,但比主人低。这很好理解:家里来客人了,家长(sovereign)排第一,客人(object)排第二,仆人(subject)排第三。主人会创制一套秩序来规训主体,例如符号学秩序[1](如语言、道德律令、意识形态);而主体要一刻不停地生成整个世界,把客体引到他自己的世界中,安抚得好好的。也就是说,主体进入了符号学秩序中,然后在这套秩序的指导下,建构起整个世界的可感维度。

福柯(法国哲学家,1926—1984)在《规训与惩罚》《性征史》中讲过规训和享乐之间的关系。前者,例如社会秩序,会对后者进行干预: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要惩罚你。悲观的福柯认为,规训会导致反抗,而规训的目的也是反抗——通过特定的惩罚方式使其产生特定的反抗。例如,小摊小贩养活了查他们的城管。乐观的福柯认为,惩罚会导致反抗永不消失,总会有一种反抗是出乎惩罚者的预料的。

但无论是悲观的福柯还是乐观的福柯,都预设了规训和享乐之间的根本对立。但黑格尔主义者要看到,规训本身是一种享乐。规训者并不以规训享乐者、使其不享乐为目的,而是以此为享乐。例如,奴隶主在享用大餐的时候,如果奴隶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那么他会获得加倍的快乐——而如果奴隶不在,那么他总是会感觉缺了点什么,所以没有那么快乐。

福柯认为,统治者通过研究臣民的享乐,能够得到一种知识上的享乐。但我们要进一步说,统治者通过阉割(castrate)其臣民的享乐,可以得到一种享乐。把这个结构套到主体和符号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就知道:主体进入符号系统之时,符号系统就剥夺了主体的充盈的享乐,从此主体就陷入了一种匮乏和缺失,永远惴惴不安地去追寻这个缺失。(关于这一点,以后你会有更深的理解。)

总的来讲,大他者以规训为乐、以他人享乐的匮乏为享乐。拟人化的大他者(统治阶级)的欲望是不能得到满足的——即使他们的食欲、玩乐、性欲、权欲等已经得到满足,但他们总要以剥夺他人的快乐为乐。在这个意义上,统治阶级是喂不饱的。因此,一些“社会主义者”想通过赎买的方式买回国家政权、关键领域等,这是注定失败的。

本文参考了《【半小时哲学】哲学里的“主体”,其实是“奴隶”(论主人、主体和客体)》(2020年12月10日)。


[1] 在第三章第一节中,未明子已经谈过这个问题。

【半小时哲学】哲学里的“主体”,其实是“奴隶”(论主人、主体和客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