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IN-1 2001:太空漫游-万字拆解-终
本文是这一系列的最终篇,讲述人类文明的再一次进化,与整个星河。
V土星的卫星&VI星之门
1.章节概览
“过去三个月里,戴维·鲍曼已经彻底适应孤独的生活,现在要他想起任何其他人的存在都不容易了。他已经超脱了绝望,也超脱了希望,安顿于大部分机械化的例行生活。”

鲍曼在之后的航行里孤身一人,理性成了这艘太空船上的唯一主导,鲍曼作为人的种种个性开始慢慢弱化,向着最后的那块黑石碑前行。

地球上的人对月球上的黑石碑进行了更多研究,与此同时也为即将来临的接触感到不安。
“这块石板高十一英尺,横切面长五英尺、宽一又四分之一英尺。更仔细地检查这些尺寸之后,发现三者正好是1∶4∶9——头三个整数的平方……这个比例已达到可测精准之极限……TMA-1在轻描淡写之中,毫不客气地展现几何的极致,正和它诸多其他特点一样,令人一见难忘。” 面对这样一个远高于人类的造物,地球上的人似乎是自发地开始想象TMA-1制造者的样貌,星际旅行方式。克拉克设想了生命形态的改变过程,从血肉之躯,到机械躯体与大脑,再到机械躯体与灵魂,最后是摆脱物质,以能量形态存在的神。

“然而,这就是最终的结果吗?有些神秘倾向的生物学家还有更进一步的想法。根据许多宗教的提示,他们推测心智最终可以摆脱物质。就和血肉之躯一样,机械躯体也不过是跨入另一种存在形态的垫脚石而已
——许久以前,大家称之为‘灵魂’的那个存在。
接下来,如果还有比那更进一步的超越,那唯一可能的名称就是‘上帝’了。”
书的最后两部分花了很大的功夫去描述太空奇景的壮丽,宏大。发现号先进入土星轨道,最后再进入土星卫星伊阿珀托斯的轨道——TMA-1信号最终指向的地方。

“这一路上宇宙飞船将以相反的次序,再度滑行穿过所有内圈卫星绕行的途径。她要一个一个地穿过雅努斯、米玛斯、恩克拉多斯、忒堤斯、狄俄涅、雷亚、泰坦、许珀里翁等等卫星的轨道。这些小世界都拥有神或女神的名字。而以这里的时间而言,这些神祇不过是昨天才消逝的。”

人类所能幻想出来的神祗在真正宇宙尺度的奇景面前也显得渺小,更不用说人类本身了。伊阿珀托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泰坦。按照神话的描述,十二位泰坦在现代更为熟知的奥林匹斯神(宙斯,阿波罗,雅典娜等)之前统治世界。土星的卫星都是拿这十二位旧神命名的。这似乎是在说鲍曼要去接触的是人类已经遗忘,在“昨天才消失的”上帝,但不同之处在于TMA-1的制造者从不是人类这样的生物所能够想象出的。

终于,鲍曼忍受了漫长的孤独,见证了无数壮丽的景观,他来到了星之门面前,也就是另外一块黑石碑。
“就称之为星之门吧。

有三百万年之久的时间,它一直绕着土星转动,等待也许永远不会到来的命运。在它诞生的过程中,一颗卫星粉碎了,当时的残片到现在仍然在轨道上。”

黑石碑的制造者看起来是无法被善良和邪恶所定义的,他们四处激发智慧生命的产生,乐此不疲。
“在他们探索的过程中,遇见过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并且在上千个世界里,看见过进化的运作。他们也见惯了智慧擦出的第一道微光一闪即逝,消失在宇宙的黑夜里。

正因为在整个银河系里,他们发现最珍贵的莫过于‘心智’,因此他们到处促进心智的萌发。他们成了星际田园里的农夫,忙着播种,偶尔还会有收成。”

或许因为宇宙实在太大,能容下生存的空间太大,而智慧的火花看起来又是如此的孤独,这个物种决定成为“星际田园的农夫”。刘慈欣在他的三体系列作品中也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不过他得出了和克拉克不太一样的答案。他认为既然文明扩张的趋势是无限的,那么宇宙也只会是拥挤的;有限资源的排他性让文明之间互相提防,互相静默,并各自成为他笔下最有名概念“黑暗森林”中的一个个猎人。

但在克拉克眼中,1968年的宇宙对于即将登上月球的人类来说显然是足够大的。生命在宇宙里看起来比烈日下的露珠还稀少,智慧生命就更难得一见,面对一个无限的宇宙,黑石碑制造者四处点化生命,让黑暗空旷的真空中多一些文明的曙光,也就比较好理解了。

地球上智慧的出现,好像要归功于黑石碑的点化。如果没有黑石碑,地球上就不会诞生智慧生命了吗?克拉克似乎是在有意说明这个现象:一旦一种智慧生命出现,它便会想让更多的智慧生命出现。有人无意向宇宙这个原本静止的大池塘扔了一块石子,那么造成的涟漪会传到池塘的每一个角落,并于角落的蜿蜒交错再次相碰,诞生更多的涟漪:而智慧生命好像也是这样。
“他们花了几年的时间研究、搜集、归类。等他们尽其可能地了解一切之后,就开始进行调整。他们变动了许多物种的命运,陆地和海洋里的都有。但在这些实验中,到底有哪些会成功,至少在一百万年内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球上出现智慧生命,猿人或者其他物种发展出智慧,在这个宇宙神话里又成为了一种必然,因为上帝本人也是一种智慧生命。
2001填补了神造人的神话中,神的动力从何而来这一空缺:神本身也是智慧生命,它希望更多生命成为自己的同类,能和自己一样幸运地拥有智慧。

“现在他们是银河系的主宰了,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但尽管他们已经拥有神祇般的力量,却也没有完全忘记自己的起源——在一片已经消失的海洋的温暖的烂泥中。
而他们仍旧守望着他们祖先在许久许久之前开始的那些实验。”
2001中,神和人的距离在时间和空间上近乎是无限远的,但从身份上来说,神和人之间并没有区别,他们都是智慧生命,或诞生于亘古,或出现于刚才的一微秒前。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黑石碑制造者在拥有神祗般的力量后仍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人类。太空时代的神话中,神和人的关系变成了父母和孩子,而不是史前神话中天地支配者与渺小灰尘之间的关系。

鲍曼进入了星之门,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电影中画面从饱和度低的黑色宇宙直接进入无比绚烂的“隧道”中,视觉冲击力很强。书中鲍曼先达到了一个能看出有人造痕迹的“宇宙转换装置”,书中称之为“银河的中央站”。鲍曼接着从中央站来到了一片“太空停泊场”,那里看起来已经废弃几百万年了,像一个将要把鲍曼困在这里的垃圾堆,书中称为“马尾藻海”。

“这个机关把他(还有多少人?)带过银河系,丢在这片星际的马尾藻海中,等他的空气耗尽,注定很快就要死去。算了,也没道理去预期什么其他的。他已经目睹了多少人愿意以生命换来一见的奇景。想到死去的同伴,他实在没有理由好抱怨。”

马尾藻海在北大西洋中部,没有海岸线,是被几条主要洋流围出来的区域。这里很少有风而且没有洋流,同时又有大量马尾藻和垃圾漂浮物,对于帆船和早期的现代螺旋桨船来说很危险,很容易困住往来船只。书中称这个地方为马尾藻海大概是指鲍曼以为他降落的地方是一个把人永远困在这里的太空垃圾堆,不过鲍曼想错了。

他在停泊场附近巨大的红色太阳表面上降落,随后突然置身于一间古怪的法式房间内,装潢古旧而华丽。

(大概空间和星之门那里一样发生了翻转)。鲍曼觉得套房中的一切却井井有条,显示出一种“完全真实”之感,可身边的宇宙舱的存在,却分明提醒着他从何处而来。房间根据TMA-1向星之门发送有关地球的消息建造的。这一段中,克拉克花费了一些笔墨描绘房间中的绘画,陈设与书刊,在外表真实难辨下,却不具备与地球上真实的物件相同的属性。“他拿起电话话筒,把他按在他头盔的塑料壳上。要是有拨号声的话,他是可以通过那导声物质听到的。然而,正如他想象的那样,话筒寂然无声。”和人类在动物园里为野生动物复制的野外环境一样,这个套房仅仅在外表上和地球上的相似。

“鲍曼一面拿起一盒熟悉的早餐谷片,一面觉得这东西也要冷冻起来很奇怪。但一等他拿起盒子,就知道里面装的一定不是玉米片——太重了。
鲍曼清楚的认识到身边的事物其实皆为虚假,他不过是在一个被精心布置好的房间里接受监视。可他却怀着这份荒诞的心情,逐渐接受,并开始享受房间内的一切。
他撕开盖子,检查一下内容。盒子里装的是一种有点湿湿的蓝色东西,重量和质感都有点像是面包布丁。尽管颜色很古怪,看来倒十分可口。”
鲍曼在“享受”了这些招待之后,他在床上睡去。他进入了一个“意识领域”,一生的记忆被倒带播放,小心封存,直到他又变成一个刚出世的婴儿——他被黑石碑点化了,他成为了星童。
电影里对书中这段难以想象的描述给出了更令人震撼的处理,鲍曼不断看见一个更老的自己,最后的自己老死在套房的床上,而与此同时,一个婴孩在床上诞生。

书似乎在强调鲍曼为人的本能和知识都被滤掉了,电影又似乎在讲鲍曼过完了一生又再次获得了新的生命,有一种佛教转世的感觉。
之后黑石碑对星童进行了教导,星童似乎成为一种不依赖物质的存在,最终返回了他诞生的地方。
“但婴儿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他已经适应这个新环境舒适的光热。这个物质的躯壳,是他汇聚力量的所在……因此他将保持这种状态,直到他决定采用哪种新的形体,或者根本就摆脱了对物质形体的需要……
他精确地回到自己想去的那个地方——那个人类称之为真实的空间。”
重新回到地球的星童就和当初拿起骨棒的猿人一样,他们各自成为了自己世界的主宰。
“他的面前,飘浮着地球和所有的人类——这个闪闪发光的玩具,任何星童都难以抗拒。
……

虽然他已经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了,但他并不确定下一步要做些什么。
不过,他会想出来的。”
“有几秒钟的工夫,望月者有些疑惑地站在他新的牺牲者身上。一头死掉的豹子还可以再要人命,这件事太奇特也太美妙了,他想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现在他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了,但他并不确定下一步要做些什么。
不过,他会想出来的。”
拿起骨棒的猿人开始了对身边生命和自己同类的暴力,回到地球的星孩像对待玩具一样引爆了射向他的百万吨级的核弹。星童与望月,在几百万年星云的间隔下,似乎站在了同一级阶梯上。接下来,他是要把地球当作玩具,还是让昔日的同类也相应进化呢?星童是否脱离了人类自我毁灭的倾向?我们无法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2001是太空时代的神话,它向宇宙发问也向现在的我们发问,但没给出一个答案。
“今天每一个活着的人身后,都立着三十个鬼魂——三十比一,正是死去的人与活人的比例。开天辟地以来,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大约总共一千亿。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也就是银河系,也有大约一千亿颗星星。因此,每一个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在这个宇宙里都有一颗对应的星星在闪烁。”
2.简析
与生俱来的 恐惧
在电影中,生物对于其造物主,与宏大而不可抗的事物都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恐惧。
第一层对于这种恐惧的描绘出现于作品的第一部分,在黑石碑这样的存在突然降临后,猿人所表现出的极度不安与恐惧。“那声音刚能听到,却使他们各个停下脚步,大家都在半路途中呆呆地站住,下巴耷拉着合不拢嘴。这是一种听了要发疯的、反复的颤音……听到的无不失魂落魄。”黑石碑的存在,其发出的声音,与能够控制猿人行动的能力在猿人看来便是全能的,至高无上的主。而电影中猿人族群围绕着黑石碑徘徊啸叫的画面,带着生物本能中对于所谓“主”的存在的敬畏与恐惧。
第二层这样的恐惧发生在计算机HAL9000身上。这一台计算机被人类制造,不断输入命令与训练,甚至爆发出人类所不能能理解的,学习与成长的机制,却并没有理解人类作为生物所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如欺骗,隐藏等。在电影中,HAL与鲍曼的对话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它的真发问“对于这趟任务有无疑点”被鲍曼揣度为了当局对于宇航员的测试与心里报告,并表现出了对于HAL的不信任。作为造物的它对于其造物主---人类,有着极为克制,不断隐藏,并最终在自保本能上爆发的恐惧。因此,HAL9000最终爆发出了杀死自己的造物主,人类的动作。
第三层恐惧则出现在书中的故事结尾,表现为地球上的人类对于星童的恐惧。在星童由“房间”传送至地球旁,并极巨化的展现在人类面前时,人类文明立刻表现出了恐惧与强大的敌意,直接试图通过发射核武器来解决面前的事物,而非通过科学探索方式。星童无比宏大的存在激发了人类本能的恐惧,并驱使其通过一贯解决危机的方式进行攻击,试图“消灭”星童。
这三层恐惧描绘了库布里克与克拉克对于人类宗教中,造物主的思考与假设。在观影者看来,作品中的态度是较为悲观的。
可当人类真的见到自身文明宗教中那个全知,全能的至高存在时,又会如何表现呢?或许最有可能的,不过是像书中所描绘的一样无知,一样选择诉诸暴力来提供安全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