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终末旅行> End
末世背景下的幻想剧,一部平淡的公路片。从两位少女的视角,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再发现。比较微妙的作品,如何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设的立场,我不确定我该采用怎样的角度。
「平淡」并不能算是贬义词,这里「平淡」主要指两点:一方面是叙事方式采用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特殊技巧;另一方面是剧情内容平常无奇,对各个主题的思考浅尝辄止——这两点其实都不算坏事,重要的是综合起来能带给观众怎样的观影体验。
<少女终末旅行> 给我的体验比较接近 <水仙> 系列,我们知道 <水仙> 的一大特征就是平淡、朴实、克制的文风,这种类型作品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重氛围、轻立意。用 <水仙> 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你读完后是什么感受,这就是这部作品带给你的东西,故事本身也是从第三者的视角来客观地,不带任何个人感情地叙述的。」这种类型的作品一般是读者本位的,注重的是读者观看完作品后能产生怎样的感受,或者对作品中提出的问题产生了哪些思考,作品本身不给出结论,也不作任何评判,类似的作品还有 <攻壳机动队> 剧场版。与之相对的是作者本位的作品,注重的是作者自己思想的倾泻,重要的是向观众展示(有时是灌输)自己的观点,一般会有自己的结论,或者至少有明确的立场,读者则是作为观点的接收方。
通常来说,读者本位的作品会容易创作一点。毕竟多说多错,明说自己的观点就容易暴露作者本身思想的匮乏或缺陷,因此留给观众自己思考是一种比较讨巧的办法。当然「容易创作」也绝非什么贬义词,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从创作者的角度,反而会比较容易想去倾泻自己的想法,想去创作这种作者本位的作品,但实际又没有驾驭这些题材的能力,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于是市面上就充斥着各种试图对观众说教,但讲出来的道理又漏洞百出,或者肤浅不堪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少终> 与观众保持了合适的距离感,在剧中时而抛出一些开放式问题,留出思考的空间,随即点到为止。很多观众早已受够了许多作品侵略性的劣质观点轰炸,对于这些观众来说,这种处理自然是比较讨喜的。
<少终> 里涉及的主题很多,有对生命形式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对战争和人类文明的反思,有面对绝望抗争还是和解的选择,有对宗教能否带来救赎的质疑。但正如我前面所说,如果有观众因此就觉得 <少终> 是部很深刻的作品,就或许有些滥用「深刻」一词了。只是抛出问题当然谈不上深刻,甚至如果有读者要求高亿点,觉得哲学界早探讨烂的问题都不能算问题的话,就更是如此了。<少女终末旅行>,我的理解重点在于「旅行」,在于这个探索的过程。这就好比一个开放世界游戏,玩游戏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什么深刻的思想吗?还是探讨什么引人深思的问题?<少终> 在叙事上接近 <水仙>,在题材和创作目的上则有点像 <尼尔:机械纪元>。借主角之眼去观察、探索一个新世界,了解旅途中各种过客身上发生的故事,一窥人类的荣光与文明、精神的传承——体验本身,即是作品的意义。
所以我对 <少终> 的定位,其实就是一部以体验为主的氛围作。如果把重心放在故事到底想讲什么道理,是不是想表达什么反战思想,还是想进行一些哲学讨论,我觉得鉴赏的方向就偏了。
那么作为一部氛围作,<少终> 带来的体验如何呢?前文提到,<少终> 的体验在我看来比较接近 <水仙>,所以如果有喜欢 <少终> 的观众,我也强烈推荐一下 <水仙> 系列(只包含 1 和2),讲述的是绝症患者生命最后 15 天的旅程,和 <少终> 其实异曲同工。但 <少终> 和 <水仙> 有一处根本性的差别,在于 <少终> 是一部幻想剧,而 <水仙> 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纪实文学。也正是这点,使得 <少终> 大体上氛围不错,但若细看就总有种说不清的怪怪的感觉。
为什么要强调 <少终> 是一部幻想剧,是因为剧中很多细节不能细究。像超久续航的照相机、战后的水能不能喝、过保质期的食物能不能吃、这种恶劣生存条件下人怎么不会生病这种就不提了,连最主要的世界观的问题,其实作者也并没有交代。
Q:人类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A:大概是因为战争吧,但具体是怎么做到生物全部灭绝(小强:?)的同时还能有少量人类活下来,而且地表上的水和食物也没有受污染的,不清楚。
Q:人类灭亡至今多久了?
A:没交代。我猜想可能只有几年,因为爷爷送别两位主角时,人类还在战争中,那时人类应该还没有完全灭亡。当时的两位主角和现在比起来,年龄看上去没有很大差距。这么短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能让地球上的生物死得如此彻底,不得而知。当然你要是觉得人类灭亡已经几十年甚至更久,那就需要解释下主角是怎么来的,以及食物、啤酒保质期的问题了。
Q: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了?
A:日历显示是已经公元 3000+ 年了,人工智能看起来已经产生自主意识,<EVA> 里那种阳电子炮甚至都量产了,各种建筑和机械看起来都挺赛博朋克。但与此同时,主角驾驶的半履带摩托车和剧中出现的许多武器都是二战时期的,照相机还是黑白低清的,还有人在用收音机。所以就会产生一种割裂感,科技应该是发展了,但又好像没有完全发展。
多的也不讲了。说这些其实不是为了批评这部作品,而是想说明,<少终> 里有很多细节不能细究,而这些细节对于 <少终> 并不重要。所以才需要强调 <少终> 是一部「幻想剧」。正如同你不会要求 <魔法少女小圆> 符合自然科学规律,也不会在 <Lain> 和 <EVA> 的碎片化叙事中深究逻辑是否连贯。但为什么我们会在 <少终> 中关注到这些我们本不该关注的细节呢?我以为原因就在于,<少终> 的背景「看起来」还是有点太写实了,像主角坐的车和用的枪就都是二战里真实出现过的,平时主角做的事情也比较生活日常,因而容易让人对其严谨性有不必要的期待。我们不妨这样去理解:两位主角其实只是一个视角的具象化,她们的存在是为了给观众打开一扇观测这个世界的窗;世界也仅仅是作者对未来的一种畅想,一个梦境般的虚幻世界。举例来说,就好比 <素晴日> 的序章。这样是不是容易接受多了?
所以最开始我会说这部作品比较微妙,其实文艺片都是这样,鉴赏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对作品的评价,正话反话都可以说。我所做的事情,其实经常是希望帮助读者找到一个能够欣赏作品的鉴赏角度。这样的好处是,看什么作品都能尽可能地享受其中,而不是觉得这部作品也不行、那部作品也不够好。每部作品基本都有缺陷,如果刻意引导自己关注作品的缺陷,当最理性客观的鉴赏者,基本上就失去享受作品的能力了。
最后一集稍有些失望,主要是因为我之前看了点剧透,了解了漫画原作的结局,配合 ED 最后打雪仗的镜头,我以为动画版也会在这里结束,结果并不是。在动画结局中,主角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继续向着最上层前进,然后全剧终。于是就会有一种「啊,怎么这就结束了」的感觉。比起漫画结局,动画结局还是有很大差距。
在漫画结局中,最终主角一路乘坐的半履带车也坏了,由莉的步枪也被由莉亲手扔了,千户最珍视的日记和书也被千户亲手烧了煮最后一壶咖啡。她们舍弃了一切,终于到达了她们一直以来的目的地——最上层。
然而,那里只有浩瀚的星空和空无一物的雪地。
这是何等程度的绝望。在末世中竭尽全力地生存,结果最后的希望也不过是镜花水月。就如同旅途中遇到的那些过客的命运:金泽在妻子死后,将自己的全部人生意义寄托在绘制地图上,然而最终,地图还是从高空坠落;石井根据遗留的图纸,成功造出了人类最后的飞机并顺利升空,她想飞到另一座城市去追寻渺茫的希望,但最终机翼折断,飞机坠机。这便是 <少终> 的世界,在一片希望荒芜之地,人们试图抗争,寻找着活下去的意义,但终究迎接他们的只剩下绝望。
漫画结局其实和 <水仙> 很像。旅途的终点已经确定(死亡),那旅途的意义在哪里呢?旅途的意义就在过程本身,在于这段「向着高处挣扎」的过程。
故事的最终,千户和由莉相依而眠。作者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但我们知道,她们大约是没办法再爬下去了。
遗憾的是动画版没有拍到这里,十分可惜,没能展现 <少终> 的全貌。
最后简单讲讲 <少终> 的硬件。音乐相当出色,「雨之歌」震撼人心。在末世密布的阴霾中仍能发现一点小小的美,这就是人性的光辉啊。画面方面,写实的废土背景配以萌系的主角画风,这种反差让我联想起 <小圆>,本质其实也是一种烟雾弹。很微妙的感觉,又有点借乐景衬哀情的意味,观影过程很治愈,但故事的内核其实又是绝望的悲剧。最后 ED 还是作者亲自逐帧手绘的,辛苦了!
总的来说,其实这部作品很简单,不用想得很复杂。就是一段末世背景下的旅程,重要的是体验本身。看的时候不用带着鉴赏的眼光去分析、去评判,正常跟着主角走就可以了。我个人来说,不过不失的作品,同类作品我可能还是更喜欢 <水仙> 系列一点。
评分:7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