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西方原始美术
“黎明总是浑浊、淡远的,一切都笼罩着猜不透的谜。史前艺术就是人类文明谜一样的晨曦。”
认识史前艺术品,首当感知并对比史前时代的创作背景和审美特征,其次联想并把握史前艺术的实用功能和历史意义,最后领悟并升华史前人类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动机。
“我们以有限的知识去解释无限复杂而又失落了证据的存在,本是一件困难事。况且,一旦规定了一种结论,同时也就是对我们尚未了解的其他关系的排斥和遗漏。然而从祖先开始我们就有‘天问’的秉性,尽力想了解我们从哪里来、在干什么,目的却是为了寻找下一步的落脚点和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今天对于史前艺术的解释是有限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我们指出了光辉的前景,人们将会从考古学、人种学、艺术史学的研究中,不断去探求解释遥远的谜,补充新的知识。”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
洞窟壁画 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发现于1940年,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其一大特点是物象重叠,究其成因,“视幻说”已得到了较多承认。“构图”作为绘画起点在此被打破,“解构”的含义呼之欲出。《大牡牛图/奔跑的野牛》描绘野牛正在奔跑的情景,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原始气息和野性生命力。《中国马》因所马颇似中国的蒙古马而得名,画中的马似乎处于怀孕期,与祈求繁殖的观念有关。


1879年,西班牙人索特乌拉首次发现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结果被考古学院指责造假惑众。他蒙冤20年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壁画太真实、技法太熟练了,一向以为人类艺术始于希腊的西方学者不能也不敢相信这是使用石斧捕食野兽的手制作的。阿尔塔米拉洞窟被誉为“史前的西斯廷教堂”,包括主洞和侧洞,后者即有名的“公牛大厅”。侧洞顶部密布着18头野牛、3头母鹿、2匹马和1匹狼,与拉斯科洞窟相比,其轮廓线比较细,感情更细腻,色彩渲染更丰富,红色是铁的氧化物,黄色和橙色是铁的碳酸化合物,黑色由烧焦了的长毛象象骨研制而成,个别画像可能是把颜料装在骨管中再吹至岩壁上。《受伤的野牛》刻画了野牛困兽犹斗、身躯蜷缩的情形,抽搐的四肢、甩动的尾部、锋利的双角、直竖的耳朵都采用寓动于静的手法,准确有力地表现了动物的结构和动态。


母神雕像 出土于奥地利的女性圆雕《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又名“原始的维纳斯”,其是人体艺术的鼻祖,透露原始人对母性和生殖的崇拜。其通体为赭红石灰石,高11.1厘米;头部被卷发覆盖,五官刻画模糊,手脚表现粗糙,夸张强调乳房丰满、臀部宽厚、大腿肥胖等女性生理特点;造型粗犷简率,雕刻手法单纯洗练,表现性强。
法国发现的人物浮雕《持角杯的维纳斯》右手持牛角,左手搭在隆起的腹部上。从形象上看,她显然在主持巫术仪式,也许是祈祷本族人的狩猎满载而归,也许是祝愿氏族的昌盛。


中石器时代
人类活动开始成为绘画描绘的主要对象
北欧岩画 北欧岩画分为两大类:写实风格属于渔猎部落之作,表现了以线刻为主的与实物等大的动物形象;抽象风格属于农牧民之作,把动物简化为抽象图形、最后演变成几何图形,反映出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孕育了工艺美术的萌芽。


其中,拉文特岩画是典型代表,反映当时当地气候转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史实。其着重表现人类狩猎过程中人和动物的运动感、速度感,以拉长的四肢和夸张的动作强调动势,突出狩猎的紧张和活力;将人处理成剪影效果或带状样式,构图具有浓厚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体现原始思维的单纯性和巫术思维的神秘性。代表岩画《五个弓手》《狩猎图》。

新石器时代
艺术重心从绘画和雕塑转为陶器和建筑
巨石建筑 巨石阵指主体用重达数吨的巨大石柱垒成的宗教性纪念物,包括石柱、石台、石栏等形式,重达数吨;与史前的丧葬风俗及原始宗教密切相关,是神圣之地或坟墓的标志。英格兰南部的圆形巨石栏“斯通亨治”以其雄伟的环形结构、宗教的肃穆庄严、悲剧性的壮美成为典型代表,堪称人类最早的具有抽象美的纪念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