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五代会要 (戊)作者:王溥 北宋

2023-08-10 08:08 作者:拉失德史  | 我要投稿

枢密使

梁开平元年五月,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始命敬翔为院使,仍置判官一人。自后不置判官,置副使一人。〉

二年十一月,置崇政院直学士二员,选有政术、文学者为之。〈始以尚书吏部郎中吴蔼、尚书兵部郎中李珽充选。其后又改为直崇政院。〉

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崇政院依旧为枢密院。〈命宰臣郭崇韬兼枢密使,亦置院使一人。〉

晋天福四年四月,以枢密副使张从恩为宣徽使,权废枢密院故也。〈先是,上以宰臣桑维翰兼枢密使,恳求免职,祇在中书,遂以宣徽使刘处让代之,每有奏议,多不称旨。及处让丁内忧,乃以枢密院付中书门下,故有是厘革。〉

开运元年六月,依旧置枢密院。其见在中书元系枢密院职司人吏,各勒仍旧。应合行公事,委本院奏取指挥,以宰臣桑维翰兼枢密院使。〈从中书门下奏请也。〉

周显德六年六月,命司徒平章事范质、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

建昌宫使

梁开平元年四月,置建昌院,以博王友文判院事。〈以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在藩时,四镇所管兵车、税赋、诸色课利,按旧部籍施行,仍置院以领之。〉其年五月,中书门下奏,请以判建昌院事为建昌宫使。〈仍以太祖旧潜龙宅为宫。〉

二年三月,以侍中韩建判建昌宫事。至十月,以尚书兵部侍郎李皎为建昌宫副使。

三年九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薛贻矩判建昌宫事。至四年十二月,以李振为建昌宫副使。

乾化二年五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于竞判建昌宫事。其年六月,废建昌宫,以河南尹魏王张宗奭为国计使。〈凡天下金谷兵戎,旧隶建昌宫者悉主之。〉至后唐同光四年二月,以吏部尚书李琪为国计使。〈按实录,自后废其名额,不置。〉

后唐同光二年正月敕:“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凡关钱物委租庸使管辖。”其年三月,左谏议大夫窦专上疏曰:“臣伏见天下诸色钱谷,比属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各有郎中、员外支计分辟。自后以租赋殷繁,添置司之额。自唐天宝中,安史作乱,民户流亡,征赋不时,经费多阙。唯江淮、岭表,郡县完全,总三司货财,发一使征赋,在处勘覆,目曰租庸。才收京城,寻废职务。广明中,黄巢充斥,僖宗省方,依前以江淮征赋又置租庸使催征,及至车辂还京,旋亦停废。伪梁不知故事,将四镇节制征输,置宫使名目管系,既废宫后,改置租庸,杂以掊敛相兼,加之出放生利。况户口什一之税,是太平之日规绳,租庸总三司追科,因丧乱之时制置,在京无此名目,乃是出使权宜。若要委一官之能,何妨总三司合判。伏请敕郡县重集户口,计定租税,令盐铁却归三司,收其征赋。务使仍旧会计到京,且便上供,何须直进。既户口不失,则增赋倍多,致海内有久远之安,示天下为一家之治。”〈事虽不行,然有识者甚韪之。〉

天成元年四月敕:“停废租庸院名额,依旧为盐铁、户部、度支三司,委宰臣一人专判。仍废租庸院大程官,及放猪羊柴炭户。其括田竿尺,一依伪梁制度,仍委节度使通申,三司不得更差使检括。州使公廨钱,先被租庸管系者,一切却还州府。”

长兴元年八月敕:“会计之司,国朝重务,总其使额,以委近臣,贵便一时,寜循往例。张延朗可充三司使,班位在宣徽使之下。”〈唐朝以户部度支掌泉货,盐铁则特置使名。户部度支则尚书省本司侍郎、郎中判其事。天宝中,杨慎矜、王𫟹、杨国忠虽承恩顾,各守本官,别带使额。下及刘晏、第五琦亦如旧制。自后又以宰臣各判一司,不带使额。乾符之后,天下兵兴,随置租庸使以掌调发,兵罢则停。伪梁不闲典故,乃置租庸使总天下征赋,庄宗亦踵其事。暨今上登位,削去使名,命重臣一人专判,曰判三司。至是延朗自许州入掌国计,自于枢密使请置三司使。宣下中书门下,宰臣以非故事,拟受延朗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令兼判户部度支,上不从,故特降是命。三司置使名,自延朗始也。〉

四年正月,三司使奏:“当省有诸道盐铁转运使额,职员极多。见有左右都押衙及客司通引,今欲从正押衙设省职,为转迁之序,正押衙、同押衙、衙前兵马使、讨击副使、衙前虞候、衙前子弟者。”敕:“衙前兵马使已下名目,皆是军职,不合系于省司,其正押衙、同押衙、衙前虞候、衙前子弟宜依。”

宣徽使

梁开平元年五月,宣旨下徽院收管供奉官、殿前受旨官、宣左右内直等。

后唐清泰元年七月,殿直都知赵处愿,承旨都知蒋德邻谢恩,令具襕笏。

晋天福六年七月敕:“宣徽院供奉官殿直人数不少,今后诸道行军副使,不得奏请宣补骨肉。”

皇城使

梁开平三年七月敕:“内皇城诸门,宜各差控鹤官两人守把。其诸司使并诸司诸色人,并勒于左、右银台门外下马,不得将带人入门。逐日诸道进奉客省使,于千秋门外排当讫,勒控鹤官抬至内门前,令董门殿直已下舁进。其章善门仍令扃锁,不用逐日擅自开闭。”

乾化元年五月,诏曰:“闱是正门也,宜以时开闭,用达阳气。委皇城使准例检校启门,车驾出则阖扉。”

元帅

后唐长兴四年八月,以秦王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其年九月,中书门下奏:“秦王加天下兵马大元帅,自历朝以来,无天下兵马大元帅公事仪注。或专一面之权,或总诸道之司,其仪注规程、公事条目,载详故实,未见明文。臣等谨沿近事,伏见招讨使总管,兼受副使已下櫜鞬庭礼。今望令诸道节度使已下,凡带兵权者,见元帅阶下具军礼,参见皆申公状。其带使相者,初相见亦以军礼,一度已后,客礼相见。应天下诸军务公事,元帅府行帖指挥。其判六军诸卫事,则行公牒往来。其元帅府所置官属,补授军职,则委元帅奏请。”从之。

诸道节度使军额

滑州。〈唐光启二年四月,改为宣义军节度,至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义成军。〉

许州。〈梁开平二年,改为匡国军。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忠武军。〉

陕州。〈梁开平二年四月,改为镇国军节度。至后唐同光三年,复为保义军。〉

邢州。〈梁开平二年六月,建为保义军节度,割洺、惠二州隶之。至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安国军。〉

宋州。〈梁开平三年五月,升为宣武军节度,割亳、辉、颍三州隶之。至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归德军。〉

邓州。〈梁开平三年五月,升为宣化军节度,割泌、随、复、郢四州隶之,与襄州分江心为界。至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威胜军。周广顺二年三月,改为武胜军,避讳也。〉

晋州。〈梁开平四年四月,升为定昌军节度,以绛、沁二州隶之。至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建雄军。〉

沧州。〈梁乾化二年三月,改为顺化军节度,以张万进归顺故也。至后唐同光元年,改为横海军。〉

华州。〈初为感化军,至后唐同光元年,改为镇国军。至显德元年八月,降为刺史,直属京。〉

耀州。〈梁贞明元年十二月,改为崇州,升为静胜军节度。至后唐同光元年,改为顺义军。至二年三月,降为团练州。至周显德二年,降为刺史,直属京。〉

潞州。〈梁龙德三年,改为匡义军节度,以李继韬归顺故也。后唐同光元年,复为安义军。至长兴元年三月,复旧名昭义军。〉

安州。〈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安远军节度。至晋天福五年七月,降为防御使,所管新州割隶许州,以李金全叛命故也。至汉天福十二年六月,复为安怀军节度。至周显德元年十月,又降为防御州。〉

新州。〈后唐同光二年七月,升为威塞军节度,以妫、儒、武三州隶之。〉

应州。〈后唐天成元年七月,升为彰国军节度,以兴唐军为寰州以隶之。〉

云州。〈后唐同光二年七月,复为大同军节度,以应州隶之。〉

陈州。〈晋开运二年十月,升为镇安军节度。至汉天福十二年六月,降为刺史。周广顺元年正月,升为防御州。二年七月,复升为镇安军节度,以颍州隶之。〉

曹州。〈晋开运二年十月,升为威信军节度。至汉天福十二年六月,降为刺史。至周广顺二年七月,复升为彰信军节度,以单州隶之。〉

襄州。〈晋天福七年,降为防御州,直属京,所管均、房二州割隶邓州,以安从进叛命初平故也。至汉天福十二年六月,复旧为山南东道使。〉

青州。〈晋开运元年十二月,降为防御州,与登、莱、淄三州并属京,以杨光远叛命初平故也。至汉天福十二年六月,复旧为平卢军节度。〉

贝州。〈晋天福三年十二月,升为永清军节度,以博、冀二州隶之。至周显德元年十月,降为防御州。〉

相州。〈梁贞明元年三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薨,乃割相州建节度,寻军乱,以地归后唐庄宗,却为属郡,隶魏州。至天福三年十一月,复升为彰德军节度,以澶、卫二州隶之。〉

兖州。〈周广顺二年五月,降为防御州,以慕容彦超叛命初平故也。〉

澶州。〈晋天福三年十一月初,升为防御,隶相州,移理所于德胜渡。至九年八月,升为节度,号镇寜军,以濮州隶之。〉

镇州。〈晋天福七年正月,改为顺国军节度,改常山为恒山郡,应军额馆驿带常山名者,并改为恒山,以安重荣叛命初平故也。至汉天福十二年八月,却并复为成德军。〉

府州。〈汉天福十二年,升为永安军节度。至乾祐三年四月,降为团练州。至显德元年五月,复旧军额。〉

代州。〈周显德元年,升为静塞军节度,以初归降故也。〉

汾州。〈周显德元年五月,升为寜化军节度,以初归顺故也。〉

夔州。〈后唐天成二年七月,升为寜江军节度。〉

楚州。〈后唐天成三年闰八月,升为顺化军节度。〉

寿州。〈后唐天成三年十月,升为忠正军节度。〉

阆州。〈后唐天成四年十月,升为保寜军节度。〉

䖍州。〈后唐长兴二年八月,升为昭信军节度。〉

洮州。〈后唐长兴四年十一月,升为保顺军节度。〉

温州。〈晋天福四年五月,升为静海军节度,从两浙钱元瓘奏也。〉

金州。〈晋天福四年五月,升为怀德军节度。至汉天福十二年,复降为防御州。〉

湖州。〈周显德六年二月,升为宣德军节度,从两浙钱弘俶奏也。〉

杂录

后唐天成元年十一月敕:“雄武军节度使官衔内宜兼押蕃落使。”

二年七月敕:“顷因本朝亲王,遥领方镇,其在镇者遂云副大使知节度事。但年代已深,相沿未改。今天下侯伯,并正节旄,惟东、西两川,未落副大使字,宜令今后祇言节度使。”

亲王遥领节度使

后唐清泰元年六月,以皇子重美遥领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观察、处置、北面水陆转运制置等使,兼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

晋天福八年二月,以皇弟重睿为开封尹,充管内河堤使。〈时重睿以年幼未出阁,命左散骑常侍边蔚权知府事,逐月支钱七十千,米面傔千人,马十匹草粟,别支公用米二十石,麦五十石,羊二十口,每年面三千斤,钱四百千。〉

开运二年五月,又遥领雄武军节度,秦阶成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管内营田、制置等使。至三年正月,改领忠武军节度,许蔡申等州观察、处置使。

三年三月,以皇子延煦遥领镇宁军节度,澶濮等州观察、处置、管内河堤等使。至其年十一月,改领保义军节度,陕虢等州观察、处置等使。

汉乾祐元年六月,以皇弟勋领山南西道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兴元尹。

宰相遥领节度使

后唐同光元年十月,以侍中、监修国史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真定尹。

都护府

后唐长兴三年四月,中书门下奏:“据十道图,有大都护,除单于、北庭等府久不置外,今具员内,节度使中见有两员外守安北都护、安东都护,今请祇以四大都护为定额,仍以安东大都护为首。”奉敕:“宜依。其安南大都护、安西大都护、安北大都护次之。”

梁开平元年十二月,于辉州砀山县置崇德军。〈太祖榆社凡在砀山,置使以领之。始命朱彦让为军使。〉

晋天福四年五月,改旧威州为清远军。

六年八月,改澶州顿邱镇为德清军,镇使为军使。其年九月,以新修胡梁渡为大通军。〈初置浮桥故也。〉

七年四月,降雄州为昌化军,警州为威肃军。其军使委令本道差补。

周显德元年十月,以莱芜监为广利军,从前监使张崇谦奏请也。〈至六年十一月,复废为莱芜治。〉

二年三月,以李晏口为静安军。〈李晏口当契丹入侵之路,筑城屯军为边防,人甚赖之。〉其年六月,废景州为定远军。所管东光、弓高两县隶沧州,安陵县隶德州。其年七月,废环州为通远军。 

三年五月,以涡口镇为镇淮军。 

五年六月,以鄂州汉阳县为汉阳军。〈时初平淮南之地,以江为界。〉

六年十一月,以凤州固镇为雄胜军。

诸使杂录〈奏荐附〉

梁朝诸司使名:崇政院使、租庸使、宣徽院使、客省使、天骥使、飞龙使、庄宅使、大和库使、丰德库使、仪鸾使、乾文院使、文思院使、五坊使、如京使、尚食使、司膳使、洛苑使、教坊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内园栽接使、弓箭库使、大内皇城使、武备库使、引进使、左藏库使、西京大内皇城使、闲廏使、宫院使、翰林使。

梁开平元年五月,改御食使为司膳使,小马坊使为天骥使,文思院使为乾文院使,同和院使为仪鸾使。〈至三年十一月,乾文院却置使。〉其年九月敕:“近年文武诸道奉使,皆分外停留。今后两浙、福建、广州、安南、邕容等道使到发,许住一月,湖南、洪鄂、黔桂许住二十日,荆襄、同雍、镇定、青沧许住十日,其馀近辅歇泊三五日。如是往来道路,据里数日行两驿。若遇疾患及江、河阻隔,委所在长史具事由闻奏,仍仰御史台觉察。

三年十月,置左右军巡使。〈以段明远为左军巡使,邓成为右军巡使,时以迁都之始,凡其河南尹侍卫诸军,虽合差人巡警,京都往往滥发,分曹异职,多扰于民。乃置左军巡管水北,右军巡管水南,各置巡院,罢诸军巡检人员,仍令判六军诸卫张宗奭都管辖。〉

乾化元年十二月,以大理卿王鄯为安南送旌节官告使。〈旧制:巡抚、黜陟、册命、赈恤、吊赠、入蕃等使,选朝臣为之。其宣慰、加官、送旌节,即以中官为之。今以三品送旌节,新例也。〉

后唐同光二年二月,中书门下奏:“今后大镇节度使管三州已上者,每年许奏管内官三人。管三州已下者,许奏管内官二人。仍须是考绩尤异,如止于征科及限,检损无瑕,祇得书考,不得奏荐。其防御使每年许奏一人。刺史无奏荐之例。更有将前资官请他处除授者,谓之横荐,亦宜止绝。如有违越,中书不在施行之限。”从之。其年三月,中书门下奏:“仪仗法物使李肃,是伪梁制此使额,便令主持,又无考限。况主持法物,各有本司,请准旧停废。”从之。

天成元年九月,以尚书都官郎中庾传美为三州搜访图籍使。其月,北京奏,准宣命,于系省卖麹钱上,每贯割留二百,充本府公使。〈初,朱守殷为河南尹官兼平章事,与宰执贵要交欢,屡有宴会。及告安重诲,以司府无利润支费,遂议割麹钱,奏后之,诸府因以为例。〉 

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敕:“诸道州府所有专差人持礼往来,皆具申奏。况列藩交聘,诸侯结欢,乃自古之通规,亦明朝之旧事。近日皆宣章奏,禀命朝廷,既旌敦好之风,兼表睦邻之好。且道非越境,何劳上闻,宜令遍降敕命,指挥诸道州府,自今后应是诸道差人持礼来去,并令不要申奏。”

四年五月敕:“今后诸州诸使,凡于廨署并须专切增修,不得信任摧毁。凡所制办,亦令勒具年月,编于帐籍,受代之际,分明交领。不得因此接便扰人。”其年六月敕:“州侯伯所请宾从及主事元随,并令奏其名姓,或参佐道亏,各令加罪。”其年七月敕:“诸道州府不得奏荐将校职员,乞行恩命。如显有功效,即列奏以闻。”

长兴元年五月敕:“今后凡有除移,准宣诏遣差外,其馀须候人到彼,点检交割军州公事了日,即可发离本处。仍令逐道观察使散管内诸州准此。”

二年五月敕:“今后应内外臣寮,不计在朝出使,并不得辄发书题,妄行请托,于诸处安排公人。宜令三司及诸道州府节使、防御团练使、刺史等,或有人不畏条敕,犹蹑旧踪者,并仰立具姓名闻奏。发荐者贬所任府官,求荐者配于边远州县常知所在。如逐处长吏自徇人情,显违敕命,祇被替本人诣阙上诉,勘问不虚,长吏罚两月俸,发荐人比前例更加一等,被替人却令依旧,仍从再句当后三年内,除别显有罪名外,不得妄有替移。其长兴二年五月一日已前所犯,不在上诉之限。兼敕到后,但是州府,并于铺驿及显要处粉壁,具录敕命晓谕,常令申举,永使闻知。况蒙国爵待人,惟贤是举,稍闻俊乂,必命奖升,其有端士正人,雄文大学,言可以经纶王道,行可以规矩人伦,但当显陈表章,明具论荐,名始得正,功不弃材。所期绝彼幸人,岂可滞诸贤者。”其年七月敕:“诸道奏荐州县官,各定员数,今宜增益,以广搜扬。带使相节度使,每年许荐三人,今加至五人;不带使相节度使许荐二人,今许荐三人;直属京防御团练使许荐一人,今加荐至二人。即不得荐新罢任及过格之人,如未曾有官者,当别比拟。”

清泰元年八月敕:“凡关差使,须示均平。今后文武百官充使者,宜令依轮差,中书置簿,不得重叠。〈其内降宣谕,不拘此例。〉若当使自缘有事,或不欲行,注簿,便当一使。长兴三年正月后已曾奉使者,便著为簿首,已后差使次第注之。”

晋天福二年二月敕:“今后中外臣寮,或因差使出入,不得荐嘱人于藩镇,希求事任。如有犯者,准长兴二年敕条处分。”其月敕:“诸道马步都虞候,今后朝廷更不差补,委逐州府于衙前大将中选久历事任,晓会刑狱者充,仍以三年为限,不得于元随职员中差补。其今日已前见在任者,如无罪犯,宜令终其月限,候将来得替。仰本道于衙前收管,不得赴阙。”

五年四月敕:“承旨者承时君之旨,非近侍重臣,无以禀命,是以大朝会则以宰臣承旨,草诏书则以学士承旨,若无区别,何表等威。除翰林学士承旨外,殿前承旨改为殿直,枢密院承旨改为承宣,御史台、三司、阁门、客省承旨,并令别定其名。”其年七月二日敕:“应内外诸使、诸司及诸州府,凡有诸色公道事须具奏闻,今后不得白状及札子记事申覆。如事关机密,即准元降宣命,实封斜角,不题事目通下。其合申中书及中书勘会公事,所申状亦须是本司及逐处官员印署,不得将白状及记事札子,兼令司局抄札子申。宜令御史台及宣徽院、三司侍卫司、诸道州府准此。”

汉乾祐三年五月敕:“诸防御团练州申奏公事,除朝廷以军期应副,则不及闻于廉使,如寻常公事,不得自专,须先申本官斟酌以闻。今后州府不得违越。”其月敕:“诸道州府宜差散从官,大府五百人,下州二百人,宜量户口多少,差团集本处管系立节级,点检教习,警备州城。”至周广顺元年三月敕:“其诸州府所差散从官、亲事官,并放归农。自去年四月已前,州县元管系人数,一切仍旧。其递铺如已前招召到者,且仰仍旧,今后更不得招召。其诸处场院,并不得影庇两税人户。所有河北诸州及泽潞晋绛慈隰解等州,于先差散从亲事官内,选弓箭手,祇且留住本州管系,其馀放差。〈先是,汉隐帝命诸州于百姓内差散从官、亲事官,又差力及人户充递铺,又下三司诸场务,召人户替占役兵,皆不便于民。故放之。〉其年七月敕:“应诸道州府镇务,祇差补镇符一员、都虞候一员,馀并除废。”〈因尚书都官郎中曹谦言上章,故降是敕。〉

周广顺元年五月敕:“今后诸州府不得奏荐无前资并无官并无出身人。如有奇才异行,亦许具名以闻,便可随表赴阙。当令有司考试,朕当亲览。”

显德五年四月六日敕:“应诸道州府进奏,逐月合请俸料及纸笔等钱,宜令今后于本州公使钱内支给,不得分配人户及州县门户,如本州公使钱少,不便支给处,祇不要置进奏官,仰于衙前差有名粮职员充,进奏闻院副知。仍二周年替罢,本州优与安排。”

幕府

后唐同光二年八月八日,中书门下奏:“诸道除节度使及两使判官除受外,其馀职员并军事判官,伏以翘车著咏,戋帛垂文,式重弓旌,以光樽俎。由是副知己之荐,成接士之荣,必当备悉行藏,习知才行,允奉幕中之画,以称席上之珍。爰自伪梁,颇乖斯义,皆从除授,以佐藩宜。因缘多事之秋,虑爽得人之选,将期推择,式示更张。今后诸道除节度副使、两使判官除授外,其馀职员并诸州军事判官等,并任本道、本州各当辟举。其军事判官,仍不在奏官之限。”

天成元年八月十一日敕:“诸道开置幕府,皆有旧规,奏荐官寮,亦著前式,苟或隳紊,难正浇讹。从前诸道奏请判官,若遇移镇,便合随去,若无除授,亦随府罢。近年流例,有异从来,使府虽遇除移,判官元守旧职。今后若朝廷除授者,即不系使府除移。如是自请充职者,便须随去,如遇府罢,其职亦罢。又往例,藩镇带平章事,奏请判官,殿中已上许奏绯,中丞已上许奏紫。今不带平章事,亦同带平章事例处分。如是防御团练使奏请判官,自员外郎已下,不在奏绯之限。其所奏判官、州县官,并须将前任告赤随奏到京。若是未曾有官,须假试衔者,亦须奏状内言并未有官。如是节度、观察、留后及权知军州事,并不在奏请判官之限。如刺史要奏州县官,并须申本道请发表章,不在自奏之限。今日诸道奏请从事,本无官署,妄结虚衔,不计职位高卑,多是兼请朱紫,不唯紊乱,实启侥求,深蠹彝章,须行厘革。宜令诸道州府,仍下管内诸州,准敕命处分。”

四年六月敕:“诸道节度行军司马,名位虽高,或帅臣不在,其军州事节度副使权知。”

长兴元年五月十六日敕:“去年相次有诸道前资掌书记已下宾从到京,求官人数极多,或自述行止,或得替节度使论荐,兼有已于郊天行事者。即目朝班中无员阙安排,前件官等皆随府罢职,相次到京。当奏辟之时,慎选尽由门馆,及替闲之后,安排须告朝廷。若不特议区分,即恐久令淹滞。宜令于诸道掌书记已下,据有员阙处各除授一员,仍自此凡是朝官及诸州府判官,得替一周年后,得求官擢才,特敕不在此限。”其年十二月十九日,太常丞孔知邵奏:“诸道行军副使、两使判官及防御团练、军事判官,并请依考限欲满一月前,本处闻奏朝廷除替。”从之。兼上佐令录、判司主簿,亦准此指挥。或有丁忧及不赴任、因事停官、身死,并具月日申奏,如不依指挥,罪本处判官。

二年二月,中书门下奏:“准天成四年六月二十日敕,刺史准旧例以三年为限,其少尹、上佐官以二十五月为限,府县官凖长定格以三十月为限,其行军副使、两使判官已下宾僚,及防御团练副使、判官、推官、军事判官,并宜以三十个月为限。如是随府,不在此限。”其年十一月敕:“今后两使判官罢任后,一年外与比拟。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等,二年外。推巡、防御团练推官、军事判官等,并三年与比拟。仍每遇除授,量与改转官资,或阶勋职次。若文学、智术超群轶伦者,不拘年月之限。才器卑陋,阶缘得事者,即于州县官中比拟。若州县官中有文学雄奥,识略优深者,亦于班行诸道判官中比拟任使。”

清泰二年七月,中书门下奏:“自今年三月后,诸州刺史奏军判官九人,行之有碍。新敕虑在外未知。”敕:“军判官宜令本州刺史自选择举奏,初且除本职,未得与官,或与刺史连任相随,显有劳能,许本州刺史以闻,量事奖擢,仍不得枉有论荐。其三月后九人且与施行。”

晋天福二年二月敕:“前任诸道行军副使等,今后替罢一年后,方得赴阙。其先替在京者,宜令中书门下据见有阙员除授,仍敕诸道知。”

四年七月敕:“今后防御团练、刺史所奏从事,无名官者不在申荐。”

汉乾祐元年正月敕:“其诸道行军副使、两使判官,今后不得行奏荐,委中书门下选。带使相节度使许奏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节度推官;不带使相节度使只许奏节度掌书记、节度推官。其防御团练判官、军事判官等听奏,仍须精择才能。其奏荐州县官,带使相许荐三人,不带使相许荐二人,防御团练、刺史许荐一人,仍举唐朝、晋朝敕永为规则。”

周广顺元年三月敕:“副留守、节度副使、行军司马、两京少尹、留守判官、两使判官,共许差定当直人力,不得过十五人。诸府少尹、掌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副使,不得过一十人。节度推官、防御团练军事判官,不得过七人。并取本厅旧当直人力充。若数少不及新定数目,祇仰旧人数差定,仍令逐处系帐收管。此外如不遵条制,额外占差人户,本官当行朝典。”

显德二年六月诏:“两京、诸道州府留守判官、两使判官、少尹、防御团练军事判官,今后并不得奏荐,如随郡已历前件官职任者,不在此限。其防御团练刺史各置推官一员。”

租税

后唐同光三年二月敕:“魏府小菉豆税,每亩减放三升。城内店宅园囿,比来无税,顷因伪命,遂有配征,后来以所征物色,添助军装衣赐,将令通济,宜示矜蠲。今据紧慢去处于见输税丝上,每两作三等,酌量纳钱。贵与充本回图收市军装衣赐。其丝仍与除放。”其年闰十二月,吏部尚书李琪上疏曰:

臣闻古人有言:谷者人之司命,地者谷之所生,人者君之所理。有其谷则国力备,定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此三者为国之急务也。轩、黄已前,不可详记。自尧堙洪水,禹作司空,于是九等之田,收什一之税。其时户口一千三百馀万,定垦田约九百二十万顷,最为太平之盛。及殷革夏命,重立田制,每私田十亩种公田一亩,水旱同之,亦什一之义也。

洎周室立井田之法,大约百里之国,提封万井,出车千乘,戎马四千匹,畿内兵车万乘,马四万匹。以田法论之,亦什一之制也。故当成、康之世,比尧、舜之朝,户口更增二十馀万,非他术也。盖三代之前,皆量入以为出,计农以为军,虽逢水旱之灾,而有凶荒之备。

降及秦、汉,重税工商,急关市之征,倍舟车之算,人口既以减耗,古制犹复兼行。按此时户口,尚有千二百馀万,垦田亦八百万馀。至乎三国并兴,两晋之后,则农夫少于军众,战马多于耕牛,供军须夺于农粮,秣马必侵于牛草。于是天下户口,止有二百四十馀万。洎隋文之代,与汉比崇,及炀帝之年,又三分去二。

唐太宗文皇帝以四夷初定,百姓未丰,延访群臣,各陈所见。唯魏徵独劝文皇帝力行王道,由是轻徭薄赋,不夺农时,进贤良,悦忠直,天下斗粟值两钱。自贞观至于开元,将及九百万户,五千二百万口,垦田一千四百万顷。比之近古,又多增加。是知救人瘼者以重敛为病源,料兵食者以惠农为军政。仲尼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之此言,是魏徵所以劝文皇也,伏维深留宸鉴。如以六军方阙,未可轻徭,两税之馀,犹须重敛,则但不以折纳为事,一切以本色输官,又不以纽括为名,止以正税加纳,天下幸甚。

敕:“本朝征科,唯配有两税,至于折纳,所不施为。宜依李琪所论,应逐税合纳钱物、斛斗、盐钱等,宜令租庸司指挥,并准元征本色输纳,不得改更。若合有移改,即须具事由闻奏。”

天成元年四月赦节文:“应纳夏秋税子,先有省耗,每斗一升,今后止纳正税数,不量省耗。”

四年五月五日,户部奏:“三京、邺都、诸道州府,逐年所征夏秋税租,兼盐麹折征、诸般钱谷等起征,馀流如后:四十七处节候常早,大小麦、䵃麦、豌豆五月十五日起征,八月一日纳足;正税匹帛、钱鞋,地头榷麹、蚕盐及诸色折科,六月五日起征,至八月二十日纳足;河南府、华州、耀、陕、绛、郑、孟、怀、陈、齐、棣、延、兖、沂、徐、宿、汝、申、安、滑、濮、澶、襄、均、房、雍、许、邢、洺、磁、唐、隋、郢、蔡、同、郓、魏、汴、颍、复、鄜、宋、亳、蒲等州。二十三处节候差晩,随本处与立两等期限。〈二十三处州郡未见。〉一十六处节候较晩,大小麦、䵃麦、豌豆六月一日起征,至八月十五日纳足;正税匹帛、钱鞋、地头榷麹、蚕盐及诸色折科,六月十一日起征,至八月十十五日纳足;幽、定、镇、沧、晋、隰、慈、密、青、邓、淄、莱、邠、宁、庆、衍等州。七处节候尤晩,大小麦、䵃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帛、钱鞋、榷麹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并、潞、泽、应、威塞军、大同军、振武军。”其月敕:“百姓今年夏苗,委人户自通供手状,具顷亩多少,五家为保,委无隐漏,攒连状本州具状送省,州县不得迭差人检括。如人户隐欺,许令陈告,其田倍令并征。”

长兴二年六月敕:“委诸道观察使属县,于每村定有力人户充村长,与村人议,有力人户出剩田苗,补贫下不迨顷苖者。肯者即具状征收,有词者即排段检括。自今年起为定额。有经灾沴及逐年逋处,不在此限。” 

三年十二月,三司奏请:“诸道上供税物,充兵士衣赐不足,其天下所纳斛斗及钱,除支赡外,请依时折纳绫罗绢帛。”从之。

晋天福四年正月敕:“应诸道节度、刺史,不得擅加赋役,及于县邑别立监征,所纳田租,委人户自量自概。”

周显德三年十月,宣三司指挥诸道州府,今后夏税以六月一日起征,秋税至十月一日止征,永为定置。

五年七月,诏曰:“朕以寰宇虽安,烝民未泰,当乙夜观书之际,校前贤阜俗之方,近覧元稹长庆集,见在同州时所上均田表,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传于方册,可得披寻。因令制素成图,直书其事,庶王公观览,触目警心,利国便民,无乱条制,背经合道,尽系变通。但要适宜,所冀济务,系乃勋旧,共庇黎元。今赐元稹所奏均田图一面,至可领也。”〈是时,上将均定天下民租,故先以均田图遍赐诸侯。〉其年十月,赐诸道均田诏曰:“朕以干戈既弭,寰海渐宁,言念地征,罕臻艺极,须议并行均定,所冀永适重轻。卿受任方隅,深躬治本,必能副寡昧平分之意,察乡闾致弊之源,明示条章,用分寄任,伫令集事,允属推公。今差使臣往彼捡括,馀从别敕。”〈乃命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下诸州检定民租。〉

杂录

后唐长兴元年三月十三日敕:“天下州府受纳秆草,每束纳钱一文,足一百束,纳拘子四茎,充积年供使,枣针一茎,充稕场院。其草并柴蒿,一束纳钱一文;其纳绢絁布绫罗,每匹纳钱一十二文足;丝绵䌷子麻皮等,每一十两纳耗半两;鞋每量纳钱一文足;见钱每贯纳七文足。省库收纳上件前物,元条流见钱每贯纳二文足,丝绵䌷子每一百两纳耗一两,其诸色匹段并无加耗。” 

二年闰五月敕:“今后诸州府所纳秆草,每二十束别加耗一束,充场司耗折。其每束上旧纳盘纒钱一文,仰官典同共系竖,一一分明上历,至纳遣了绝已来,公使不得辄将出外。”

周广顺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敕:“诸道州府牛皮,今后犯一张,本犯人徒三年,刺配重处色役;本管节级所由,杖九十。两张以上,本人处死;本管节级所由,徒二年半,刺配重处色役;告事人赏钱五十千。其人户有牛死者,其本户告报本地方所由节级、邻保人,仰当日内同检验过,令本主尽时剥皮,及申报本处官吏,限十日内须送纳毕。其筋骨不得隐落。”

二年十一月敕:“应天下人所纳牛皮,今将逐年所纳数,三分内减收二分,其一分于人户苗亩上配定。每秋夏苗共十顷,纳连角牛皮一张,其黄牛纳干筋四两,水牛半斤。犊㹀皮不在纳限。其皮人户自诣本州送纳,所司不得邀难。所有牛马驴骡皮筋骨,今后官中更不禁断,并许私家共使买卖,祇不得将出化外敌疆,仍仰关津界首,子细觉察捕捉,所犯人必加深罪。其州县先置巡检牛皮节级,及朝廷先降条法,一切停废。”

显德三年五月敕:“应天下今后公私织造到绢帛䌷布、绫罗锦绮及诸色匹帛,其幅尺斤两,并须合向来制度,不得轻弱假伪,罔冒取价。如有物色以上等,限一百日内,并须破货了绝。如限外敢有违犯织造货买者,仰所在节级所由,擒捉送官。”其年十月敕:“旧制织絁绢布、绫罗锦绮、纱縠等,幅阔二尺。起来年后,公私织造,并须及二尺五分,不得夹带粉药。宜令诸道州府,严切指挥,来年所纳官绢,每匹须及一十二两。河北诸州,并莱、登、沂、密州,须及一十二两。絁䌷止要夹密停匀,不定斤两,絁䌷绢长,依旧四十二尺。”

四年二月六日敕节文:“诸道州府所管属县,每年秋夏征科了毕后,多是却追县典上州会末文钞,因兹科配敛掠,宜令今后秋夏征科了足日,仰本州府但取仓场库务,纳欠文钞。如无异同,不在更追官典。诸道州府管内县内镇,每有追摄公事,自前多差衙前使院职员及散从步奏官,今后如是常程,追摄公事,祗令府望知后承受递送,不得更差专人。若要切公事及军期,不在此限。”

五年六月四日敕:“诸道州府应有商贾兴贩牛畜,不计黄牛、水牛,凡经过处,并不得抽税,如是货卖处,祇仰据卖价每一千抽税钱二十,不得别有邀难。”

团貌

周显德五年十月诏:“诸道州府,令团并乡村,大率以百户为一团,选三大户为耆长。凡民家之有奸盗者,三大户察之,民田之有耗登者,三大户均之。仍每及三载,即一如是。”

帐籍

梁开平三年三月,尚书户部奏:“请诏天下州府,准旧章申送户口帐籍。”从之。

晋天福九年八月敕:“天下诸州,各以系省钱谷,秋夏征科为帐籍,一季一奏,一年赋税及限,其藩侯郡守更委在任一年。次年又不逋欠,听三周年为满。三年皆办,别议迁陟。”

逃户

后唐天成三年十二月十日,殿中监李延范奏:“请指挥诸道州府,每逃户归业后,委州司各与公凭,二年内放免两税差科。如有违,许州论讦勘责。若州县官招得五百户以上,乞等第奖酬。”从之。

长兴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敕:“应诸处凡有今年为经水涝逃户,庄园屋舍桑枣,一物已上,并可指挥州县,散下乡村,委逐村节级、邻保人,分明文簿,各管见在,不得辄令毁拆房舍,斩伐树木,及散失动使什物等。候本户归业日,却依元数,责令交付讫,具无欠少罪结状,申本州县。如元数内称有事欠少许,归业户陈状诉论,所犯节级并乡邻保人等,并科违敕之罪,仍勒倍偿。或至来年春入务后,有逃户未归者,其桑土即许邻保人请佃,供输租税,种后本主归来,亦准上指挥,至秋收后还之。”

周显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敕:

应自前及今后有逃户庄田,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业者,其桑土不论荒熟,并庄田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换一分。应已上承佃户,如是自出力别盖造到屋舍,及栽种到树木园圃,并不在交还之限。如五周年外归业者,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如有荒废桑土,承佃户自来无力佃莳,祇仰交割与归业人户佃莳。 

一、近北诸州,自契丹离乱,乡村人户多被番军打掳向北,近来多有百姓自番界回来,其庄田已被别户请射,无处归托。今后如有五周年内,其本主还来识认,不以桑土荒熟,并庄园三分中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年内来者,三分中交还一分。应上项承佃户,如是自出力别盖造到屋舍,及栽种到树木园圃,并不在给还之限。如十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还;如有荒废桑土,承佃户自来无力佃莳,祇仰交割与归业人户佃莳。

一、应有坐家破逃人户,其户下物业,并许别户陈告,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充为承业,不限年岁,不在论认之限。所有本户及乡村节级,重行断决。 

一、诸州应有冒佃逃户物业,不纳租税者,其本户归业之时,不计年限,并许论认。仰本县立差人检勘,交割与本户为主。如本户不来归业,亦许别户请射为主。所有冒佃人户及本县节级,重行科断。如冒佃人户自来陈首承认租税者,特与免罪。 

一、显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已前,应有逃户抛下庄田,自来全段无人承佃,曾经省司指挥,开辟租税者,宜令本州县招携人户归业,及许别户请射为主,与免一年差科色役。至第二年已后,据见在桑土及租莳到见苗,诣实供通,输纳租税。”

杂录

后唐天成二年十二月三日敕:“率土黎甿,并输王税,逐年生计,祇在春时。深虞所在之方,或有无知之者,不自增修产业,辄便搅扰乡邻,既挠公门,须严定制。宜自今后凡关论认桑土,二月后州县不得受状,十月后间方许论对,仍令逐处官吏,准前后条格,据理断割。”

周显德四年七月敕:“起今后应有人论诉物业婚姻,自十一月一日后许承状,至二月三十日权停。自二月三十日已前,如有陈诉,至权停日公事未了绝者,仰本处州县,亦与尽理勘逐,须见定夺了绝。其本处官吏,如敢违慢,并当重责。其三月一日后至十月三十日已前,如有婚田词讼者,州县不得与理。若是交相侵夺,情理妨害,不可停滞者,不拘此例。”

奴婢

后唐同光二年二月敕:“应有百姓妇女,俘掠他处为婢妾者,不得占留,一任骨肉识认。”

天成元年十月三日敕:“京城诸道,若不是正口,不得私书契券,辄使良人。”

周显德五年七月,新定刑统:“詃诱良口,句引逃亡奴婢,与货卖所资资装者,其詃诱句引之人,伏请处死,良口奴婢,并准格律处分。如是居停主人,元不是勾引之人,请行重断。其或分受赃物至三匹已上者,处死。如有将良口于番界货卖者,居停主人明知卖与番界,不告官者,亦请处死。”

道路

后唐天成三年二月,兴元府奏:“修斜谷阁道二千八百馀间。”四月,洋州奏:“重开入蜀旧路,比今官道近二十五驿。”五月,夔州奏:“开新路至房州。”

长兴二年八月敕:“准仪制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宜令三京、诸道州府各遍下县镇,准旧仪制于道路,分明刻牌,于要会坊门及诸桥柱,晓示路人,委本界所由官司,共相巡察,有违犯者,科违敕之罪。”

四年正月,西京留守王思同进拟开骆谷路图。〈上指山险谓侍臣曰:“如此之险,何以开通?”左右奏曰:“据兴元关内兵戎交番,及转饷大散,修开斜谷路,迂回校五百里。如从骆谷,自雍京直抵兴元,粮戍稍便,然此路险阻尤甚,以此竭力开通,将来霖雨,亦烦修葺。”上僶勉从其奏,竟无成功而止。

街巷

后唐同光二年八月敕:“在京应有空闲地,任诸色人请射盖造,藩方侯伯、内外臣寮,于京邑之中,无安居之所,亦可请射,各自修营。其空闲有主之地,仍限半年本主须自修盖,如过限不见屋宇,亦许他人占射。”其月敕:“诸道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刺史,出司土宇,入觐朝廷,将壮宸居,须崇甲第,宜于洛京修宅一区。”

长兴二年六月八日,据左右军巡使奏:

诸厢界内,多有人户侵占官街及坊曲内田地,盖造屋舍,又不经官中判押凭据,厢界不敢悬使止绝,窃恐久后别有人户,更于街坊占射,转有侵占,不惟窄狭,兼恐久后别有人户,及至人户争竞。近日人户系税田地,多被军人百姓作空闲田地,便立封疆,修筑墙壁占射,又无判押凭据。及本主或有文契典卖,兼云占射年深。或有税额,及无税空闲,拦吝不令修盖。以此致有争竞,厢界难以止绝者。

其在京诸坊曲,应有空闲田地,先降敕命,许人户请射盖造。及见种莳公私田地,如是本主自有力,便令盖造舍屋;若无力,即许人请射修盖。自后相次诸色人陈状,委河南府勘逐。如实是闲田,及不侵占官街,然后指挥劈画交付。今所称诸色人侵占街坊,于见有主税地内占射盖造,必虑有妨车牛过往,及恐百姓互有争论,须定规绳,各令禀守。京城应天街内有人户见盖造得屋宇外,此后并不得更有盖造。其诸坊巷道两边,常须通得车牛,如有小小街巷,亦须通得车马来往,此外并不得辄有侵占。应诸街坊通车牛外,即日或有越众迥然出头,牵盖舍屋棚阁等,并须尽时毁拆,仍据撙截外,具留街道阔狭尺丈,一一分析申奏。此后或更敢侵占,不计多少,宜委地分官司量罪科断。其街道内除水渠外,不得穿掘取土。若已有穿掘,各勒逐地分人户速速填平。

京城内诸坊曲,除见定园林、池亭外,其馀种莳及充菜园,并空闲田地,除本主量力自要修造外,并许人收买。见定已有居人诸坊曲内有空闲田地,及种莳并菜园等,如是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宜委河南府估价收买。除堪盖店外,其馀若是连店田地,每亩宜定价钱七千,更以次五千,其未曾有盖造处,宜令御史台、两街使、河南府依已前街坊田地,分劈画出大街及逐坊界分,各立坊门,兼挂名额。先定街巷阔狭尺丈后,其坊内空闲,及见种田苗,并充菜园等田地,亦据本主自要量力修盖外,并许诸色人收买,修盖舍屋地宅。如是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亦委河南府估价准前收买。除堪盖店外,其馀连店田地,每亩宜定价钱七千。以次近外,每亩五千,更以次三千。未有人买处,且勒仍旧。远僻处或欲置菜园,任取稳便,兼应本主所留,诸色人置到田地等,并限三个月内修筑盖造,须见次第,仍不得两处收买田地。其地祇许修造宅院,并其间小小栽植竹木外,不得广作园圃,及种植田苗,仍令御史台常加觉察。如有故违,仰具姓名申奏,当行严断。

其所置田地,如是本主种田苗及见菜园,候收刈及冬藏毕,方许交割。据交割日限后修盖,其已买地内所有苗税等,宜令据亩数出除,其所买田地,除本主自要修盖外,有合卖数目,如妄托形势,辄有逗留,分外邀颉,固心占吝者,许买地人经台论诉。勘逐不虚,所犯之人,当行重断,其地仍准价例,尽时交与所买之人。其所买卖田地,仍令御史台委本处巡按御史,旋给与公凭,仍免税契。右宜令御史台、两街使、河南府专切依次第劈画晓示,或有利便,亦可临时详夺奏闻。

其月敕:“京城坊市人户菜园,许人收买,窃虑本主占佃年多,以鬻蔬为业,固多贫窭,岂办盖造,恐资豪滑,转伤贫民。若是有力人户,及形势职掌曹司等,已有居地外,于别处及连宅买菜园,令人主把,或典赁于人,并准前敕价例出卖。如贫穷之人,买得菜园,自卖菜供衣食者,即等第特添价值,仍卖者不得多吝田土,买者不得广占田地,各量事力,须议修营。”

周显德三年六月诏:“辇毂之下,谓之浩穰,万国骏奔,四方繁会。此地比为藩翰,近建京都,人物喧阗,闾巷隘狭,雨雪则有泥泞之患,风旱则多火烛之忧,每遇炎热相蒸,易生疾沴。近者开广都邑,展引街坊,虽然暂劳,终获大利。朕自淮上,回及京师,周览康衢,更思通济。千门万户,靡存安逸之心;盛暑隆冬,倍减燠寒之苦。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已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与三步,其次有差。”

桥梁

晋天福六年二月,置浮梁桥于德胜渡。

梁开平元年七月敕:“建国迁都,俾新其制,况山河之险,表里为防。今二京俱在,关东为内,仍以潼关隶陕州,复置河潼军使,命虢州刺史兼领之。”其月,敕改虎牢关为军。〈仍置虎牢关军使。〉

后唐天成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敕:“在京市肆,凡是丝绢、斛斗、柴炭,一物已上,皆有牙人。百姓将到物货卖,致时物腾贵,百姓困穷。今后宜令河南府一切禁断。如是产业人口畜乘,须凭牙保,此外并不得辄置。仍委两军巡使觉察,切加捉获。如违,并当严断。”

周广顺二年十二月,开封府奏:

商贾及诸色人诉称,被牙人店主引领百姓,赊买财货,违限不还,甚亦有将物去后,便与牙人设计公然隐没。又庄宅牙人,亦多与有物业人通情重叠,将产宅立契典当,或虚指别人产业,及浮造屋舍,伪称祖父所置。更有卑幼骨肉,不问家长,衷私典卖,及将倚当取债,或是骨肉物业,自己不合有分,倚强凌弱,公行典卖。牙人、钱主,通同蒙昧,致有争讼。起今后欲乞明降指挥,应有诸色牙人、店主人引致买卖,并须钱物交相分付。或还钱未足,祇仰牙行人、店主明立期限,勒定文字,递相委保。如数内有人前却及违限,别无抵当,便仰连署契人同力填还。如诸色人牙行人,内有贫穷无信行者,恐已后误累,即却众状集出,如是客旅自与人商量交易,其店主人、牙行人,并不得邀难遮占,称须依行店事例引致。如有此色人,亦加深罪。

其有典质倚当物业,仰官牙人、业主及四邻同署文契,委不是曾将物业。印税之时,于税务内纳契白一本,务司点检,须有官牙人、邻人押署处,及委不是重叠倚当,方得与印。如有故违,关连人押行科断,仍征还钱物。如业主别无抵当,仰同署契行保邻人,均分代纳。如是卑幼不问家长,便将物业典卖倚当,或虽是骨肉物业,自己不合有分,辄敢典卖倚当者,所犯人重行科断。其牙人钱主,并当深罪。所有物业,请准格律指挥。

如有典卖庄宅,准例,房亲邻人合得承当。若是亲人不要,及著价不及,方得别处商量,不得虚抬价例,蒙昧公私。有发觉,一任亲人论理。勘责不虚,业主、牙保人并行重断,仍改正物业。或亲邻人不收买,妄有遮吝阻滞交易者,亦当深罪。

从之。

城郭

后唐天成元年四月敕:“京都之内,古无郡城。本朝多事已来,诸侯握兵自保,张全义土功斯设,李罕之砦地犹存,时以扩清,固宜除刬。若特差夫役,又恐扰人,宜令河南府先分劈出旧日街巷,其城壕许占射平填,便任盖屋宇。其城基内旧有巷道处,便为巷道,不得因徇,妄有侵射。仍请射后,限一月,如无力平刬,许有力人户占射平填。”

周广顺二年正月,诏开封府修补京师罗城,率畿内丁夫五万五千,版筑旬日而罢。

显德二年四月,诏曰:“惟王建国,实曰京师,度地居民,固有前则。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制度未恢,诸卫军营,或多窄狭,百司公署,无处兴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僦赁之资,增添不定,贫乏之户,供办实难。而又屋宇交连,街衢湫隘,入夏有暑湿之苦,居常多烟火之忧。将便公私,须广都邑。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候将来冬末春初,农务闲时,即量差近甸人夫,渐次修筑,春作才动,便令放散。或土功未毕,即次年修筑。今后凡有营葬及兴窑灶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其标识内,候官中劈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至三年正月,发畿内及滑、曹、郑之丁夫十馀万,筑新罗城,仍使曹州节度使韩通都部署夫役。〉

馆驿

晋天福五年九月,改东京上源驿为都亭驿。

周广顺二年十二月,敕诸道所差知馆驿人,不得于州县别差人户贴助,致扰贫民。

显德四年四月,改赤仓驿为通吴驿。〈初,世宗始议图南,命于赤仓置驿,至是以其名识之。〉

五年五月,以城东新驿为怀信驿。〈待江南二使也。〉

后唐同光三年二月敕:“魏府每年所征随丝盐钱,每两与减放五文,逐年俵卖蚕盐、食盐、夫盐、甜次冷盐,每斗与减五十,栾盐与减三十。”

天成元年四月敕:“诸州府百姓合散蚕盐,今后每年祇二月内一度俵散,依夏税限纳钱。”

晋天福元年十一月敕节文:“洛京管内逐年所配人户食盐,起来年每斗减放十文。”

七年十一月,宣旨下三司:“应有往来盐货悉税之,过税每斤七文,住税每斤十文。其诸道应有系属州府盐务,并令省司差人句当。〈先是,诸州府除俵散蚕盐征钱外,每年末盐界分场务,约粜钱一十七万贯有馀。言事者称,虽得此钱,百姓多犯盐法,请将上件食盐钱于诸道州府计户,每户一贯至二百,为五等配之。然后任人逐便兴贩,既不亏官,又益百姓。朝廷行之,诸处场务且仍旧。俄而盐货顿贱,去出盐诸处州县,每斤不过二十文,近处不过一十文,掌事者又难骤改其法,奏请重置税焉。盖欲绝其兴贩,归利于官,场院粜盐虽多,人户盐钱又不放免,民甚苦之。〉

周广顺二年三月敕:“青、白池务,素有定规,祇自近年,颇乖循守。比来青盐一石,抽税钱八百,盐一斗;白盐一石,抽税钱五百,盐五升。访闻改法已来,不便商贩,宜令庆州榷盐务,今后每青盐一石,依旧抽税八百、八十五陌,盐一斗;白盐一石,抽税钱五百、八十五陌,盐五升。此外更不得别有邀求。”〈青、白盐池在盐州北。唐朝元管四池:曰乌池、白池、瓦窑池、纽顶池。今出税置吏,惟有青、白二池。〉

三年十二月敕:“诸州府并外县镇城内,其居人屋税盐,今后不俵,其盐钱亦不征纳。所有乡村人户合请蚕盐,所在州县城镇严切检校,不得放入城门。”

显德元年十二月,上谓侍臣曰:“朕览食末盐州郡,犯私盐多于颗盐界分。盖卑湿之地,易于刮咸煎造,岂惟违我榷法,兼又污我好盐。况末盐煎炼,搬运费用,倍于颗盐。今宜分割十馀州,令食颗盐,不唯辇运省力,兼又少人犯禁。”自是曹、宋已西十馀州,皆食颗盐。

三年十月敕:“漳河以北州府管界,元是官场粜盐,今后除城郭草市内,仍旧禁法,其乡村并不盐货通商。逐处有咸卤之地,一任人户煎炼兴贩,但不得逾越漳河,入不通商界。”

梁开平三年十一月敕:“听诸道州府百姓自造曲,官中不禁。”

后唐天成三年七月十三日敕:“应三京、邺都、诸道州府乡村人户,自今年七月后,于夏秋田苗上,亩纳麹钱五文、足陌。一任百姓造曲,醖酒供家,其钱随夏秋征纳,并不折色,其京都及诸道州府县镇坊界及关城草市内,应逐年买官麹酒户,便许自造曲,醖酒货卖,仍取天成二年正月至年终,一年逐户计算,都买麹钱数内十分祇纳二分,以充榷酒钱,便从今年七月后,管数征纳。榷酒户外,其馀诸色人亦许私造酒曲供家,即不得衷私卖酒。如有故违,便仰纠察,勒依中等酒户纳榷。其村坊一任估卖,不在纳榷之限。其麹敕命到后,任便踏造。如卖麹酒户中,有去年曾买官麹,今年因事不便买麹任开店者,则与出落。如观新敕,有情愿开店投榷者,则不计旧户、新户,便令依见纳钱等户例出榷。此后酒户中有无力开店卖酒者,亦许随处陈状,其旧纳钱并宜停废。应诸处麹务,亦仰十分减八分价钱出卖,不得更请官本踏造。”

长兴元年二月敕节文:“诸道州府人户,每秋苗一亩上,元征麹钱五文,今后特放二文,祇征三文。”

二年五月敕:“应三京、诸道州府,苗亩上所征麹钱,便从今年夏并放。其麹官中自造,委逐州减旧价一半,于在城扑断货卖。除在城居人,不得私造外,乡村人户,或要供家,一任自造。”敕既下,人甚便之。其年七月,三司奏:“诸道州府申论,先有敕命,许百姓造曲,不来官场收买。伏虑课额不迨,请准前麹法,乡村百姓与在城条法,一例指挥。”从之。仍据百姓已造到麹,务令送纳入官,量支还麦本。

周显德四年七月敕:“诸道州府麹务,今后一依往例,官中禁法卖麹,逐处先置都务处,候敕到日,并仰停罢。据见在麹数,准备货卖,兼据年计合使麹数,依时踏造,候人户将到价钱,据数给麹,不得賖卖抑配于人。其外场酒务,一切仍旧。应乡村人户,今后并许自造米醋,及卖糟造醋供食。仍许于本州县界,就精美处酤卖,其酒曲条法依旧施行。”〈先是,晋、汉已来,诸道州府皆榷计麹额,置都务以沽酒。民间酒醋皆漓薄,上知其弊,故命改法。〉

后唐长兴二年十二月敕:“今后不计农器、烧器、动使诸物,并许百姓逐便自铸造,诸道监冶,除当年定数铸办供军熟铁并器物外,祇管出生铁,比已前价,各随逐处现定高低,每斤一例减十文货卖,杂使熟铁,亦任百姓自炼。巡检、节级、句当卖铁场官并铺户,一切并废。乡村百姓,祇于系省夏秋苗亩内纳农器钱一文五分足,随夏秋税二时送纳。”

晋天福六年八月赦节文:“诸道铁冶三司先条流,百姓农具,破者须于官场中卖,铸时却于官场中买铁。今后并许百姓取便铸造买卖。所在场院,不得禁止搅扰。”

盐铁杂条上

后唐长兴四年五月七日,诸道盐铁转运使奏:

诸道州府盐法条流元末,一概定夺,谨具如后:

一、应食颗盐州府,省司各置榷粜折博场院,应是乡村,并通私商兴贩。所有折博,每年人户蚕盐,并不许挟带一斤一两入城,侵夺榷粜课利。如违犯者,一两以上至一斤,卖买人各杖六十;一斤以上至三斤,买卖人各杖七十;三斤以上至五斤,买卖人各杖八十;五斤以上至十斤,买卖人各徒二年;十斤以上,不计多少,买卖人各决脊杖二十,处死。所有犯盐人随行钱物、骡畜等,并纳入官。所有元本家业庄田,如是全家逃走者,即行点纳。仍许搬载脚户、经过店主并脚下人力等纠告,等第支与优给。如知情不告,与卖盐人同罪。

一、其犯盐人经过处,地分门司、厢界巡检、节级、所由并诸色关连人等,不专觉察,委本州临时断讫报省。如是门司关津口铺捉获私盐,即依下项等第,支给一半赏钱。十斤以上至五十斤,支赏钱二十千;五十斤以上至一百斤,支赏钱三十千;一百斤以上,支赏钱五十千。

一、应食末盐地界,州府县镇所有榷粜场院,久来内外禁法,即未一概条流。应刮咸煎盐,不计多少斤两,并处极法,并许四邻及诸色人等陈告,等第支给赏钱。欲指挥此后犯一两以上至一斤,买卖人各杖六十;一斤以上至二斤,买卖人各杖七十;二斤以上至三斤,买卖人各徒一年;三斤以上至五斤,买卖人各徒二年;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脊杖处死。如是收到咸土、盐水,即委本处煎炼盐数,准条科断。或有已曾违犯,不至死刑,经断后,公然不惧条流再犯者,不计斤两多少,所犯人并处极法。其榷粜场院员寮、节级人力、煎咸池客、灶户、搬盐船网、押纲军将、衙官、梢工等,具知盐法,如有公然偷盗官盐,或将货卖,其买卖人及过盐主人知情不告,并依前项刮咸例,五斤以上处死。其诸色关连人等,并合支赏钱,即准洛京、邢、镇条流事例指挥。

一、颗、末、青、白等盐,元不许界分参杂。其颗盐先许通商之时,指挥不得将带入末盐地界。如有违犯,一斤一两并处极法。所随行物色,除盐外,一半纳官,一半与捉事人充赏。其馀盐色,未有画一条流。其洛京、并、镇、定、邢州管内,多有北京末盐入界,捉获并依洛京条流科断。欲指挥此后但是颗、末、青、白诸色盐侵界参杂,捉获并准洛京条流施行。庆州青、白榷税院,元有透税条流,所有随行驴畜物色,一半支与捉事人充赏,其馀一半并盐并纳入官。欲并且依旧,一斗以上至三斗,杖七十;三斗以上至五斗,徒一年;五斗以上,处死。

一、安邑、解县两池榷盐院,河中节度使兼判之时,申到画一事件条流等,准敕牒,两池所出盐,旧日若无文榜,如擅将一斤一两,准元敕条并处极法。其犯盐人应有钱物,并与捉事人充赏者。切以两池禁棘峻阻,不通人行,四面各置场门弓射,分劈盐池地分居住,并在棘围里面,更不别有差遣,祇令巡护盐池。如此后有人偷盗官盐一斤一两出池,其犯盐人并准元敕条流处分,应有随行钱物,并纳入官。其捉事人依下项定支优给:若是巡检弓射、池场门子自不专切巡察,致有透漏到棘围外,被别人捉获,及有纠告兼同行反告,官中更不坐罪,陈告人亦依捉事人支赏。应有知情偷盗官盐之人,亦依犯盐人一例处断。其不知情关连人,临时酌情定罪,所有透漏地分官射及池场门子,如是透漏出盐二十斤以下,徒一年半。十斤以上至二十斤,支赏钱一十千;二十斤以上至五十斤,支赏钱二十千;五十斤以上至一百斤,支赏钱三十千;一百斤以上,支赏钱五十千。前项所定夺到盐法条流,其应属州府捉获抵犯之人,便委本府州检条流科断讫申奏,别报省司。其属省院捉到犯盐之人,干死刑者,即勘情罪由犯申上,候省司指挥。不至极刑者,便委务司准条流决放讫申报。

从之。

盐铁杂条下

周广顺二年九月十八日敕:

条流禁私盐麹法如后:

一、诸色犯盐麹,所犯一斤以下至一两,杖八十,配役;五斤以下,一斤以上,徒三年,配役;五斤以上,并决重杖一顿,处死。 

一、应所犯盐麹,关津门司、厢巡门保如有透漏,并行勘断。 

一、刮碱煎炼私盐,所犯一斤以下,徒三年,配役;一斤以上,并决重杖一顿,处死。犯私盐,若捉到碱水,祇煎成盐,秤盘定罪。逐处凡有碱卤之地,所在官吏节级所由,常须巡检,村坊邻保,递相觉察。若有所犯处彰露,并行勘断。 

一、所犯私盐,捉事、告事人各赉赏钱,以系省钱充,至死刑者赏五十千,不及死刑者三十千。

一、颗、末盐各有界分,若将本地分盐侵越疆界,同诸色犯盐例科断。 

一、乡村人户所请蚕盐,祗得将归裛茧供食,不得别将转易货卖,投托与人,如违,并同诸色犯盐例科断。若是所请蚕盐,道路津济,经过州府县镇,委三司明行指挥。 

一、凡买盐麹,并须于官场务内买,若衷私投托兴贩,其买卖人并同诸色犯盐麹例。 

一、诸官场官务,如有羡馀出剩盐麹,并许尽底到官。如衷私货买者,买卖人并同诸色人犯盐麹科断。若盐铺酒店户及诸色人,与场院私衷货卖者,并同罪断。 

一、所犯私盐麹,有同情共犯者,若是骨肉卑幼奴婢同犯,祇罪家长主首,如家长主首不知情,祇罪造意者,馀减等科断。若是他人同犯,并同知情科断遣,若与他人同犯,据遂人脚下所犯斤两,依轻重断遣。

一、州县城镇郭下人户,系屋税合请盐者,若是州府,并于城内请给,若是外县镇郭下人户,亦许将盐归家供食。仰本县预取逐户合请盐数目,攅定文帐,部领人户请给,勒本处官吏及所在场务,同点检入城。若县镇郭下人户城外别有庄田,亦仰本县预前分劈开坐,勿令一处分给供使。 

一、应诸道今后若捉获犯私盐麹人,罪犯分明,正该条法,便仰断遣讫奏。若稍涉疑误,祇须申奏取裁。

显德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宣头节文,改立盐法如后:

一、赡国军堂场务,邢、洺州盐务,应有见垛贮盐货处,并煎盐场灶,及应是碱地,并须四面修置墙堑。如是地里遥远,难为修置墙堑,即作濠篱为规隔。内偷盗夹带官盐,兼于濠篱外煎造盐货,便仰收捉,及许诸色人陈告,所犯不计多少斤两,并决重杖一顿,处死。其经历地分及门引节级人员,并当量罪酌断,所有捉事、告事人赏钱,一两以上至一斤,赏钱二十千;一斤以上至十斤,赏钱三十千;一十斤以上,赏钱五十千。

一、应有不系官中煎盐处,碱地并须标识,委本州府差公干职员与巡盐节级、村保、地主、邻人,同共巡检。若诸色偷刮碱地,便即收捉,及许人陈告。若勘逐不虚,捉事人每获一人,赏绢一十匹;获二人,赏绢二十匹;获三人以上,不计人数,赏绢五十匹。刮碱煎盐人并知情人,所犯不计多少斤两,并决重杖一顿,处死。其刮碱处地分,并刮碱人住处巡检、节级、所由、村保等,各徒二年半,令众一月,依众句当。刮碱处地主,不切检校,徒二年,令众一月。 

一、颗盐地分界内,有人刮碱煎炼盐货,并依前法。 

一、今缘改价卖盐,虑有别界分盐货,递相侵犯,及将盐入城,诸色犯盐人,今下三司依下项条流科断:其犯盐人随行物色,给与本家,其盐没纳入官。所经历地分节级人员,并行勘断。一两至一斤,决脊杖五十,令众半月,捉事、告事人赏钱五千;一斤以上至一十斤,徒一年半,令众一月,捉事、告事人赏钱七千;十斤以上,不计多少,徒二年,配发运务役一年,捉事、告事人赏钱十千。 

一、诸州府人户所请蚕盐,不得于乡村衷私货卖,及信团头、脚户、县司请盐节级所由等克折粜卖。如有犯者,依诸色犯盐例科断。 

一、如有人于河东界将盐过来,及自家界内有人往彼兴贩盐货,所犯者并处斩。其犯盐人随行驴畜资财,并与捉事人充赏。

漕运

后唐同光三年闰十二月,吏部尚书李琪上疏曰:“臣伏思汉文帝时,欲人务农,乃募人入粟,得拜爵及赎罪,景帝亦如之。后汉安帝时,水旱不足,三公奏请富人入粟,得封关内侯及公卿以下散官,本朝乾元中亦曾如此。今陛下纵不欲入粟授官,愿降明敕下诸道,合差百姓转搬之处,有能出力运官物到京者,五百石以上,白身授一初任州县官。有官者依资次迁授,次迁者便与放选。千石以上至万石者,不拘文武,显示赏酬,免令方春农人流散。此亦转仓赡军之一术也。”敕:“李琪所论召募转仓斛斗与官行赏,委租庸司下诸州府,有应募者奏闻施行。”

长兴二年五月三日敕:“应沿河船般仓,依北面转运司船般仓例,每一石于数内与之销破二升。”

四年三月三日,三司奏:“洛河水运自洛口至京,往来牵船下卸,皆是水运牙官,每人管定四十石。今洛岸至仓门稍远,牙官运转艰难,近日例多逃走。今欲于沿河北岸,别凿一湾,引船直至仓门下卸,其工欲于诸军傔人内差借。”从之。〈寻命捧圣卫指挥使朱洪实凿开河湾,至赡国仓门。〉

周显德二年正月,上谓侍臣曰:“转输之物,向来皆给斗耗,自晋、汉已来,不与支破。仓廪所纳新物,尚破省耗,况水路所般,岂无损失,今后每石宜与耗一斗。”

四年四月诏,疏下汴水一派,北入于五丈河,又东北达于济。自是齐、鲁之舟楫,皆至京师。

六年二月,命侍卫马军指挥使韩令坤自京东疏下汴水,入于蔡河,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河,以通漕运。

梁开平四年五月,敕补开封府及河南、河北仓吏,非旧典也。

后唐天成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户部奏:“先准天成元年五月十五日敕,检纳夏秋苗子斛斗,每斗祇纳一斗,官中纳不收耗。人户送纳之时,如有使官布袋者,每一布袋,使百姓纳钱八文。内五文与擎布袋人,馀三文即与仓司充吃食、铺衬、纸笔、盘纒。若是人户出布袋,令祇纳三文与仓司。”

长兴二年闰五月三日敕:“诸道州府所纳两税斛斗,今后每斗上纳加耗二合,准备仓司耗折,其收到布袋钱,仰官典同共系署,一一分明,上历支缗。”

晋天福八年五月十五日,三司奏:“天下今后诸仓,请据人户元纳耗二升,内一升依旧送纳本色,充备鼠雀耗折;一升即令人户送纳价钱两文足,与元纳钱八文足,共一十文足,充备仓司斗袋人夫及诸色吃食、纸笔、铺衬、盘纒支费。”从之。

周广顺元年正月敕节文:“其诸道州府仓场库务,宜令节度使、刺史专切钤辖,掌纳官吏,一依省条指挥,不得别纳斗馀、秤耗。旧来所进羡馀物,今后一切停罢。”

疏凿利人

周显德五年十一月,以尚书司勲郎中何幼冲为关西渠堰使,命于雍、耀二州界疏泾水以溉田。

闭籴

后唐同光三年闰十二月十九日敕:“今岁自春以东,水涝为患,物价腾涌,人户多于西京收籴斛斗。近闻京西诸道州府,逐道皆有税钱,遂不通行,乃同闭粜。宜令宣下京西诸道州府,凡收粜斛斗,不得辄有税率,及经过水陆门坊镇县,妄有邀难。”

周广顺元年四月敕:“天灾流行,分野代有,苟或闭粜,岂是爱人?宜令沿淮渡口镇浦,不得止淮南人籴易。”

三年七月,敕沿淮诸州,点检淮南人所籴量仓,如是以驴骡为驮,及负担过,即放过,不得以舟车辇运过淮。〈先是,淮南大旱,井泉涸竭,太祖愍之,命许博籴。至是闻吴人收籴入官,以备军仓,诏止辇运过者。〉

泉货

后唐同光二年三月敕:“泉布之弊,杂以铅锡,惟是江、湖之外,盗铸尤多,市肆之间,公行无畏。因是纲商夹带,舟载往来,换易好钱,藏贮富室,实为蠹弊,须有条流。宜令京城及诸道,于行市行使钱内点检,杂恶铅锡,并宜禁断。沿江州县,每有舟船到岸,严加觉察,若私载往来,并宜收纳。”

天成元年八月,中书门下奏:“访闻近日诸道州府所买卖铜器价贵,多是销镕见钱,以邀厚利。”敕:“宜遍行晓告,如原旧破损铜器及碎铜,即许铸造器物;如生铜器物,每斤价定二百;熟铜器物,每斤四百。如违省价,买卖之人,依盗铸钱律文科断。”其年十一月六日敕:“诸道州府约勒见钱,素有条制,若全禁断,实匪通规。宜令遍指挥三司及诸道州府,其诸城门所出见钱,如五百以上,不得放出。如稍违犯,即准旧条指挥。其沿淮诸州县镇,亦准元降敕命处分。”其年十二月敕:“行使铜钱之内,如闻夹带铁镴,若不严设条流,转恐私家铸造。应中外所使铜钱内,铁镴钱即宜毁弃,不得辄更有行使。如违,其所使钱,不计多少,并纳入官,仍科深罪。” 

二年七月十二日,度支奏:“三京、邺都并诸道州府,市肆买卖,所使见钱等,每有条章,每陌八十文。近访闻在京及诸道街坊市肆人户,不顾条章,皆将短陌转换长钱,但恣欺罔,殊无畏忌。若不条约,转启幸门。请更严降指挥,及榜示管界州府县镇军人、百姓、商旅等,凡有买卖,并须使八十陌钱。兼令巡司、厢界节级、所由点检觉察。如有无知之辈,依前故违,辄将短钱兴贩,便仰收捉,委逐州府枷项收禁勘责。所犯人,准条奏处断讫申奏。其钱尽底没纳入官。”奉敕:“宜依度支所奏。” 

四年九月敕:“先条流三京、诸道州府,不得于市使钱内夹带铅铁钱,虽已约束,仍闻公然行使。今后有人于钱陌内捉到一文至两文。所使钱不计多少,并纳入官,所犯人准条流科罪。

清泰二年十二月敕:“御史台宜晓告中外,不得使用铅钱。如违犯者,准条流处分。”

晋天福三年三月敕:“历代铸钱,济时为宝,久无监务,已绝增添。近来趋利之人,违法甚众,销镕不已,毁蠹日滋。禁制未严,奸弊莫止,须行重法,以息滥源。宜令盐铁使禁止私下行造铸写铜器。”其年十一月诏曰:“国家所资,泉货为重,销蠹则甚,添铸无闻。爰降条章,俾臻富庶。宜令三京、邺都、诸道州府,无问公私,应有铜者,并许铸钱。仍以“天福元宝”为文,左环读之。委盐铁司铸様颁下诸道,令每一钱重二铢四絫,十钱重一两。或虑诸色人接便将铅铁铸造,杂乱铜钱,仍令三京、邺都、诸道州府,依旧禁断。尚虑逐处铜数不多,宜令诸道应有久废铜冶处,许百姓取便开链,永远为主,官中不取课利。其有生熟铜,仍许所在中卖入官,或任自铸钱行用。其馀许铸外,不得辄便别铸铜器。如有违犯者,并准三年三月敕条处分。”其年十二月敕:“先许铸钱,仍每一钱重二铢四絫,十钱重一两。窃虑逐处缺铜,难依先定铢两,宜令天下无问公私,应有铜处,欲铸钱者,一任取便酌量轻重铸造。因兹不得入铅并铁,及缺漏不堪久远流行。仍委盐铁使明行晓示,馀准元敕指挥。仍付所司。”

四年七月敕:“先令天下州府公私铸钱,近闻以铅锡相参,缺薄小弱,有违条制,不可久行。今后祗官铸钱,私铸钱下禁依旧法。”

周广顺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敕:“铜法今官中更不禁断,一任兴贩。所有钱一色即不得销铸为铜器货卖。如有犯者,有人纠告捉获,所犯人不计多少斤两,并处死。其地分所由节级,徒一年,邻保人杖七十,其告事人给与赏钱一百贯。”

显德二年九月一日敕:“国家之利,泉货为先,近朝已来,久绝铸造,至于私下,不禁销镕,岁月渐深,奸弊尤甚。今采铜兴冶,立监铸钱,冀便公私,宜行条制。起今后,除朝廷法物、军器、官物及镜,并寺观内钟、磬、钹、相轮、火珠、铃铎外,其馀铜器,一切禁断。应两京、诸道州府铜象器物,诸色装铰所用铜,限敕到五十日内,并须毁废送官。其私下所纳到铜,据斤两给付价钱。如出限及有隐藏及埋窖使用者,一两至一斤,所犯人及知情人徒二年,所由节级、四邻杖七十,捉事、告事人赏钱十贯;一斤至五斤,所犯及知情人各徒三年,所由节级、四邻杖九十,捉事、告事人赏钱二十贯;五斤以上,不计多少,所犯人处死,知情人徒二年,配役一年,所由节级、四邻杖一百,捉事、告事人赏钱三十贯。其人户若纳到熟铜,每斤官中给钱一百五十,生铜每斤一百。其铜镜令官中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其朝廷及诸州见管法物、军器、官物,旧用铜制造并装饰者,候经使用破坏,即时改造,仍今后不得更使铜。内有合使铜者,奏取进止。”

四年二月十一日,宣命指挥:“限外有人将铜器及铜于官场货卖,支给价钱,如使隐藏及使用者,并准元敕科断。其熟铜令每斤添及二百、生铜添及一百五十收买。所有诸处山场野务采链淘沙到,依旧例铜每二十两为一斤,今时每一十六两为一斤,给钱一百三十收买。兼知高丽多有铜货,仍许青、登、莱州人户兴贩,如有将来中卖入官者,便仰给钱收买,即不得私下买卖。”

诸色料钱上

梁开平三年正月,诏曰:“禄俸所以养贤而励奉公也,朕今肇建,诸色已异,郊禋职贡至多,费用差少,其百官俸料,委左藏库依例全给。”

后唐同光三年二月十九日,租庸院奏:

新定四京及诸道副使、判官已下俸料,请降敕各下逐处支遣,兼除所置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外,如本处更妄称简署官员,即勒本道节度使自备请给,不得正破系省钱物。诸道藩镇,请祇置节度使、副、节度观察判官、掌书记、推官共五员。

节度副使料钱每月四十千,依除实数钱厨料米一石、面二石内价钱三千;蒿六十束、柴三十束、春服绢十五疋、冬服绢一十五疋、绵三十两、私马二匹草料。

节度观察判官料钱每月三十千,依除实数钱厨料米六斗、面一石六斗内价钱二千;蒿四十束、柴二十束、春服绢一十二疋、冬服绢一十二疋、绵二十五两、私马一匹草料。

节度掌书记料钱每月二十五千,依除实数钱厨料米六斗面一石二斗内价钱一千五百;蒿三十束、柴一十五束、春服绢一十疋、冬服绢一十疋、绵二十两、私马一匹草料。

节度推官料钱每月一十五千,依除实数钱厨料米六斗、面一石二斗内价钱一千五百;蒿三十束、柴一十五束、春服绢一十疋、冬服绢一十疋、绵二十两、私马一匹草料。

留守兼判六军,请置副使、判官、推官三员。副使依节度副使例,判官依观察判官例,推官依诸道推官例。留守不判六军,请置判官、推官二员。判官依节度观察判官例,推官依诸道推官例。四京府请祇置推官一员,如已有判官,即不置判官,其请受准留守推官例,其料钱准百官例折支。所有厨料时服等,即给本色。

右奉敕:“宜令诸道节镇,依旧更置观察支使一员,其俸料春衣赐,仍准掌书记例支遣,馀依租庸院所奏。”

诸色料钱下

后唐同光三年二月十五日,租庸院奏:

诸道州县官并防御团练副使、判官等俸料,各据逐处具到事例、文帐内点检旧来支遣则例,钱数不等,所请折支物色,又加钱数不定,难为勘会。今除东京管内州县官见支手支课钱且依旧外,其三京并诸州,于旧日支遣钱数等第,重定则例,兼切循本朝事体。防御团练副使、判官外,其馀推巡以下职员,皆是本处自要辟请圆融,月俸赡给,亦乞依旧规绳,省司更不支给钱物,谨具如后:

防御团练副使、判官,副使逐月料钱三十千贯;判官逐月二十千贯;刺史州元无副使,有者请废。其军事判官所有月俸,亦是刺史已俸内支赡。三京少尹支料钱,逐月三十千贯。

赤县,令每月正受支料钱二十五千贯,考满并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料钱一十二千贯,考满并摄比正官支一半。

畿县,令每月正授支料钱二十千贯,考满并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支料钱一十千贯,考满并摄比正官支一半。

司录参军每月正授支料钱一十三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诸曹判司官每月正授支料钱一十二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文学每月正授支料钱五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参军每月正授支料钱五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诸州府录事参军,各依逐州上县令支;州判司各依上县主簿支。

一万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料钱二十三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料钱一十二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九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料钱二十二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料钱一十二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八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二十一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一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七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二十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一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六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九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五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八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四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七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支九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三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六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九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二千五百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五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八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二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四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八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一千五百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三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七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一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二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七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五百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一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六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五百户以下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六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右租庸使奏重定料钱州例如前。如诸道旧有取田处,今后不得占留开破,并依百姓例输税。

奉敕:“宜依。”

长兴二年闰五月,起居郎曹琛奏:“文武两班,或请假归宁,或卧疾未损,才住班簿,便住料钱。伏乞特降敕命者。”敕:“今后文武官请准式归宁假及疾病者,并许支给本官料钱。”其月二十四日敕:“诸道行军司马、副使、判官以下宾寮等,考满未有替人,宜令并全支俸料,元不在省司给俸者,不在此例。”

清泰元年七月敕:“洋王从璋,泾王从敏,每月各给料钱一百千,米、麦各五十石,傔人衣粮各五十分,马五十五匹草粟。”〈二王自方镇入朝,留洛阳私第,故有是给赐。〉

二年十月,将作监丞、袭封介国公宇文颉奏:“蒙恩袭封除官,无袭爵俸给。”诏:“特给本官俸。”

晋天福六年二月敕:“诸卫上将军逐月加俸钱二万。”

汉乾祐三年七月十六日敕节文:“诸道州府令录、判官、主簿,宜令等第支与俸户,逐户每月纳钱五百,与除二税外,免放诸杂差遣,不得更种职田。所定俸户,于中等无色役人户内置,不得差令当直及赴衙参。如有阙额及不逮,明申州府差填,不得衷私替换,若是令录、判司、主簿,除本分人数外,剩占俸户及令当直手力,更纳料钱,并许百姓陈告。其陈告人与免户下诸杂差徭,所犯人追毁告身,更加力役。如令佐、录事参军内有员阙,州府差摄,亦依例支与俸钱。差摄曹官,不得一例供破。定例如后:三千户以上县,令逐月一十二千,主簿六千;二千户以上至三千户以下县,令九千,主簿五千;二千户以下县,令六千,主簿四千。录事参军、判司,依本部内户口取最多县分例支破。其录事参军依县令例,判司依主簿例。”

周广顺元年四月敕:“牧守之任,委遇非轻,分忧之务既同,制禄之数宜等。自前有富庶之郡,请给则优;或边远之州,俸料素薄。以至迁除之际,拟议亦难,既论资序之高卑,更患禄秩之升降,宜分多益寡,均利同恩,冀无党偏,以劝勲效。今重定则例:诸州防御使料钱二百千,禄粟一百石,食盐五石,马十匹草粟,元随三十人衣粮。团练使料钱一百五十千,禄粟七十石,食盐五石,马十匹草粟,元随三十人衣粮。刺史料钱一百千,禄粟五十石,食盐五石,马五匹草粟,元随二十人衣粮。仍取今年五月一日后到任者,依前定例支,其以前在任者,所请如故。”

显德五年十二月,中书奏:

诸道州府县官及军事判官,一例逐月各据逐处主户等第,依下项则例所定料钱及米麦等,取显德六年三月一日后起支,其俸户并停废。

一万户以上县,令逐月料钱二十千,米麦共五石;主簿料钱一十二千,米麦共三石。

七千户以上县,令逐月料钱一十八千,米麦共五石;主簿料钱一十千,米麦共三石。

五千户以上县,令逐月料钱一十五千,米麦共四石;主簿料钱八千,米麦共三石。

三千户以上县,令逐月料钱一十二千,米麦共四石;主簿料钱七千,米麦共三石。

不满三千户县,令逐月料钱一十千,米麦共三石;主簿料钱六千,米麦共二石。

五万户以上州,司录事参军及两京司录,每月料钱二十千,米麦共五石;司户、司法每月料钱一十千,米麦共三石。

三万户以上州,司录事参军每月料钱一十八千,米麦共五石;司户、司法每月料钱八千,米麦共三石。

一万户以上州,司录事参军每月料钱一十五千,米麦共四石;司户、司法每月料钱七千,米麦共三石。

五千户以上州,司录事参军每月料钱一十二千,米麦共四石;司户、司法每月料钱六千,米麦共二石。

不满五千户州,司录事参军每月料钱一十千,米麦共三石;司户、司法每月料钱五千,米麦共二石。

诸司军事判官,一例每月料钱一十千,米麦共三石。

右诸州府、京百司、内诸司、州县官、课户、庄户、俸户、柴炭纸笔户等,望令本州及检田使臣依前项指挥,勒归州县,候施行毕,具户数奏闻。仍差本州判官精细点数后,差使臣覆视,及有人论诉称有漏落,抵罪在本州判官及干系官典。如今后更有人户愿充此等户者,便仰本州勒充军户,配本州牢城服役。

从之。

六年十二月诏:“诸道州府摄官,起今后支给本所诸官俸钱之半。”

回鹘

回鹘,本牙在天德西北娑陵水上,距长安六千九百里。唐天宝中,安禄山犯阙,有助国讨贼之功。累朝尚主,自号“天骄”。会昌初,其国为黠戛斯所侵,部族扰乱,乃移帐至天德、振武间,又为石雄、刘沔所袭,破之,复为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所攻,馀众西奔,归于吐蕃,吐蕃处之甘州。其后时通中国,世以中国为舅,朝廷每赐书诏,亦尝以甥呼之。

梁乾化元年十一月,遣都督周易言等入朝进贡,太祖御朝元殿引对,以易言为右监门卫大将军同正;弟略麦之、石论思并为左千牛卫将军同正;李屋珠、安盐上并为右千牛卫将军同正。仍以左监门卫上将军杨沼为左骁卫上将军,充押领回鹘还番使,通事舍人仇玄通为判官,厚锡缯帛,押领归国,又赐其入朝僧凝卢、宜年思、宜延篯等紫衣。

后唐同光二年四月,其本国权知可汗仁美遣都督李引释迦、副使田铁林、都监杨福安等共六十六人来贡方物,并献善马九匹,庄宗召对于文明殿。乃命司农卿郑质、将作少监何延嗣持节册仁美为英义可汗。至其年十一月,仁美卒,其弟狄银嗣立,遣都督安千等来朝贡。狄银卒,阿咄欲立,亦遣使来贡名马。

天成三年二月,其权知可汗仁裕遣都督李阿山等一百二十人入贡,明宗召对于崇元殿,赐物有差。其年三月,命使册仁裕为顺化可汗。四年正月,又遣都督制拨等五人来朝贡,授制拨等怀化司戈,遣令还。

长兴元年十二月,遣使翟米思三十馀人进马八十匹,玉一团。四年七月,复遣都督李末等三十人入朝,进白鹘一联。明宗复召对于广寿殿,厚加锡赉,仍命解放其鹘。

清泰二年七月,遣都督陈福海以下七十人,进马三百六十匹,玉二十团。至八月,敕回鹘朝贡使、密录都督陈福海可怀化郎将,副使达奚相温可怀化司阶,监使屈密录阿拨可归德司戈,判官安均可怀化司戈。

晋天福三年十月,遣使都督李万全等朝贡。以万全为归义大将军,监使雷福德为顺化将军。 

四年三月,又遣都督拽里敦来朝,兼贡方物。其月,命卫尉卿邢德昭持节就册为奉化可汗。五年正月,遣都督石海金等来贡良马一百匹,并白玉团、白玉鞍辔等,谢其封册。

汉乾祐元年五月,遣使李屋等入朝贡方物,并白玉、药物等。七月,以入朝使李屋为归德大将军,副使安铁山、监使末相温并为归德将军,判官翟毛歌为怀化将军。

周广顺元年二月,遣使并摩尼贡玉团七十七、白㲲、貂皮、牦牛尾、药物等。〈先是,晋、汉以来,回鹘每至京师,禁民勿私市易,其所有宝货,皆中卖入官,私下市易者罪之。至是,太祖命除去旧法,每回鹘来者私下交易,官中更不禁诘,由是玉之价直,十损七八。〉

显德六年二月,又遣使朝贡,献玉并硇砂等物,皆不纳,所入马量给价钱。〈时上以玉虽珍宝,无益国用,故因而却之。〉

吐浑

吐浑,本吐谷浑也。唐咸通中,其酋长有赫连铎者,从太原节度使康承训平徐方有功,朝廷授振武节度使,复盗据云中。后唐太祖逐之,乃归幽州李匡俦。其部族散居蔚州界,互为君长,其氏不常。有白承福者,自同光初代为都督,依中山北石门为栅。庄宗赐其额为宁朔、奉化两府,以都督为节度使,仍赐承福姓李,名绍鲁。其畜牧就善水草,丁壮常数千人,羊马生息,入市中土,朝廷常存恤之。

后唐天成三年二月,其都督李绍鲁等遣使进马一百二十匹,明宗嘉之,赐绍鲁竭忠建策兴复功臣、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至四年八月,其首领念公山来朝贡。其年十月,别部首领薛冀堆进状,乞授岚州刺史。明宗在藩时,常与冀堆有旧,欲许之。枢密使安重诲力谏乃止。至长兴元年三月,竟以冀堆为岚州刺史,仍赐名万通。

清泰三年二月,以宁朔、奉化两府留后白可久超授检校司徒,副使赫连海龙检校尚书左仆射,两府大夫李铁匮检校尚书右仆射。

晋天福元年,高祖以契丹有助立之功,割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以赂之,由是吐浑部族皆隶于契丹。其后苦契丹之虐政,部族皆怨之,复为镇州节度安重荣所诱,乃背契丹,率车帐、羊马,取五台路归国。契丹大怒,以朝廷招纳叛亡,遣使责让。至六年正月,晋高祖命供奉官张澄等率兵二千搜索并、镇、忻、代四州山谷吐浑,还其旧地,然亦以契丹诛求无厌,心不平之,命汉高祖出镇太原,潜加慰抚。其年五月,其大首领白承福及麾下念虎里、赫连功德等来朝。九月,又遣首领白可久来朝。少主嗣位,绝契丹之好,数召其酋长入朝,厚加宴锡,每大宴会,皆命列赐坐于勋臣之次。至开运中,捍虏于澶州,召承福等率其部众从行,属岁多暑热,部下多死,复遣归太原,移帐于岚、石州界。然承福驭下无法,多干军令。其族白可久,名在承福之亚,因牧马率本帐北遁,契丹授以官爵,复遣潜诱承福。承福亦思叛去,事未果,汉祖知之,乃以兵环其部族,擒承福与族白铁匮、赫连海龙等五家,凡四百有馀人,伏诛。籍其牛马,命别部长王义宗统其馀属。

奚,本匈奴别种,即东胡之地,人物风族与突厥同。族有五姓:一曰阿荟部,管县六;二曰啜米部,管县四;三曰奥质部,管县六;四曰奴皆部,管县四;五曰黑讫支部,管县三。每部有刺史,每县有令,酋长号奚王。唐制,兼饶乐府都督,居阴凉川,东去营府五百里,南去幽州九百里。幽州置饶乐府长史一人以监之。人马约二万,后徙居琵琶川,在幽州东北数百里,出古北口。地宜羊马,羊则纯黑,马则前蹄坚善走。以驰猎为务,逐兽高山,自下而上,其势若飞。语与契丹小异。㸑以平底瓦鼎,煮穄为粥,既饪,以寒水解之而食。每春借边民之荒田种穄,秋熟乃来,持获毕,则窖于山下,人莫知其处所。以木为碓,断椽为臼,所受不过一斗。自天祐初,契丹兵力渐盛,室韦、奚、霫皆受制焉。故奚之部族为契丹代守边土,暨虏人虐其首领,去诸怨之,以别部内附,徙于妫州,依北山而居,渐至数千帐,故有东、西奚之号。去诸卒,其子扫剌代立,后唐庄宗破幽州,赐扫剌姓李,名绍威。

后唐同光元年十二月,遣使朝贡。三年九月,以庄宗诞节至,遣使表贡方物。

天成四年,扫剌因翦瓜伤,乃卒。其子素姑代立,亦时遣使入朝。

清泰三年七月,其首领逹剌干遣通事介老奏:“其王素姑谋叛,欲附契丹,已处置讫,权知部落。”废帝降诏,以慰抚之。

晋天福元年,高祖以契丹有助立之功,割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以赂之,繇是奚之部族复隶于契丹。自后常为契丹之所役属。开运三年十二月,契丹犯阙,其王拽剌以所部兵屯于洛阳,及虏主死,随众北遁。


五代会要 (戊)作者:王溥 北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