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一瞥:阿根廷vs法国,斯卡洛尼的豪赌

在世界杯决赛上,阿根廷和法国给大家提供了一场跌宕起伏的进球大战,双方将悬念持续到了点球大战才揭示结果。许多国外的分析师也对这场比赛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我们一起来看看。
@TalkinTactics:
斯卡洛尼在防守战术的布置上尤其值得注意,比赛过程中阿根廷在防守时呈现出一个4-3-3的情形,并且将迪马利亚置于左路。
迪马利亚处于高位,压迫法国右边卫孔德,这使得迪马利亚在转换阶段会处于更具威胁的位置。阿尔瓦雷斯切断楚阿梅尼和瓦拉内与孔德的联系。麦卡利斯特跟防格列兹曼,塔利亚菲科则时刻准备上前压迫登贝莱。德保罗稍稍靠后,保护姆巴佩和特奥潜在的内收空间。梅西放空,没有防守任务。

当法国队向左侧开展进攻的时候,莫利纳会紧紧跟住姆巴佩,德保罗则会一直跟随特奥进入到后防线。在某些时刻,阿根廷的防线看上去有五人,莫利纳收进中间,德保罗像一个翼卫的站位(但仍然保持在中场区域)。

斯卡洛尼的防守结构使得法国队两翼的进攻队员被后卫很好地盯防住,并让梅西和迪马利亚可以处于较高的位置等待时机制造威胁,这个体系需要德保罗、麦卡利斯特和阿尔瓦雷斯做大量的防守工作,以保持防守纪律。


斯卡洛尼利用孔德的深度退防作为进攻的契机,在阿根廷防守时多留一名球员在前场随时发起进攻。他的防守战术鼓励法国队多往登贝莱和格列兹曼这一侧传球,迪马利亚没有过多地去尝试切断这样的传球线路,让梅西在另一侧保持自由度。

在控球时,阿根廷更多在后场控球以迫使法国队提高防线进行压迫,并尝试利用姆巴佩-吉鲁-格列兹曼组成的压迫线身后的空间。迪马利亚一直在场地的左侧保持进攻宽度,并成为接应转移球的重要角色。梅西的回撤在中场和麦卡利斯特制造面对楚阿梅尼的人数优势。



德保罗尝试将拉比奥往回牵扯,这样可以让梅西拥有更大的接球空间。当莫利纳插上后,阿根廷的右半区空间并不足,但是将法国阵线向这一侧扯动后,阿根廷在左半区就获得了更大的空间。

当阿根廷向前发展进攻后,后场形成了类似三中卫的站位,恩佐·费尔南德斯落位到后卫线中,这样可以在莫利纳前提加入到进攻线后,提供一层保护。当然,这样的布置也会使得阿根廷在中场缺少一个衔接点。

这样的三中卫在德保罗落进去后,解放恩佐·费尔南德斯到吉鲁身后这块空间后效果会更佳,恩佐的活动更自由。法国队此时很难对恩佐做出有效的盯防,当格列兹曼去盯防麦卡利斯特的时候,恩佐的位置就无人照看。在下图的案例中,恩佐直接联系到了场区右侧的梅西。

在下面这个镜头中,我们会看到恩佐从中线到禁区前沿的大片空间里都是无人盯防的状态,迪马利亚在左侧保持着进攻宽度,塔利亚菲克被推进了左半区,麦卡利斯特继续前提让孔德无法顶出去盯防其他人。这样的战术有利于给迪马利亚制造和登贝莱1对1的机会,然后点球就出现了。

这可能是阿根廷的一个策略,恩佐跑入后防线的同时将格列兹曼带入到这个区域,使得法国队的中场线只能覆盖到一侧,而另一侧我们会看到梅西和莫利纳拥有大量的空间。

莫利纳此时回跑接应,吸引了姆巴佩的盯防注意力,罗梅罗将球传给中间空出来的德保罗,德保罗将球交给了刚刚提到处在较大空间的梅西脚下。

此时拉比奥和楚阿梅尼被牵扯到了左路,麦卡利斯特在高位牵制住了孔德, 迪马利亚也就获得了进攻空间。

@pstionalplay:这样的左路配置意味着阿根廷面临着一场豪赌,左路建立人数优势的同时,阿根廷的右路无法在每次防守时都得到有效的覆盖,有时候会让姆巴佩和特奥在局部形成2对2甚至2对1的局面。但法国队没有表现出和阿根廷一样的进攻强度,在比赛中对这块空间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

@Chris17_t:阿根廷的第二粒进球其实来自于一次不可思议的反击。尽管他们没有从有组织的压迫结构中赢回球权,但他们的这粒进球体现了球员对比赛胜利的渴望和足够强烈的意愿。
阿尔瓦雷斯先是在高位逼抢乌帕梅卡诺,使得乌帕的长传球出现失误。

阿根廷赢下球权后很快通过中路配合打到前场

阿尔瓦雷斯在压迫完乌帕之后,快速移动到后卫线身后接到梅西的来球,然后将球传到中路做完球给梅西后立刻高速前插的麦卡利斯特脚下。

麦卡利斯特最终找到完全无人盯防的迪马利亚,后者打进阿根廷的第二粒进球。

笔者感想:本场比赛内容丰富,目前看到的分析中只体现出了阿根廷在上半场率先破局的布置。实际上这场比赛最终能拼到点球大战,和德尚40分钟后的调整以及阿根廷缺乏有效的后手都有关联(例如迪马利亚下场后进攻的式微,蒙铁尔登场后无法完成有效的防守甚至送点,穆阿尼和小图拉姆登场后提供更好的持球对抗能力等等)。总得来说,双方都倾尽全力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甚至可以称作近几届世界杯来最佳的决赛,恭喜阿根廷,也感谢法国队的努力,我们联赛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