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化苦旅》读书札记

2023-08-23 10:32 作者:BrPiluan  | 我要投稿

一个普通的下午,一间温馨的小店,品着一盏香茶,我在余秋雨先生饱含诗意和深情文字的引领下,看破历史,走遍天下。     初遇《文化苦旅》,初识余秋雨,我只是粗浅的认为它只是一本普通的游记。余秋雨先生作为中国人,“文化”毋庸置疑指的是“中国文化”,“苦旅”则指“游历之苦”。但了解完作者生平后,我对自己的上述想法产生了疑问:余秋雨,文革的亲历者,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不仅独自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等各种世界文化遗址。而这本《文化苦旅》,则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文革时期和探访古文明时的见闻见解,它的内涵怎会狭隘?     就这样,在疑惑和好奇中,我静下心来,细细咀嚼着那些文字,跟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来了一场跨越空间,纵横历史的“苦旅”。     第一站,中国。从那一隅小山村开始,我随着余秋雨先生先后来到中国十几个地方进行文化探索。我的文化素养远不及余秋雨先生,只能看到都江堰之水滔滔不绝、莫高窟壁画丰富精致、阳关之雪凄凉迷茫、杭州西湖高贵美丽、避暑山庄兴盛热闹……正当我沉溺于景色之中时,余秋雨先生从旁轻轻拍了下我的肩,打破了我的幻梦。我望了下余秋雨先生,他似乎一直在思考着什么,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唯有深情和忧郁。沉思片刻,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向我道尽那一段段或伟大、或耻辱的历史。在道士塔,余秋雨先生双手掩面,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道尽痛苦:清朝末期有一位愚昧无知的道士,他率先发现了意义非凡的莫高窟,却做出了刷壁画、毁塑像、砸洞窟这些不可逆转的毁灭行径,到最后甚至于仅仅三十英镑就让他把上千经卷“拱手让人”,漂泊异乡。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即使过去百年光阴,这道伤口也无法愈合;到了杭州,余秋雨先生眉头舒展,语言轻快地告诉我:杭州之美,离不开历朝历代人们的创造和守护。伟大如香山居士和东坡居士,到了杭州也成为了生态救护者;即使是一国君主,权力至高如钱镠,也不惜放低政治上的名号,军事上的意气,举全国之力治理杭州,“保境安民”。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告诫后人:先有生态,后有文化;来到山西日昇昌,余秋雨先生向我称赞山西商人们人格素质之强壮,却也惋惜他们的没落:即使他们创造过无比庞大的财富,在中国文人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却几乎毫无记述……在余秋雨先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下,眼前的景物不再单纯,它拥有了跨越千百年的长度,拥有了沟通社会和世界的宽度,拥有了历史不可磨灭的厚度。     第二站,我们立足世界,考察了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古文明的遗址。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这些文明或坚韧虔诚,或充满智慧,或气魄宏大,却无一例外地毁灭在了自然灾害和极端主义之下。余秋雨先生发出感慨:“漫长的历史中,文明的中断和湮灭太正常了,而(中华文明——)既不中断也不湮灭,却是异数中的异数,很让人费解”“各大文明之间的征战,既是文明的‘他杀’,又是文明的‘自杀’”。中华文明,有幸得以远离文明间的厮杀,又凭着自己的文明体量、道德体系、政治体制,使得自己得以香火延续,在千年后的世界中仍璀璨发光。思考了许久,感叹了良多,最后,我们来到文化浓度不高的尼泊尔,遥望着喜马拉雅山脉,面对着大片原始森林、万千瀑布河水,重新对这个延续千年的文化进行反思: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种种重负,诚恳而轻松地去面对自然,哪怕这些重负中包含着历史的荣誉、文明的光泽。”余秋雨先生对我说。     探索完中国和世界,余秋雨先生又带着我回忆了他的朋友、亲人及自己的人生--人生之旅就此开启。“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因此,我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谢晋、巴金、黄佐临、陈逸飞,还有余秋雨先生自己,他们都曾是上海文化的创造者及骄傲代表,却无一例外有一段苦涩难熬的经历。电影艺术家谢晋,家庭不幸,两个儿子严重弱智,唯一正常的大儿子也先他而去;文学巨匠巴金,不论处于“文革”期间还是晚年期间,总是受到铺天盖地的批判和攻击;戏剧大家黄佐临,他是真正的国际等级的艺术巨匠,却不受到上海艺术界的重视;余秋雨先生自己,也遭到了媒体和舆论的抹黑和诽谤,迫不得已展开“寻石之路”……文化何以形成?--唯“苦”一字。好在最后苦尽甘来,他们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荣誉,为世人所铭记,何其幸哉!     茶尽,书完;苦旅已尽,苦味不散。小店外是充斥着现代气息的街道,而书中却是另一个古朴遥远的世界。眺望窗外的世界,我企图从中找到书上世界的气息,却发现这只是徒劳无功。我突然意识到,那一段段真实的历史,那一点点宝贵的回忆,那最为宝贵的中华文化,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上似乎已在逐渐流失,而我们对此却毫不知情。面对这种现状,余秋雨先生,这本《文化苦旅》,或许就是想叫醒我们中国人:历史是蕴藏着深层次的道理和智慧。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反思过去,珍惜当下;铭记历史,感受它的温度。这,或许就是这场“文化苦旅”的意义吧。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文化苦旅》读书札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