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学家】震天雷,投掷手榴弹之祖
哟~诸位君主们好呀!不久前铁甲新地图霍邑正式上线了,霍邑位于大汉西凉境内,是抵御蒙古的战略要地,配备了杀伤力惊人的火器——震天雷,本期铁学家就让小宝来介绍下震天雷的“前世今生”。

一、震天雷的来历
震天雷是一种爆炸性火器,在北宋后期由霹雳火球和霹雳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震天雷身粗口小内盛火药,外壳以生铁包裹,上安引信,使用时根据目标远近,决定引线的长短。震天雷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威慑力和攻击力,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对古代军事技术和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震天雷的使用
震天雷引爆后能将生铁外壳炸成碎片,并打穿铁甲。震天雷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用火点燃,用时由投石机发射,射至远处爆炸;另一种是用火点燃,就地爆炸,比如守城时从城墙上向下面投掷,效果相当于今日之手榴弹。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围攻蕲州时大量使用了震天雷。金哀宗正大八年蒙古兵攻河中府的战役,以及金哀宗天兴元年蒙古兵进攻金南京的战役,金兵也都使用了震天雷,打得蒙古军不敢露面。据《金史•赤盏合喜传》记载,蒙古军队攻城时,守军使用的震天雷是用铁罐子装满火药,用火将其点燃,火炮飞起来爆炸,“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波及之处达半亩以上,火星甚至能穿透盔甲的铁皮。
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时,元军也使用过震天雷。当时参加过两次抗击元军入侵的日本画家竹崎季长,根据个人目睹,绘成一本画册,题为《蒙古袭来绘词》。其中有一幅画着元军发射震天雷的情景。画的左面是元军,右面是日本兵,中间地上有一只震天雷,呈炸裂状,下半部分完整,上半部分已炸裂,并迸发出烈焰。这就是合碗式的震天雷。

三、震天雷的演变
震天雷之后逐步发展演变为了地雷,我国古代有详细记载的最早的地雷,出现在明朝。《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建文二年白沟河之战时曾“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早期的地雷构造比较简单,多为石壳,内装火药,插入引信后密封埋于地下,并加以伪装。当敌人接近时,引信发火,引爆地雷。
明中期后,使用地雷渐广。雷壳多为铁铸,引信也得到了改进。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由兵部侍郎曾铣,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组织人员制造了大量地雷。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镇守东部长城时,也制造了大量地雷,布设在隘口要道,加强守备。

随着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的出现,地雷向制式化多样化发展,近现代战争中更是出现了各种五花八门的现代地雷。例如反步兵地雷,这种地雷通过压力、引线或遥控方式引爆,可以杀死敌人或使其失去战斗力。反坦克地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明了坦克,反坦克地雷也应运而生,与反步兵地雷相比,反坦克地雷通常拥有更高份量的爆炸物,引信被改造成只会被载具触发。

四、震天雷的现状
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震天雷在现代武器体系中逐渐被更先进的火炮、火箭炮等替代。然而,它作为中国古代火器的代表,仍然保留在历史和文化中,成为人们了解古代军事技术的重要窗口。震天雷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军事价值。它代表了古代火药武器发展的一个阶段,对古代战争和军事技术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了解震天雷,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和科技进步。
好了君主们,本期的铁学家特别篇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是不是对震天雷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呢?快快登上游戏来亲手使用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