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代民族政策,树立一轮复习通史观

嗨各位淀粉大家好呀!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干货是历代的民族政策,不多但是重要,认真看哦
1、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2、西汉
(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4)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3、五胡内迁(东汉末年)
(1)主要少数民族(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
(2)内迁的原因: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
③受渐趋寒冷的天气的影响。
(3)内迁的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交融;②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畜牧业、商业)的发展;③促进了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④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⑤激化了民族矛盾,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
4、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鲜卑贵族的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2)实行汉化政策:①穿汉服: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②说汉语: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④定门第,通婚姻: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门第;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评价:
(1)进步性: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局限性: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③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北魏覆亡。
5、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影响:①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

7、元朝的民族关系
(1)新民族的形成:不同民族的交融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2)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8、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4)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2.戚继光抗倭
(1)原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患”。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结果: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加上后来逐渐放松对私人海上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
3.欧洲殖民者的掠夺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②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9、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朝的边疆关系
(1)明蒙关系
①防御: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②战争:明中期,瓦刺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③议和: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明藏关系
①册封: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机构: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管辖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明清易代
(1)女真族建金: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
(2)清朝建立: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明朝的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4)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10、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收复和管辖台湾
(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3)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抗击沙俄侵略
(1)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2)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3)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管辖北部、西北地区
(1)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瓦刺被称为漠西蒙古。
(2)平定准噶尔部: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1757年,清军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3)清军平定了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4)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对西藏的管理
(1)清初,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帝时,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由中央政府册封。
(2)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专置管理机构: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11、闭关锁国
(1)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3)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