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共32讲 2019年秋

文学理论
杨宁老师
2021/10/31
无形之中建构一个人的价值观
严肃文学不应该放弃小众东西的研究,放弃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绪论:什么是理论,什么是文学理论
一、何为理论
理论约等于哲学,碎片化的世界观,不成系统。
理论就是对现象的抽象分析、概括
能力:
1.深入思考能力(反思、批判)
批判的往往是看起来人们认为正确的东西。
人的选择是脆弱的,对很多东西如果只是一味地接受,那么会变得很软弱。
人文学科的人应当保持一份清醒、独立、自我。
2.分析现象的背后本质(解读、阐释)
婚姻为什么是两个人的事情?
非理性的人类文明
3.乔纳森.卡勒
理论是分析的话语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思维的思维。
理论是跨学科的
二、何为文学理论
1.文学的哲学
探讨的是抽象的东西
具有冷峻的态度
例子
- 作者之意与读者之意
- 你是否看到一只鸡?8画格
- 随意解读与科学解读
基于文本的随意解读才是正确的随意解读
- 阅读为何(接受与反思)
反思性阅读会破坏接受性的审美
2.评判作品背后的价值系统
文学理论决定文学史
文学理论在不同时代是变动的
作品的好坏是有标准的
3.文学理论提供解读作品的角度、方法
雅俗关系的不同是阶级与趣味的差异
4.文学理论的特性:跨学科
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宗教学、语言学
三、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艾布拉姆斯
1.文学四要素《镜与灯》
作品、作者、世界、读者
接受美学:作者看到了什么?
第一章:文学是什么?
文学理论研究的五个方面
1.文学本质论
2.文学活动论
3.文学创作论
4.文学文本论
5.文学接受论
元问题
一、文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现象背后有本质,本质即 一个事物存在的依据,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反之
反本质不等于无本质
文学的本质:文学性,让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特性。
俄国形式主义:雅各布森
二、文学性
(一)文学的存在方式
精神与物质
精神性的存在,而非物质性的
(二)文学性的四要素
1.维度一:审美、文化
真、善、美
文学与真:文学是否寻求真实,文学追求真实感
文学与善:底线与道德
道德是人们用于评判的一种价值取向
林黛玉身上的人性光辉,原始欲望的释放。文学以美为最高追求
文学与美
美学:学科
审美:人的一种活动
美的本质:实用性距离的美,无功利是审美的本质特征
朱光潜《谈美》
康德《判断力批判》探究美学问题
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审美没有功利却又迎合人的某种需要
2.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
不要否定别人的审美,审美是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成长的积累。
黑格尔《美学》
1.审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本质力量: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力量
2.审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源于柏拉图,洞喻和床喻。
洞喻:
柏拉图建构了一个二分世界:现象和本质
本质就是理念。
文学只是艺术门类的一种。
维度二
1.语言、符号
文学借助于语言表情达意。
(1)语言的基本特征
1.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A.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二项定义的方式
能指:符号本身
所指:符号的指称对象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需要约定俗成
语言:词汇系统、语法系统
言语:日常个体语言活动
组合:横向的句段关系
聚合:纵向联想关系
B.罗兰.巴特《神话学》

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情景
1979《枫》
C.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语音与文字的关系
语言就是文字编制的一套网络
语言与话语
话语:
福柯:20世纪出名的理论家,精神病、同性恋、监狱
《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知识考古学》《词与物》《性史》
全景监视机制
语言:交际工具
话语:语言的社会存在形态
如祥林嫂的例子
语言的五种元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A.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
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陌生化的本质: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从而增加感受的时间、难度。
方式:细节
文学主要传达的是感受,一个作家最主要的魅力就在于细节的入微。
增强对生活的敏感---描绘细节的技巧
如张爱玲对男女感情与心理的把握
自动化:
B.文学语言具有非指涉性(伊戈尔顿)
一一对应;多义性
语表的具体性:具体形象呈现的
语里的多义性:含混
边城、老人与海、红楼梦
C.文学语言具有拟陈述性
瑞怡慈
- 虚拟性
- 文学作品注重情感表现
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非指涉性、多义性、虚拟性、情感表现、内指性、可感性、深度、生成性
日常语言是自动化的、指涉性、确定性、现实性、信息传递、外指性、非可感性、浅度、惰性
(3)文学对语言的超越
.言不尽意--《老子》
得意忘言--《庄子》
文不逮意--《文赋》
意翻空而意奇,言征实而难巧 --《文心雕龙》
B、原因
语言:公共性、普遍性
思想:个人性、私人性
一对矛盾
C、超越语言方案
A.自动化写作:布勒东--精神分析主义
流派;意识流小说
记录意识,无目的,《追忆似水年华》
诗人是疯狂的
B、意生言外、象外之象
3、维度三
情感、形象
(1)文学创作的根本动机:抒情
(2)抒情方式:借助形象
物象 情感 意象 情感 意境
(3)形象:客观事物特征与主观情感结合
需要作家具有强烈的概括能力
概括性
第二章:文学与世界
一、文学与意识形态
关系:文学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位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与上产关系
上层建筑
观念性:形而上;哲学、文学、宗教、艺术
形而下:政治、法制、道德
实体性:法庭、军队、政府
(二)关于意识形态的三个含义
1.学科,18世纪,法国特拉西建立观念学
2.贬义,虚假意识,洗脑,控制
3,中性;观念系统、体系
2.3均来自马克思
重点:(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1970《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1.国家机器;军队、法庭.......暴力,可见,公共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文化、体育........非暴力、隐形、私人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和目的
(1)自然化
(2)合法化
新历史主义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历史都是当代史
圣杯与剑
意识形态
3.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建构个体为主体
(1)核心:建构个体与主体的想象关系
A.把个体询唤为主体(也就是召唤的过程)
建立一种身份的依托
B.个体对主体臣服----subject
C.主体与主体的互认
(2)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
拉康,"镜像阶段"
研究自我的形成过程
4.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四)症侯阅读
挖掘作品中的意识形态
表层与深层
二、再现与模仿
对世界、自然的模仿
(一)作为艺术理论的再现,即表征
1.再现:外部事情在作品中呈现
再现具有许多复杂的因素
2.再现涉及的几个因素
再现是有取舍的
(1) 媒介及其文化规定
媒介的不同,表现的强度与重点不同
清晰的认识媒介
媒介具有文化规定性
(2)再现的编码层面:文本
文本细读,它需要关注文本的形式、结构、修辞、音韵。
(3)再现的社会层面:生产机制
从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的角度研究作品
(二)模仿说、镜子说
1.模仿说
(1)柏拉图 “床”喻 《理想国》
三个世界:
理念世界,一种真实的存在
现实世界:对理念的模仿,模仿的神似或者不像
艺术世界:模仿的模仿,距离真实比较远,柏拉图轻视艺术,艺术是影子的影子
注意:不要简单地用唯物或者唯心来框定思想以及事物
1.忽略艺术家的创造力
2.模仿的对象:表象与本质
二元关系
原本:现实生活的世界
摹本:艺术,它永远是一个影子
(2)亚里士多德
《诗学》
创作过程是模仿过程
现实:个别与一般
PS:买书是一种安心,haha
诗比历史真实,诗包括一切艺术。
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
历史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
说明诗呈现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历史呈现个别、特殊的事情。
二、镜子说
文艺复兴:达芬奇
·绘画艺术就是一面镜子
·文学就是语言影射自然
. 艺术水平,与模仿的准确度成正比
.真理符合论,
PS:我们应该知道,人文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后代就比前代就好
(3)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1.现实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继承了模仿说
文学作品强调对现实能动的反映和再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
2.自然主义:
19世纪后期,强调客观、科学的真实。强调文学对自然无条件的复制和记录。注重环境描写
像镜子说。
倒退
二、表现与抒情
(一)作为艺术理论的表现(言志)
1.强调表现:主观情感的呈现,自我内心体验的表达。
克罗齐: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美学原理》
2.突出个性、创造力、想象、天才在作品中的作用。
核心是主观的创造能力
柏拉图说要进入迷狂状态
自我表现蕴含着一定的社会内涵;对社会情感的某种评价,信仰,理想。
记住:文学史的标准是多样的,不以个人为主。
3.创造性选择,组织抒情话语
抒情,超越原发情感。
抒情诗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构造意象
文本感受力与思辨能力
(1)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助形象、意象
直接抒情:人类共通感
(2)抒情、宣泄
宣泄:主体完全沉浸在情绪之中;不自由,受制于生理情感
抒情:主体是情感的建构者,自由
(3)抒情的表现方式:构造抒情话语
不追求外表真实,而追求情感真实
情感逻辑 :无理而妙。
4.抒情与再现
(1)抒情的本质是一种再现
再现有向内和向外的。
再现包含了表现
(2)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再现
(1)再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具有某种主观性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3)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具有某种评价性
(二)浪漫主义 唯美主义
1.浪漫主义:19世纪上半叶,感伤主义
实质:艺术再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强调情感、想象、激情、个性、自由
2.唯美主义:19世纪后半叶
为艺术而艺术
实质: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
强调艺术是再现自身
美、真
(三)文学与真实
1.真实:符号模仿某个对象的逼真程度
2.文学真实的3个方面
(1)作品与世界,作品与外部世界符合度,现实主义
(2)作品与作者,作者创作初衷真假,作家,道德
(3)作品与读者,读者个体经验差异
(4)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1)现实生活制约文学,文学只有现实生活一个客体。
(2)文学超越生活,追求真实感。
真实感:
文本《河的第三条岸》
文学真实感问题:诗意的真实,需要牺牲表意的真实。
通过矢实的表象呈现真实的哲理。
《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一千零一夜》
博尔赫斯
选择是一个困境
《车站》
我总觉得,别人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取得快乐,不要随意判定。
(3)现实生活对艺术的模仿
4、文学真实与情感真实(作品与作者)
(1)作者的情感体验是作品真实保证
(2) 作者的情感体验不等于作品的真实
(3)创作动机的真诚不等于作品的真实
5. 文学真实与读者经验(作品/读者)
四、形式与结构(世界就是文本)
结构主义思潮 :文学作品具有内部的共通结构
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因为-但是-所以 但是- 所以
故事就是一个句子
《八十天环游地球》
(一)叙事语法:叙事作品只是一个大句子
1.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2.摩多洛夫《文学作品的分析》
(二)普罗普。故事形态学
《民间故事形态学》1928
31个固定功能,
7个角色如下:
对手,加害者
赠与者,提供者
相助者,帮手
公主,要找的人
派遣者
主人公
假冒主人公
(三)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
1.六个行动模型
发送者-客体-接收者
辅助者-主体-反对者
2.符号学矩阵
X 反X
非反X 非X
《老人与海》为例
要素:老人、海、鱼、他人
老人与他人,
(四)克洛德。布雷蒙“三合体”模式
《叙事可能之逻辑》
三合一体:
情况形成,提出问题
采取行动,给出方案
目的达成,得到结果
主人公前途未卜
1.连接式
A1-A2-A3..........An---------B1-----B2-----
最重要的是A到B
2.镶嵌式
(五)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研究
《叙事作为话语》
(六)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结构
神话学
第三章
文学与文本
一、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与审美问题
小说,情节,起伏
两难情景是一个很好的文本
(一)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
叙事: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的过程
1.叙事视角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苏、琼西、贝尔门
茨威格
传统:第一
第二
第三
人称的切换
高行健《灵山》、《车站》
《呼啸山庄》
(1)外视角: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
A.全知视角
B.选择性全知视角
C.限制性客观视角(摄像式)
代表:海明威,冰山原则
《杀人者》
D.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E.第一个称叙述中见证人旁观视角
《林中之死》
(2内视角:观察者处于故事之中
A.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
B.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
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
C.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
罗生门
2021/11/12
不管时间多无聊,请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
D第一人称叙述的体验视角
叙述者采取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故事
(3)热奈特《叙事话语》
A、零聚焦
没有固定的观察角度,全知叙述。叙述者大于人物
B、内聚焦
只能说出某个人物的情况
叙述者=人物
C、外聚焦
不透视内心,叙述者小于人物
叙事时间
海德格尔:人向死而生
(1)故事和情节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对事物进行排列的总和
情节:因果逻辑
(2)时序
调动讲述的时间
《百年孤独》经典
A、倒叙
B、插叙=顺序+若干倒叙
(3)时距
故事时间: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自然时间
话语时间:文本时间,即故事篇幅,阅读时间
小说时间具有双重属性
效果
A、话语时间小于故事时间,概述。交代背景
B、话语时间基本等于故事时间,场景,主要应用于舞台表演,如话剧
C、话语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省略
D、故事时间为零,话语时间无穷大。停顿、《追忆似水年华》
(4)频率
A、单一叙述
B、重复叙述:例子《祝福》,《命若琴弦》开头,史铁生
C、概括叙述
3.叙事交流
布思《小说修辞》
叙事交流三要素:作者、作品、读者
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叙事交流图
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真实读者
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文本
(1)真实作者:日常生活中的人,一个,通过传记了解
隐含作者:出于某种状态、某种立场的作者,多个,通过作品
PS:这里终于为我解释了多年的困惑:即为什么作者与作品为什么要分开看
二者有机统一,不是对立的。
隐含读者:作者创作时预设的读者
(2)叙述者: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接近于语法中的主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
故事内的叙述者,人物
故事外的叙述者,摄像机
亚故事叙述者,套娃式
受述者:宾语,极其接近严寒读者,《寒冬夜行人》卡尔维诺
(二)叙事性作品审美问题
人物:形象,性格、情感
情节、因果,情感,审美
环境:典型环境
1.人物:情感多元错位
(1)人物形象复杂性
高雅作品--社会、人性、人生复杂性--冲击价值观---人物形象---赋予原因
PS;极其讨厌内卷这个词,啥都不知道就说内卷........我他妈拉屎也要告诉你吗?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缺少变化;静态人物
圆形人物:性格充满变化,多种性格因素人物;动态人物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二者并无优劣之分,圆形人物更接近真实。扁平人物在作品中容易被识别。
(2)人物情感,突破常态心理结构,情感。
A、挖掘人物潜在心理情感
B、人物关系亲密程度与人物情感形成反差
《复活》
C、叙述者与人物拉开距离
不可靠的叙述者
大三健次郎的采访:我是唯一逃出来向您报信的人。
(3)人物性格:理性与感性交织
人的感性大于理性。
人物的情感逻辑
作家写作的情感逻辑
二者常常有矛盾,因为人物的产生会有他自己的情感。
错位,作家的情感逻辑去同化人物的情感逻辑,出现性格类型化
方法:作家的情感逻辑让位与人物情感逻辑,这样才能让人物性格获得生命。
审美逻辑是我们主要关注的
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情感。
挖掘到无意识邻域的情感是一个作家能力的体现
二、情节
冲突的本质:把人物打出正常轨道
小说制造矛盾冲突,
(1)矛盾冲突:冲击常态情感
《我》童伟格
情节
本质:冲击人物情感结构,情感有表层和深层的
(2)因果关系
审美因果超越实用因果
A.情节的动因遵循情感逻辑。
B.情节的有机性、严密性
如《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的探讨
C.情节是为展开性格而服务。
草船借箭、武松打虎
3.环境
(1)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促进与被促进的关系。
典型人物,
如何让特殊变为典型,如祥林嫂,在环境中找到性格产生的根源。这样就能塑造人物典型。
典型如何理解
典型就是大多数,俄国现实主义
高尔基:找一般意义上经常上演的
问题:代表性等于平均数等于平庸。
概念化
(2)外因与内因的关系
性格:先天VS环境
强调环境----现象
性格决定于外因与内因,外因即环境,内因即个人选择。
(3)环境的变化
现代主义小说呈现人类的普遍精神状态
与人的自然属性有关,本能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问题和审美问题
三、文学文本的层次
文本:text,具有相对独立性;意义来源于作者与读者(文本间性)
作品:work,从属于作者;意义来源于作者
我们更多谈的是文本,文本包括内容和形式。
(一)二分法
文质《文心雕龙》
内容:题材(主题的类型,如军旅题材),素材,主题
形式:语言、技巧、结构、体裁、
二者无法割裂
(二)超越“二分法”,层次论
1.英,克莱芙。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艺术》
艺术只是有意味的形式。
2.英美新批评
声音层面
意义单元:语言结构、风格
意向和隐喻:
象征和象征系统中呈现的世界
形式、技巧
强调文本的细读
3.现象学
(1)、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材料---主题-----表现
(2).波兰,英加登
语词声音和语音结构以及它产生出来的更多意义--语音
意群:句子,句群形成的意义----语义层
图示化外观:----语言描绘
被再现客体:----意义层次
4、中国古代文论
《周易》
言:语言
象:意象
意:意境
王昌龄《诗格》
(三)文学文本的层次
1.言语层(语言层)
主要功能:审美符号意识化;语言本身具有审美特性
2.现象层
功能:现象是文学的一个本质标志。非文学,语言直达意义。
文学,语言-形象--意义
3.意蕴层
多义性:含混、可以揣摩
层面:请参阅教材
文学典型,教材基本有
第四章:文学与作者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一)意识与无意识
源自对癔症的分析,与创伤性经历有关。
精神层次分析理论:
意识:逻辑性,现实性
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的无意识
无意识/潜意识:人的本能,原始冲动,创伤性经历
“冰山理论”
(二)弗洛伊德式失误
1.失误行为
2.诚实的不诚实
3.癔症转移
(三)人格结构理论
1.《自我与本我》
超我:求善原则,三个层面
自我:现实原则,意识/前意识层次
本我:享乐原则,无意识层次
2.本我:核心是本能
1.生的本能:物种的延续
死的本能:回归原始状态,破坏欲望
2.力比多
A,自恋期:0-1,口腔期
1-3,肛门期
3-5,生殖器前期---男,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阉割焦虑
----女: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
阴茎嫉妒
B、潜伏期:6-12岁,超我大发展的时期
C、生殖期:13-
四、《梦的解析》1900,精神分析第一名著《释梦》
1.基本观点
梦是有意义的,人清醒时活动有关
梦是愿望的达成,被压抑
压抑---伪装
2.梦的四种伪装手段
(1)浓缩作用
(2)移置作用
(3)象征作用,抽象,具体
(4)润饰作用
3.解梦
将梦拆分为不同部分
针对各个部分展开自由联想
追溯现实生活的来源
找出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现你的真实愿望
4.《作家与白日梦》
1.白日梦:想象,源自某种没有满足的欲望。
文学
2.升华理论
文化转移------文学艺术
升华
3.文学作品
《哈姆雷特》文艺复兴时期的忧郁王子
(六)精神分析批评
1.分析作家创作心态
(1)搜寻作家相关资料
(2)症候式解读
2.作品的潜在意义
弗洛伊德被认为是伪科学,但是他触及了人们很少关注的意识领域。
二、荣格的原型
(一)人格结构理论
人可能只是在不断阐释原来的因果。
自我意识
个体无意识: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经验无关,由一床保留下来的普遍心理经验,长期积累
集体无意识
本能:与生俱来
文化:文化形式普遍性,沉淀在内心的深处
(二)原型--集体无意识呈现形式--原始意象
市场的选择影响文化的表达,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对人们审美心理的选择。
代表原型
(1)阴影,人格面具;动物性,邪恶;人格外层假象。
(2)阿尼玛:男性的女性特质
阿尼姆斯:女性内心的男性特质
(3)智慧老人--智慧的形象化
(4)母亲--包容、慈善,关怀
女神—大地,森林,泉水、伊甸园、巫婆、魔女、棺材、深渊、噩梦
(5)儿童:自我潜能
(三)原型批评
1.创作角度
文艺作品——作家自主情节---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当集体无意识出现在作品之中,往往是经典的作品
创作动机
作家分类:
作为个人的作家,强调个体意识
作为作家的个人,强调集体无意识
2.接受角度
发现作品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构建出原始意象
三、加拿大,弗莱的原型理论
《批评的剖析》
(一)重新定义
原型的含义:原始意象-----反复出现的意象
(二)神话的四种叙事模式
人与自然关系
1.春---英雄诞生,创世神话,父母
2.夏---成仙,进入天堂,伴侣,新娘
3.秋:战败,死亡-----奸细,海妖
4.冬:众神毁灭,英雄被打败-----女巫
【原型批评的特点】:
1.远观的研究:向后站
2.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关系,后者是前者的根源。
3.从神话仪式出发研究文学的创作动机
傅道彬《晚唐钟声》
四、关于文学创造的几种观点
1.灵感说,柏拉图,迷狂
2.虚静说-《老子》,
3.社会说
4.欲望升华说
拉康,德勒兹,后精神分析
5.原型说
6.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现代主义思潮
艾略特《传统的个人情感》
第五章:文学与读者
一、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
(一)雅俗的分野
1.从内容:
高雅:忠实世界,再现世界复杂性
通俗:对世界简化处理,满足读者
2.从形式上看:技巧
高雅:不追求技巧,往往寻求技巧的突破,受阻
通俗:追求技巧,通俗易懂。
3.从价值上看
高雅:自由独立品格
通俗:娱乐性、思想性(寓教于乐)、教育性
4.从创作意图来看(最佳角度)
高雅:为艺术而写作,卡夫卡
通俗:为流行而写作
(二)雅俗的变异,重点,常态,二者是暧昧关系
1.从文本构成:内质与形态的错位
外俗---内雅,雅---俗----宫体诗
2.历史发展:时间的积淀作用
时间的检验
经典化
社会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文化资本、历史发展
3.接受心态:
二、文学接受的构成
(一)读者的地位与作用
读者转型向(接受转向):
原因:
(1)文本分析必然涉及个体经验:陌生化,最后指向读者,还是为了吸引读者,增加思考的时间和情感的耐受
(2)关于主体的对象哲学
问题的讨论:解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
(1)解释学:解经学——理解这件事情不是普遍的,是偶然的
前理解:理解不是被动接受,它包含有文化、知识、经验等
——前理解限制了理解的可能
本意,理解即误读
基本态度:杨宁老师自己的观点
理解无捷径,多读
自觉接受文本的感召和约束
重要理论:
A、英伽登:空白,未定点
文本未写出,暗示读者填补。
B、伽达默尔:视域融合
视域:目光所及
理解者——视域
文本——视域 视域融合
新文本又进入新的融合
(2)后结构主义理论:作者之死,罗兰巴特提出
——读者诞生
【读者转向带来的问题】
1.突破了原有的文本分析模式:文学史的加入
2.文本意义:一元论——多元论
3.完善了文学研究的四要素
【读者的作用】
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文学意义的生产者
(二)从潜在的作品d到现实的作品,读者
1.姚斯:期待视野(视域)
文学阅读之前,读者对作品的定向指向,观念结构
原因:经历,趣味,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身份,年龄,性别
效果:决定阅读的可能范围
期待满足:通俗
期待受挫:高雅
层面
文体层面
形象层面
意蕴层面
2.伊思尔
(1)空白:未被写出的部分
产生原因:语言的内部结构
语言编织的图景片段
思想价值
(2)召唤结构
文本具有召唤读者阅读的机制,能动,想象,再造
(3)隐含读者
不是现实读者,而是理想读者
完全按照作品召唤读者
文本的潜在可能性
(三)读者生产批评时间
1.描述印象
2.发现空白
3.寻找矛盾
4.文学接受史
编年史、具体时代人们的接受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市场
1.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商品,特殊的商品
表现:物质VS精神
等价交换原则VS无法等价交换
损耗VS 升值
2.文化资本
第四堵墙: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
布莱希特:离间化
布莱希特提出打破第四堵墙
2021/11/14
陆陆续续看完了老师的课程,笔记也匆匆做完。这是我第一个认真看完的网课,意义非常重大,对于大三的我来说:坚持自己的热爱,去往理想之地。有了很多的力量。时间匆匆,很幸运在B站看到老师,祝愿老师一切安好。
也祝愿自己在文学的道路越走越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