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春分》看二游剧情的现实主义

2023-04-09 14:01 作者:星影香痕  | 我要投稿

(注:文本为面向圈外人所做,因此表述有所调整;文本为初稿,有所意见欢迎指出) 一 2023年2月14日,《明日方舟》上线了《春分》故事集活动。故事发生在游戏世界观中炎国的谋善村。谋善村是荒土山沟里的一座偏远村落,传说先祖“挖山人”对着“大山”锲而不舍地敲打了五年多后,其实是巨兽的“大山”不堪其扰而离开,腾出一片空地,谋善村遍建立于此。 离开玉门城的仇白于贼寇窝点中偶遇稚气未脱离家出走三年的方小石,绕路跋涉将他带回谋善村。可村里的氛围却堪称诡异——村口新立起无名无姓的土坟,村民见到方小石像见了鬼一般;方小石之父“猎户”见儿子归来,疲惫的脸上却不见几分欣喜。老族长周顺向仇白讲述方小石与村里人过去的矛盾:因水土流失,村里人打算将供奉周姓始祖的“移山庙”迁移到方家的“三亩三”土地上,而方小石视此为排斥外姓、以多欺少,拿自家土制炸药炸毁移山庙,却使自己也身负重伤,从此出走。 而随着剧情深入,老族长与村民的“阴谋”逐渐显露——他们要方小石“当一回死人”。几天前,暴露连天,驰道毁坏,一位无名少年死在驰道边。村民看少年的体格与方小石相似,一个不该有的念头被提出:向官府上报这位死去少年为“为抢修驰道而殉职”的方小石,以此获取一笔补偿款,简单说就是“骗保”。这补偿款对于一个因气候恶劣连年欠收的村庄来说可谓救命稻草。然而前脚事已上报,后脚方小石却突然出现。事已至此,无处回头,由此一场闹剧上演。村民软硬兼施,将方小石暂时软禁,好说歹说要他换名字。方小石一面梦想扬名天下,一面不想给村民好脸色,宁死不应。山脚安排了人手设置陷阱拦截信使,不料误将来自灾害救助组织的桑葚当成官府人员,错误地通知族长官府人员提前到来,又因自己掉进陷阱反而被身为信使的铎铃所救,未能拦下信使。发现出了误会,计划乱了套,老族长试图阻止桑葚上山考察防护工事,又遇云游僧嵯峨出面,带路桑葚上山。她们在山上发现了火药的残留物与一道助行车的车辙,终于真相大白。那个雨夜,老族长想着炸掉一截驰道,拖延维修工程,大伙还能再多一笔工钱,谁能料恰好那位少年路过而受害?又谁能料这引发的一出荒诞闹剧呢?终于,仇白出剑斩断了木碑,铎铃送来了两年前族长申请的补贴,被带去“透气”的方小石在和父亲发生争执后,从悬崖边一跃而下。老族长对着移山庙中的先祖像忏悔,被嵯峨听见。老族长在身上藏了炸药,本意以死谢罪,经嵯峨一番开导后,转念留下向官府交代事情始末,正面担责。仇白及时救下方小石,决定带他离开并教他武功以立足,剧情中此处已经没有标注“方小石”的名字。 闹剧落幕后,剧情给我们展示了那位遇害少年的视角。他想成为一名导演,然而确诊了绝症,因此离开生活的城市,决定拍一部展现深山生活的纪录片,引起更多人关注,甚至生出改变山村落后现状的可能。他邂逅铎铃,同行了一段路之后因铎铃不能接受他的“理念”而分道扬镳,最后遇害,除了摄像机中的影像,连名字都没留下。故事叙述的层层推进、峰回路转、情景渲染,非我概括所能展现,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而“炎国”的设定是古今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结合这一点,自然也与这段剧情在玩家心中占据了特殊地位脱不了关系。 二 整个故事的核心在于“善”与“恶”的交织展现。仇白因“善”带方小石回村,小导演因“善”来到荒野,村民为求生存,“恶”不断膨胀,最后铎铃和桑葚的“善”带来破局。回看村名,“谋善村”,可见世代村民本是以善为追求,却在“谋善”的过程中误入歧途,选择了“恶”的手段。 然而村民们虽有恶念恶行,却无法称其为恶人。首先,若不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威胁到了生存,老族长为了村子的延续考虑,歹念又怎会发酵呢?其次,他们的计划也实在漏洞百出,单纯的桑葚都感受到了异样,拦人的既用不来陷阱,又撒不了谎,如此就被揭穿,想骗过官府更是天方夜谭。可见他们不是做坏事的料。负责关押方小石的村民,想的是有钱了可以送体弱多病的女儿到城市里去;看守着仓库的老人,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也只是想帮村子办成事;看似无情交出孩子的猎户,却在刻下木碑上最后一个“墓”字时难以下手。 可正是“善”的本性,往往会成为滋生“恶”的土壤。在山上发现事情根源于老族长的作为后,嵯峨给桑葚讲了个故事。有一名尽忠职守的捕快,一次奉命捉拿盗匪,在看到盗匪窝藏的财宝后起了歹念,偷偷抽走了两根赤金。这一举动被同僚发觉,要挟他平分财务。捕快一时不忿,杀了同僚,伪装成盗贼作为。后来下山捕快遇到了同僚的妻子,心中惶恐,一不做二不休把那妻子杀了。命案无可隐瞒,于是他落草为寇,为祸四方,以至于事败身亡,尸骨无存。而谁又能想到他最初只是贪那两条赤金呢?道德就是如此禁不起和利益放在天平两端称量的东西。再小的恶行,一旦犯下,便会由于“破窗效应”一发不可收拾。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就能理解方小石的倔强反抗。方家与村民本就有“占田”矛盾,这次要求他交出名字,如果他忍让了,下一次呢?方小石说:“我只知道,那村里拉磨的驮兽活得安稳,它的名字可以可以随便起,随便用。”方小石拼命守住自己的名字,既是不能容许这荒唐的计划进行下去,亦是捍卫自己的人权。仇白敏锐地觉察到,方小石再反抗下去,村民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危害他的人身安全,因此留在村中以防不测。“我能理解你们的不易,但这绝不是你们做不义之事的理由。”即使再怎么由形势所迫,也不应落井下石,采取错误的手段。“骗保”计划不可8能成功,而一切恶行终无法逃过报应的追赶,使人落得粉身碎骨。 另一方面,小导演所表现的“善”亦值得我们思考。小导演在与信使铎铃同行的途中,向铎铃阐释自己的理想,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城市外的生活,由此带来一些“宏观的、结构性的改变”。然而他天真的话语却引起铎铃的反感。身为城里来的外人,小导演自说自话“改变这里的落后现状”在铎铃眼里成了高高在上的傲慢,成了“居高临下的同情”。可见虽心怀善念,我们亦当警惕勿沉浸在善念造就的自以为是之中,而要切实地了解情况;勿空谈理想,而是付出每一点哪怕微笑却实际的努力。 让我们回到移山庙中,嵯峨对老族长所做的开导,亦是编剧想向屏幕前的我们传达的善恶观。通透如嵯峨,也坦言自己也许在某一种可能之中,会被骰子与筹码的诱惑所蒙蔽,会为解饥饿杀生怀孕的野兽,会为摆脱纠缠拔出身后薙刀。恶念与恶行,一字之差,千里之谬。恶念的诞生,顺理成章,然而既心怀恶念又何妨?“伤不伤人,不在刀,而在自己。”恶念只是念想,这念想是心中的猛兽,需要时时敲打,以免叫它出来伤人。嵯峨反问老族长,究竟是为所犯之错而忏悔,还是为“没能料到这一步”而后悔?老族长炸毁防护工事,却使想要改变山村困苦现状的小导演的性命;村民为防计划败露拦截信使铎铃,却也是拦住终于送来的救济金,何其讽刺。这便是“祈求一滴雨,却来了山洪”。为人当 时时警惕着放任恶念的可怖后果,时时警醒着约束恶念。“君子论迹不论心”,其意为此也。 三 《春分》是一篇优秀的故事,作为二游剧情,也是对二游舒适圈的一次冲击,在玩家中引发的讨论度前所未有。观众席上上演出另一起戏剧,故事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观者的见识和三观。在许多人感慨“真实”的同时,也有一些人疑问“哪里真实?”。有人发视频对方小石大肆嘲讽,认为他是为了名字就断村里人的生路,被评论戏称“谋善村通网了”。当人物形象表现出复杂的立场,不能简单以黑白划分,而是灰色时;当故事不是单方面的“是”批判“非”,各种观点的分歧便会不断涌出。而更有甚者,单纯觉得这是个烂故事,不够“黑深残”不敢写。互联网让信息交流打破时空限制,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绝大多数人却依旧是坐井观天,趾高气昂地展示微薄的见识和鄙陋的理解。 《春分》剧情犹如一棒槌打在二游玩家的头上。有人说“写得挺好,以后别写了”,有太多人不配看好故事,也有人说就应该多来点这样的故事。自缚于舒适圈中的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警醒有b站视频《感受真实,而不是被告知真实》,封面为“如果春分都不算好故事,入坑后第一次看人吵架”。《春分》是这样一个“荒诞又质朴,平淡又真实”的好故事。有人说,这个故事太戏剧化而不真实,这个故事有那么多的“巧合”,如果没有小导演恰好经过,如果没有仇白恰好带回方小石。可现实同样就是有这么多的“巧合”,却又同样没有任何的“如果”。荒诞从来不是真实的反义词,虚假才是。撕开眼前那些冠冕堂皇的理所当然,便看到了荒诞。《春分》无疑让我们看到了真实,而围绕《春分》的种种讨论,更是启发我们切勿囿于“被告知的真实”,而要破出自以为的一方角落,主动去寻找真实,看见真实。 四 这篇故事几乎没有涉及到游戏世界观的特殊设定,更像是基于现实的创作。“谋善村”谐音“谋善村”,令人浮想联翩。有人表示怀疑扶贫工作者参与了剧情的写作,还有去山村当过志愿者的在评论区“现身说法”。无论在炎国的谋善村,还是中国的谋善村,都有这么一些人,一样的年轻气盛,一样的为生活妥协,一样的为求生计而逐渐丢失对是非的思考。 谋善村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现实中的山村确确实实存在的困境,人们挣扎于苦难的生活。山村的荒凉、落后如何解决?山村的未来又何去何从?我们的美好设想是“走出大山,建设大山”。然而问题是,部分人得以离开村子进入城市,却导致了剩下的人们与城市更加无缘。城乡协同的成功例子毕竟是少数,迫于地理因素和其他各种原因,许多山村还留存着旧时代的恶俗,其落后与现代的差距越来越大,其结局或许只能是消逝。只是尽管会消逝,在其消逝之前,依然有许多应该被看到的,值得我们去做的,去回应其中每一个挣扎着生存的人。 即便抛开离我们尚遥远的山村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脱不开的生存问题。凡此种种,不再赘述。只是我们需要明白,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体的选择与行动,也不是凭借个体的改变与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不是“好好干”,日子就会越来越甜的。困境之源是“无物之阵”,对抗无物,难于移山。社会共同的苦难不应全压在位于底层的个体身上,享有资源者、掌权者若无意作为,必无破除这“无物之阵”的可能。 五 《春分》给人的感受,是苦涩的,沉闷的,是难以言说的无可奈何。最终“方小石”死了。……方小石从悬崖边一跃而下。仇白第三次救下方小石的性命,但“方小石”这个名字却摔死了。在剧情的末尾,揭示了方小石和小导演曾经相遇,可谓点睛之笔。事故发生前,方小石一时甩开仇白,遇到了刚刚录制完对铎铃的道歉的小导演,对他手里的摄像机产生好奇,要求他给自己录一段像。“我叫方小石,是立志要成为这片大地上最厉害的大侠的人!”然而这一别,便是阴阳两隔。想遍历山水之人最终倒在半路,想扬名立万之人最终失去性命。“人生五十年,如梦似幻”一场风波,让这俩名少年的人生轨迹相撞,然后颠覆。造化弄人,可悲可叹。 到此依旧有疑问,在已经完整叙述了故事之后,为什么要之后补上小导演的经历?以及标题为什么叫“春分”?铎铃在那次争执之后,也反思了自己的语重,小导演的一无所知并不是傲慢。小导演的摄像机最终交到了铎铃手中,象征着铎铃继承了他的精神。她看完了里面所有的录像,然后开始带着摄像机拍东拍西,并逐渐理解小导演。“一无所知不是傲慢,闭目塞听才是。”我们开始做些什么,并不是要求“更宏观的、结构性的”改变,而是求每一点点有意义的改变。不只是庄稼长得更高一些,房子盖得更牢固些,还有让更多的人看到现状。 所以在主故事线之外,剧情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移山故事。挖山人向大山发起挑战,看似荒谬,不自量力。然而,即使个人的力量相较于大山太过于渺小,却还有他的族人,他的子女,祖祖辈辈源源不断的人加入挖山的行列。况且,哪怕不能把山挖空,每多挖一天,就能多开垦一块土地,多养活一个孩子。这样的移山精神,虽是神话,其实也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生存方式,真正的英雄主义。现实中的“大山”终究不会自己移走,甚至会增生。但是,不仅仅是为了多活过一天,更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一点,也值得我们对着眼前的大山举起锄头。 仇白并不是一位潇洒的女侠,她刚刚走出复仇的执念,走出玉门城,还抱有迷惘。但经历谋善村一事后,多了几分信念,对仗剑何为的确定。方小石得偿所愿离开了大山。谋善村的村民们得到了救济款,可以更新一批设备,开辟新的生路。谋善村的小孩心怀走进城市的希望。“春分”被英译为“A DEATH IN CHUNFEN”,一场发生在春分的死亡,带来了新的生机。“云清风暖,正值春分。”这便是这个故事真正想传达的精神。 发生在这片大地上的故事,总是如此,让人看到无尽深厚的苦难,也让人看到黑暗之中理想者散发出的微光。

从《春分》看二游剧情的现实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