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论道:清静之道
如果将儒、道、佛的修养功夫作一简单概括,那么可以说,儒家“主敬”,道家“主静”,而佛教“主定”。“敬”以庄敬严肃为特征,“静”以无欲虚静为特征,“定”以止寂无念为特征。儒家试图以“礼”、“乐”规整、熏陶民众,使人保持“道心”。佛家之“道心”即大略类同“佛性”。佛家认为人人可以成佛,即强调每个人皆是潜在的佛,皆具有“道心”。只不过,凡夫之“道心”被“无明”所遮蔽、覆盖,其智慧之光不能透出来而已。儒家以道心规整“人心”;道家以道心转换人心;佛家以道心(佛智)破除人心(破无明)。
道家的体道途径,大致通过虚静的方式把“人心”(欲)过滤掉,进而达到澄明的心境,过一种恬淡、宁静的心灵生活。因为“大道”本身是“惟恍未惚”不可言说,而人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方可与此契合。至于“道心”,则表现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生态度。
道家的心灵境界之达成路径可大致描述为“守一,抱朴,虚静,逍遥”之过程。庄子在《齐物论》中言:道通为一。守一即为守道,即不要过分追求“外物”这些零碎的东西,而要守住整体。只有外“驱”万物之累,内“弃”机心之乱,方可做到真正的虚静。
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态。清静两个字,是道教的根基。但凡心外事物,终究有离我而去的时候,唯独此心始终不离我。道教对社会的教化作用,正是在追求清静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心清静了,心中就没有私欲杂念,自身的行为自然端正。
在道教的经典著作中,《道德经》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清静经》可以说是对《道德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门外的一切都是俗世,门内的一切都是清静。这个门,可以称为“清静之门”。清静两个字,是道教的根基。入道,就是指人心死,道心活,从此进入“清静之门”。
瞬间的清静人人都能做到,常清常静却没几个人能做到。学道并无捷径可走,唯一的捷径就是修心。学道之妙,不在于富贵名誉,而在于心由狂躁不定,变得渐渐安定,变的非常充实。从内心的清静之中,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满足。这才是学道之妙。做到了真清静,就进入了大道之门。
道家修养的功夫,就是涤除人的物欲观念,以恢复人之清静本性的过程。儒家提倡“敬”,道家提倡“静”,佛家则提倡“净”。“敬”突出的是恭敬的态度、认真的作风和虔诚的精神;“静”突出的是不为外在事物所左右、所束缚;“净”突出的是内在精神的自在、清明与空灵。
七情六欲是社会繁衍和人类文明的推动力。追求情欲使人类社会化、文明化。但多情,则难以入静。不需要特别的说教,也不需要特别去做什么,只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清静,教化社会的效果就自然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之中,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对身边的人、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吕氏春秋》:生命这个东西,自身本是清静无知的,感受到外物而后才有知觉,这是由于外物的影响啊!如果放纵其心而不约束,就会被嗜欲所牵制,如果被嗜欲所牵制,就必定危害身心了。
《黄帝内经》说,一个人气急暴躁的原因,是因为气短,气不足。“气”要养,才能足。养得气足,就要清静。一个人的心清静下来,外界的人事物就很难干扰自己;而一个自身浮躁的人,外界一点风吹草动都感觉到干扰。
《管子·心术》:清除欲念则心意疏通,疏通则虚静,虚静就可以专一,心意专一则独立于万物之上,独立则明察一切,明察一切就到达神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