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二2

2023-04-04 08:23 作者:龙巾舟  | 我要投稿

12.18                                  星期一

早上上课,在和沈C说到晚上睡得很迟都在做什么时,我说自己晚上在写文章写得很迟,顺便把在写什么内容提了一下。我知道在一个从来没有听过头骨移动的人面前突然提出头骨的事,很难让人接受,看她有点好奇,我就想试着讲讲。

讲到有些不合她对头发、发型常规思维看法的时候就被打断:

“这种,头发后面有条头皮露白是很正常啊,分头路分分久就会把头发压向一个方向啊,而另一边的头发就自然会倒向反侧,这很自然啊。怎么会和头骨有什么关系,不太可能!”

考虑到讲整个移动的过程要讲很多很多,为了省事我就直接把移动的结果拿来讲,讲后脑勺处的头皮露白,讲得有点快。在我讲的时候很多地方她都要争论,说一定要否定我的思想言论。后来否定不了我,开始怀疑我是个神经病。

“不…不要再说了,我精神快崩溃了!你以前有没有什么精神病史啊,或者你的头被什么撞到过啊!你的想法很怪,头皮露白就算是一种现象,那也是很常见的,又没什么大不了…我不太相信你说的,我要否定你写的什么文章。”

“呵呵…神经啊你,怎怎么可能会有精神病史呢!”

她看室友胡B坐在后面,就问他:

“你在寝室里,有没有发现他有精神失常说话乱说的情况?”

“没有啊,很正常啊!”

“你不觉得他的想法很怪嘛,在寝室的时候真的都没发现他有精神问题?”

“是啊!在寝室里很正常,没有什么问题啊。我…我们寝室里的人思想都有点复杂的,大家都是这样的,没什么问题啊。……其实我们整个寝室的人思想都很怪的,要说神经啊,那整个寝室就会象个神经病院……呵呵呵”

“我要疯了!”转过身来对我继续道,“不要再跟我讲这什么头骨移动了,讲吃的讲吃的……这个我喜欢。”

“嘿嘿嘿…好了,好了,我也不想再讲了。一开始就知道突然讲这个会很难让别人接受。这是我为什么很少在生活中讲这件事的原因,我怕别人说我是疯子、神经病,就像你刚才一样,不过没想到你的反应会这么强烈。象我这样平时都是嘻哈扯来扯去的人,突然变得严肃来讲一个严肃的问题,我知道身边的人是很难接受这种落差的,所以平时我都不会去讲的。

“不过你是否定不了我的思想的,因为我是经过六七年才得出这个结论的,只是关于这个问题要讲的东西很多,突然提出一个你从来没有听过的东西来,你不容易接受所以才会有这种反应,这很正常的。要是换了我自己,别人突然对我讲这个我可能也会骂他。喂——不过我想问下,刚才你为什么就要否定我说的,有什么错误吗?”

“啊!…你还讲。不要再讲这个了,你的想法是不错的,但要用实验来证明我才会相信,否则我是不会相信的。讲吃的了讲吃的了……”

 

大一在网上无意中下载了一本《彩色人体解剖图谱》电子书后,以前的一些疑惑也在解剖图谱中找寻到答案。我们学校图书馆藏书很多,就想找本现实版这方面的书看看。

在学校的图书馆,我曾经想找有关头颅骨的方面书,在图书馆的电脑用“关键字”搜索书库里书,得到的结果都是“没有满足条件的记录!”就是把这三个字拆分后再“关键字”搜索,结果相同。后来在医学类的书区,有《彩色人体解剖图谱》,其内容和电子书类似。

大二刚刚开始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网站——国内外医学图书馆导航(http://library.bjmu.edu.cn/web1/1.htm),其里面连着国内各大医科大学的图书馆,全国的各大医科大学的网上图书馆用“颅骨”、“头骨”等主题词去搜索,只能搜索出来很少的书目。换成“颅”单字书会增加很多,但是这样搜索出来的书“颅”字后面会加上“底”、“面”、“内”、“脑”等,关于“颅脑”的书占得分量最大。这些与我知道头骨移动就大相径庭了,也可以说全国各大医科大学的馆藏里都没有找到与我知道的颅骨移动相关的书籍,也就是没有人写过这方面的书。

期间,在网上遇到一位福建医科大学学生林X。为了当找到有一点是直接描写头骨的书,并且在找到后还有可能会看到书,就去同在一个大学城福建医大的网上图书馆里找。结果还是相同,关于颅脑的书也是最多,我最关心的是有没有人写过直接关于颅骨的书,直接搜索带有“颅骨”主题字的书结果就只有三本:《颅骨X线诊断学》(内部资料)、《 颅骨·肖像·肖像权》、《颅骨缺损与临床》。

看来看去《颅骨缺损与临床》可看性比较强,我想看看这本书到底是写什么的,并且它也是一本有年龄的书了,86年出版,所以把书的信息QQ截图发给她,请她试着帮忙找找去借。07年的第一天再次明确了借书的结果:

 

“我 from head to foot  就从没见过”。

“实践和理论是有所差距的,不信的话你去实践一下”。

网站上的书信息写着在馆,现实却没有,所以每次看到的累借次数都没有零的突破。让我白白期待了两三个月想看它里面的描写如何,所以到现在我都看不到过直接描写头骨的书本。

不过从这本86年的书名可以看得出其里面对颅骨的描写会是缺损,图书馆内关于直接头骨的书又没有别的了。这本书从题目内容可以明确地断定和我知道的头骨移动肯定是截然不同。

从福建医科大学的馆藏中可以反应出头骨变软移动方面的书是没有滴,就是在别的医科大学也是相同,找不到颅骨会动这方面的书籍,可以看出这方面知识确实没有人提。而普遍性的一些知识应该是世界共享,那就可以说明到目前为止我确实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此方面的知识。

 

 

2007.4.15                                     星期日

文章写到这段时期,我发现自己遇到了很难解决的难题,文章也不知道怎样往下写,都快要三四个星期,连一个字都没写。

高复时期是光通过词典上的头骨描述,结合自己在实际弄头骨的经历,靠想象提供理论指导。不过单靠这样的想象是存在错误,到大一我无意中下载到电子书《彩色人体解剖图谱》才发现自己的错误,颞骨根本就没它什么事,还有蝶骨也存在错误认识。

就是这些错误的存在,文章写到高复的时期,就不知道该如何往下写了,毕竟那时期的认识是夹着错误认识。后来终于想到一个认为稍微妥当的方法,加一段简要的说明进去,那样就是当时的错误认识也可以当作错误来写。

不过,等到具体描述后脑勺处的骨,就又遇到新问题了。在实际弄头骨中,已经明确后面骨是可以分层的,以前没看到电子书前被自己一直认为分层外围颞骨的部位,当看到图片后,发现竟然是顶骨的一部分,根本不是颞骨部分。

从大一第二学期看到图片上的头骨具体分块后,让我开始对头骨出现既清楚又模糊地认识,颞骨已经没它什么事了。后面只是枕骨和顶骨的天下,除了枕骨和顶骨外,再也找不到第三种骨,根本不合乎我在现实中遇到的能分三层。

自从自己有左右对称和支骨泥骨的概念后,就把后脑勺下部以硬骨带确定了个以枕外隆凸为原点的坐标系“┼”,但是这个坐标系“Y”轴的负方向碰触不到的。能在表面用手指碰到的支骨就是分布在枕外隆凸两边的“X”轴和“Y”轴正方向。

“X”轴在自己把后脑勺顶部泥骨推上去处的最近支骨,在图片中也能看到,枕外隆凸的两侧突起带。“Y”轴的正方向,是在枕外隆凸的上方,一直通至顶部人字缝交汇处的人字点。

为了方便如此以枕类似建立的坐标系,在《彩色人体解剖图谱》不是很明显



但是在这时期我下载一个头骨解剖视频中,就能清晰看出这里的坐标系情况。


所以类似坐标系的建立,已经没什么问题。但是此时又有一个新问题出现:

自己实际中最外层异常坚硬,而且棱边分明有一个明显的大角度折痕,左右两侧硬弯折的棱边底是和“X”轴是碰触到一起;硬弯折的斜侧边却是和“Y”轴很接近。而不管怎么看图都没有这种弯折缝线的痕迹。



从上图颅的后面观中,能看到的缝就是人字缝,从乳突处上去一直到后脑勺的顶部中间位置,是一条没有弯折左右相对对称的缝。我知道自己的头骨在以前被弄乱了不能清晰地按图中反映。但自己是能清晰地摸得出从乳突上去的人字缝不是一直沿到后脑勺顶部中间,而是有明显的弯折。

由于是支骨,很难变形的它,边缘能直接用手指摸出来,容易感受出它的形状。自己实际的缝迹走向,从乳突上去后,支骨边缘就出现了一定角度的弯折后到顶隆凸,也就是以前被自己一直错误认为颞骨的坚硬部位,不是按图中所示一条侧直得沿到后脑勺的顶部交汇。

而且边缘还和“坐标轴”很接近,也就是“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里面都存在顶骨来的很硬骨。分层在靠近“原点”的部位有点模糊,但在后脑勺顶部位置的头骨就能明显的有三层。

平时睡觉是后脑勺两侧很硬的顶支骨夹着狭窄的枕骨区抵着枕头等物,顶支骨的硬边缘和枕骨中间的“Y”轴正方向靠地近,并不是图上示的枕骨中间和两侧的顶支骨边缘离很宽。

这种又和图中的不相符合,这些又是怎么回事呢?

如此,图片信息和自己遇到的顶骨就出现严重不同了!

图中的中间有块大的枕骨区,也清晰的显示出顶骨的边缘不可能会在枕骨的中间出现,因为两侧人字缝前面部分才是顶骨,而人字缝也没有出现有折痕。也就是看图片中分离出来的顶骨也只有一个边缘,而并非自己所碰到的顶骨折痕有两条边缘。


大二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