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爱,意识形态与艺术

2018-08-02 05:15 作者:KforeverKK  | 我要投稿

       这里是一个芭蕾萌新,看得很少,也不太懂技术,来这里写点东西。我评价的侧重点会放在舞剧的情感分析,美学价值,以及当代意义上。因此,我不针对某一场具体的演出,我希望在看过我的评价后,读者可以自行去辨别哪场演出是更好的演绎。不过为了方便评价,我会选取一场完整的演出作为例子(一般就选b站容易搜到的),对于剧中演绎得不到位或者有待商榷的地方,我不会避讳,如果因此伤害到某些粉丝,还望海涵。另外,我对舞者的批判一般是多过赞扬的,因为你做到表达准确恰当是应该,我如果夸,意味着我认为这个地方的演绎直接抬升了整个作品的档次。当然,我不会使用诸如太美了,好丑啊,演得不行这种粗暴的结论,任何一个出自我笔下的称赞与批判,我都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下面第一篇正文

爱,意识形态与艺术

评《吉赛尔》

本文选取的视频范例:

爱的高度

       《吉赛尔》中的伯爵并非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好人,他假扮农民,获取了吉赛尔对他的爱,却碍于自我的身份而不能对这份爱负责。直接让吉赛尔走向疯癫与死亡的,是一份“错爱”。表面上看:错爱源于是作为农家女的吉赛尔和伯爵间难以跨越的阶级。因而,这部剧在第一幕表现了对上层的某种讽刺。于是,本剧笼罩在意识形态的阴影之下,作为一部赞颂爱的作品,这可算不得高明。

       真正使《吉赛尔》免于意识形态蒙昧主义的,是那个绝大多时候不在场,令无数人可惜的猎人。猎人的悲剧同样源自于“错爱”,他和吉尔赛显然没有阶级问题。因此不可直接将悲剧导向阶级,这一设定相当巧妙,“错爱”因此跨越了阶级,爱的阶级性也就在此刻被消解。于是,吉赛尔奋力保护那个欺骗她的伯爵,唯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得前面的努力白费,如果吉赛尔由于伯爵的欺骗而放弃了对他的保护,让他和猎人一样死亡,那么这就将爱至于某种“三观”之下,阶级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三观同样也是,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和当代是完全不同的。这或许是一个更符合大众观念与期待的结局,却让爱失去了剥离下社会性的机会,放弃了崇高的可能。当代人,已经没有多少勇气在现实中不顾一切去实践爱,是的,我们输给了生活。但如果我们的艺术也输给了生活,那才真是可悲。如王尔德所说:“艺术不应该描摹生活,生活应该模仿艺术”,一个全然坍缩进社会主流价值里的作品,没有被称作艺术的资格。

爱的价值

       在上述的讨论中,我们确立了《吉赛尔》所赞颂之爱的高度。但不禁要问,如此的爱有何意义,《吉赛尔》为何要展现这样的爱?吉赛尔死后,猎人和伯爵做了相同的事情,他们去吉赛尔的墓地祭奠吉赛尔,然而那不仅仅是吉赛尔的坟墓,也是鬼王的领地,死亡的笼罩着他们。猎人没有幸免,我们为之唏嘘,但其实一个人的命运就是这样,谁都真正无法掌控。同样面临的死亡的伯爵就不同了,他有吉赛尔的爱。

猎人与伯爵,一组强有力的对照,爱在这个对照中有了多重价值。爱能化解,面对一个骗人致死的人,观众们的弹幕似乎都带着恨意,但吉赛尔不恨,她爱,她爱那个对她好的伯爵,也爱这个骗过她的伯爵,于是这样的爱,彻底消解了恨,消解了悲剧延续的动机,耶稣说:要“爱仇敌”。爱让人坚持,《吉赛尔》是浪漫的,但并非浮夸, 它没有呈现让吉赛尔战胜鬼王这样的桥段,爱仅仅是让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让伯爵的见到了新的太阳,爱之意义不在扫清厄运,而在于在厄运中坚持,以寻觅转机。爱救赎,最爱的人应自我的欺骗而走向灭亡,伯爵如何能不痛苦,愧疚与遗憾。这将是他终生的背负,也是他永久的沉沦。需要一份救赎,一份来自吉赛尔的宽恕与拯救。

《吉赛尔》中的吉赛尔

     《吉赛尔》的主角是吉赛尔,别的角色都只是为了塑造这个角色而存正在。

       该如何描绘活着的吉赛尔?她是一个少女,样貌可人,农家出生的她,没有太多高等的教育,因而她不是一位正襟危坐的小姐。面对爱,她欣然接受,她跳着热烈的舞蹈,活泼,开朗,毫无内敛。人情与礼数与她而言就像浮云,坐凳子时,她整个裙子覆盖住,她不知该给伯爵留点地方。她爱什么,就表达什么,肆无忌惮地抚摸贵妇的长裙。对猎人,坚定地拒绝,对伯爵,毫不迟疑地接纳,逢场作戏不是她字典里的词条。对她而言,要么爱要么死,她渴望永远活在甜蜜中,于是当一切如梦幻泡影时,她疯癫,她留恋,她始终不愿意离开那美好的过往,直到走向最后的灭亡。

       因而第一幕中,舞者需要尽可能地去展现生命的朝气与活力,恋爱中两个人要充分展现甜度,记住这是个至死都走不出这份甜蜜的女孩。这不仅仅是人设的要求,也同样是美学的要求,唯其如此,这种昂扬的朝气与活力,才能与第一幕结尾处的疯癫后的死亡构成某种反差,营造出一种盛极而亡的遗憾。一般而言年龄大一点舞者在塑造疯癫时会比较有优势一点,但是在前面的营造上往往不如年轻舞者来得那么本色,所以评价年龄稍长的舞者要看少女感活泼感的塑造,评价年轻的舞者要着重看疯戏的塑造。我对于晃动这些只要不是太明显我都不计较,因为不影响表达。

       整体上而言,我对这版的第一幕不算特别满意,因为Alina当时本身就年轻,而且她的相貌很少女,所以那种少女感当然是很容易营造的,毕竟接近某种本色,当然仍旧有因为调整而中断表情的瞬间,比如视频的15min46s前后。不过就如前面所言,我主要还是评价她的疯戏,她的疯戏我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因为断点比较明显,疯戏是悲喜交加的没错,一方面是现实的悲惨,另一方面是沉湎于回忆的美好,但是这两种情绪的转换不该有明显的界线,在她的表演中,这种断点还是能看得到,视频51min24s前后可以注意看下,那边情绪有些趋向平缓,这个地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为在疯癫中突然平稳了情绪,随后又立刻看到了鬼王的召唤,这里的平静转喜悦太生硬了,从52min22s到52min37s的一段戏,面部的变化还是略僵硬和程式化了一点。当然我不是说就有多少人能表现得比她好,因为疯戏的好坏,摄像机录像使用的景别和机位太关键了,BBC这个摄像机给得太次了,近景和特写镜头给太多了,我没见过哪个版本对着脸用这么长时间段落镜头的,这对芭蕾演员还是太难了,如果在现场看应该会好很多。


       幽灵吉赛尔的呈现,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说应该像仙子,不带有太丰富的感情色彩,至少喜怒不显于色,爱恨不显于行。但在我的理解中,她只是一个失去肉体的人,她只是因为打击而变得有些内敛,但绝不是绝情。因为那才是仙人最初的形象,遍历山海经,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亦或是《圣经》我都难以找寻到不显于色,不显于形的神明。世间有爱的神明,除了佛祖(老子是圣人,不仁,所以别举道教了),恐怕没有哪个是喜怒不显于色的,可我想没有人会说吉赛尔是菩萨。最早的仙子角色是西王母和嫦娥,山海经中如此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和纤尘不染毫无任何关联。中国的仙女形象,受到了统治者禁欲宣扬和佛教文化的双重影响。西方也是类似,教会的禁欲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宗教神明的形象。因此,所谓的“现代仙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如果我们如此塑造吉赛尔,那和带着三观的偏见毫无区别。除此以外,那种在第二幕开始时就显示出某种超然特质的吉赛尔,是什么让她完成这个转变,在剧中看,也只有死亡了,别说这个动力弱到无法想象了,哪怕它是成立的,如此一来,我实在不知道剧作的第二幕要塑造些什么,吉赛尔由死亡变得超然,那么第二幕对于吉赛尔这个角色有什么本质的推动么?那还要重逢干什么呢,鬼王出场,猎人死去,不就可以直接接最后的保护与拯救了么,重逢纯粹是为了形式而生的么,这样不是完全让形式压过了表意内容么?因此,对于第一幕热烈,第二幕全程高冷的吉赛尔,我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回到作品本身,第二幕吉赛尔主要有三段,第一段是幽灵吉赛尔的出场,第二段是再见伯爵,第三段是保护伯爵。最后一段毫无疑问绝对的高潮,但是对《吉赛尔》全剧产生本质推动的是第二段,理解了这段,才算真正理解吉赛尔。我们首先要回到第一幕结尾,一幕中,吉赛尔疯癫,死亡,皆因伯爵欺骗了她,她明白她对伯爵的爱不再有回应,所以她感到了绝望,其间她数次推开伯爵,她对伯爵并非毫无怨恨。

       幽灵状态的吉赛尔接受和继承的还是少女吉赛尔的记忆与感情,死亡并不能带走怨恨,就如同它也无法带走爱。因而当她再见到伯爵,必是五味陈杂,只有一点已经注定,无论如何,他们不会再有结果了,她的爱不会再有回报。但正是这种完全不会有未来的爱,才妙不可言,才能真正让我们清楚我们有多爱那个人,因为你的爱不再有目的,你只关注你对他的爱本身。所以当幽灵吉赛尔再见伯爵的时候,她其实是在定位她真实的爱,这种定位中掺杂的东西是相当复杂的,有过往全部的甜蜜,也有结局的酸楚,有爱人的幸福,也有爱而不得的遗憾,甚至于有对自我的哀悼。因而演员在这里的表现,将直接决定全剧最后高潮的推动力是否足够。Alina在这里表演是绝对的华彩,大家可以看78min10s到80min23s的演绎,在舞蹈的过程中,她脸上的小神色的变动相当多,悲伤,担心,甚至于偶尔的笑意。最终,望着陷入无边痛苦的伯爵,吉赛尔满脸的担忧与怜惜。我粗糙截一组图,大家可以来体会下,我随口解说下,不要当真。(看不清图片表情的,请右击图片,在新标签页里直接打开图片地址,会显示大图)

你还好么?
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么
嘴角分明带着笑意
快乐的岁月总是无法长久
可我又如何忍心让你如此痛苦
我一定会把你从痛苦中拯救出来

       爱在这个时刻从表层转向了一种深刻,从某种绝对的私密体验中提炼出了共性。一种救赎式的爱在此刻诞生。于是有了迷迭香的送别,如果没有后面鬼王的出现,这里就该是最后的告别了,迷迭香是曾经保护圣母玛利亚的植物,是被耶稣赐福的植物,有着祛病,驱魔的功效。莎士比亚曾在他著名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写道:“迷迭香是为了帮助回忆,亲爱的,请你牢记在心。”多年前第一次看,不解,总觉得应该要让他忘记,为何是让他记住。后来才懂,从痛苦中解脱,并非是要忘却,因为那不过只是一种逃避,纵然真能免于痛苦,却也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想要不沉湎于痛,只有怀抱着爱。于是,请不要沉湎于痛苦,我不怪你,请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不要忘记我们的爱。我最亲爱的人,请离开吧,带着这些迷迭香,带着我们的爱。这里的演绎同样相当复杂,一方面吉赛尔会为能够拯救自己的爱人而感到幸福,但是洒落迷迭香,回想昔日种种,自己又如何能够没有感伤,亲手送走最爱的人,日后再无相见,又如何不会苦。必须要在此给Alina打call,两句诗改编自塞尔努达诗形容一下:

比生命更远,我用死亡对你说爱;

比爱更远,我用回忆对你说爱。

我不多说,截图,大家自己体会。。。瞎逼解说还是要的。



对所爱之人的悲悯
拯救爱人的幸福
美好与苦痛的夹杂
分别的不舍

       最终的爱与拯救,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伟大的段落,在美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首先讨论下伯爵,伯爵被鬼王拦住,要在这里一直跳舞。此时他的内心,一方面还怀有痛苦与歉疚以及对吉赛尔的爱,另一方面也有对生命的渴求。对于伯爵来讲,他的生命渐弱,但是他对吉赛尔的爱意却越来越强,所以在这场意欲剥夺其生命的舞蹈中,他不忘托着吉赛尔,希望能够带她走,当然这是徒劳。这一幕Johan的演绎,演出了爱意,也演出了那种生命的渴望,但是我还是认为缺少一些愧意与悔恨,是不是应该把这个部分也加进去,也就对生命有一种恍惚感,在某些时候,是不是该觉得自己应该以死来弥补这份对吉赛尔的愧疚。这或许就是夫妻档的弱点?但是重点还是该给吉赛尔。

       伯格曼曾经在《假面》中说:“伟大的艺术家,对人类有最大的怜悯,他们的创作来源于对自身深刻的怜悯和需求。”正如奈保尔有他的米格尔街,莫言有他的高密东北乡,肖霍洛夫有他的顿河,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每一个伟大的创作者都要寻找一方独属于自己的天地,“诗人的天职是返乡”海德格尔如是说。所以当吉赛尔向鬼王恳求,不断呈现自己与伯爵的爱情时,一份乡愁就自此中而出,一份诗意就悄然来临。演员需要成为一个诗人,就如塔可夫斯基用他在故乡和童年最私密的体验呈现了最伟大影像,纳博科夫永远为他挚爱的妻子写作,艺术家必须拿出她最私密的体验,才可以唤醒这份共通,这个时候,夫妻档的好处也就来了,因为你根本不需要去想象这个私密的共情对象。就在你面前,你对着他演就是了,你哀悼你们的逝去,除非你没有和他私密的情感体验。所以我对这版最后部分演绎的评价就显而易见了,有谁觉得狗粮吃得不爽?

       最后谈一点比较绕的东西,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关键不在于艺术作品被创造的年代,而在于它被观看的年代。不该用浪漫主义的框架去框住《吉赛尔》这样的作品,或者说伟大的艺术作品自身就该凌驾于主义之上。古埃及人制造木乃伊以保持尸体的形态,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我们一遍遍的放映过去拍摄的影像,如安德烈巴赞所言,这种“木乃伊情节”源自于人们对于驻留时光的渴望。而吉赛尔无论是第一幕结尾处疯戏的回忆,还是第二幕在一个夜晚对于一幕恋爱的诉说,其实都在舞台上构筑起了一种“闪回”,而“闪回”的目的,却是为了表达一种从过去到现在一以贯之的爱。与再现性质的摄影术不同,舞蹈在形式上,是一门纯表现的艺术,但是在吉赛尔中,它在某种意义上却带有再现的尝试,这种交错使其完成了更深层次的表现,再现的尝试为这种表现获取到了时间,从而使得舞台这个空间呈现了一种非线性的时间,完成了舞台空间对多条自然时间线的获取,舞台的空间完成了对时间的“胜利”。人类借由艺术,驻留了永不停止的时光。


爱,意识形态与艺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