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隋唐长安城的演变史

2022-10-25 16:09 作者:光明的署光  | 我要投稿

隋唐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于隋朝开皇元年,唐朝建立后,易名为长安城,属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面积达83.1平方公里(不含大明宫3.11平方公里)。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隋唐长安城

历史沿革

隋朝时期:初步形成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长安。但当时的长安经过西魏及北周两朝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年),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隋炀帝继位后,陆续开凿运河,以水路连接大兴和隋唐洛阳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动用约10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隋朝大兴城

唐朝时期:达到全盛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改善,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朝长安城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发展得十分迅速。盛唐时期,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盛唐时通常情况下城墙内有五十万户籍人口,极盛时城内人口达到百万。安史之乱后,长安经过叛军破城,走向衰落。763年,唐代长安城被吐蕃占领15天。唐僖宗时黄巢(875年—884年)攻入长安,在黄巢军和唐军的厮杀之中,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他放弃了原长安城的外廓城和宫城,仅保留了皇城,称为子城,进行修治。原皇城有东、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宽阔的横街,成为皇城与宫城之间的分界。这次整治,便将宫城的南垣作为子城的北墙,与皇城的东、西城垣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原来的皇城成为一座四面环有高大城垣的坚固城池,并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保留了顺义、安上、景风、含光(含光门在元朝时也被封闭)、承天门(韩建改名为玄武门)等城门,以便防守。改建后的长安城称作“新城”。新城的周长为9.2千米,仅及原长安城周长的四分之一。“新城”,也就是五代、宋朝、金朝、元朝的长安城。

唐末韩建所建的新城(黑色部分),只保留了皇城,其余全部拆毁及废弃

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扩建新城,在韩建的基础上向东,向北扩建,并拆除了玄武门(原唐承天门)及北面城墙,从此形成了今天西安城墙的局面。至此,有着总计370年历史的隋唐长安城便宣告废弃。

明朝扩建的西安城(黑色部分)

布局

外郭城

隋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

唐长安城平面图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明德门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毁。

明德门复原图

明德门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全长5020米,而此街称为天街,是长安城的中轴大街,唐朝皇帝往城南祭天所走街道。唐代诗人韩愈曾用描述道: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以此赞美朱雀大街的春色美景。

大街两旁集中了当时长安城最有影响力的佛寺和道观,如荐福寺、大兴善寺、唐昌观、玄都观等。

外郭城内有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两座市场,各占两坊之地。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927米。市场有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铺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

有“天街”之称的朱雀大街,位于明德门和朱雀门之间,全长5020米

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各坊面积不一,南北长在500-838米之间,东西宽在550-1125米之间。

皇城

皇城平面详图
皇城正门“朱雀门”复原图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中间为承天门大街,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宫城

唐长安城的主宫城分别由太极宫(隋称大兴宫)、掖庭宫和东宫组成。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

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方公里。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隋称大兴殿),此为皇帝处理政务,上朝的地方。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后寝的主殿是两仪殿(隋称中华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为皇帝居住的地方)、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此

宫城平面详图


宫城正门“承天门”复原图

太极宫宫殿复原图
宫城北门“玄武门”复原图

承天门宫庭广场复原图

掖庭宫是唐长安城宫城中最左边的宫殿,通常是宫人和因罪没入宫庭的妇人所在,她们在此为宫庭提供劳役,其中有为宫庭服务的表演者。该宫只有两门,各自位于东边和西边,掖庭宫的南边为内侍省。

东宫是太子的住所和办公地点,位于宫城最右边,其正门为嘉福门,宫内有嘉德殿、祟教殿、丽正殿,光天殿、承恩殿,北门为玄德门。

大明宫

为唐长安城东北部的宫城。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原是隋代禁苑的一部分,唐太宗后为其父李渊在该地修建的夏宫永安宫。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去世后,改称为大明宫,又称“东内”。唐高宗继位后,认为原来居住的太极宫过于潮湿,便于龙朔二年(662年)对大明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更名为蓬莱宫,并入住其中。咸亨元年(670年)宫殿再次改名为含元宫,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大明宫。

大明宫复原图

自唐高宗开始,大明宫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234年。整座宫殿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绘了当时的盛景。中唐和晚唐时朱泚和黄巢先后据此称帝。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公元904年,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也都被拆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

大明宫平面图

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面积约3.11平方公里。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底宽10.5米左右,城角、城门处包砖并向外加宽,上筑城楼、角楼等。

丹凤门复原图

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除正门丹凤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一个门道。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着玄武门。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

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宫殿布局

前朝

含元殿

含元殿复原图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于丹凤门以北约600米处、龙首塬的南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元旦、冬至大朝会之所,俗称“外朝”。主殿面阔十三间,殿身十一间,进深六间,每间宽5.3米。实测殿基高于平地15.6米,东西长75.9米,南北长41.3米,四周有宽5米的副阶。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翔鸾阁和栖凤阁,各以曲尺形廊庑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一条长78米、以阶梯和斜坡相间的龙尾道,分为中间的御道和两侧的边道,表面铺设花砖。在龙尾道的前方还有一座宫门,可能是牌坊式建筑,其左右各有横贯东西的隔墙。含元殿建造时充分利用了龙首塬的高地,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可俯瞰整座长安城,诗句“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就形容了它当时的巍峨气势。

含元殿复原图
含元殿复原图

宣政殿

宣政殿位于含元殿以北约三百米,为皇帝每月朔望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

宣政殿复原图

紫宸殿

紫宸殿是寝区正殿,亦是皇帝日常办公的场所,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紫宸殿复原图

内庭

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面积约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作蓬莱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麟德殿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是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建于高宗麟德年间,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乐舞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铺砖,实测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高台上原有前中后毗连的三座大殿,分上下两层。东西侧分别有对称的郁仪楼和结邻楼以飞廊与主殿上层连通,楼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整个麟德殿的总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周围有回廊环绕,目前已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了其平面布局。

麟德殿复原图

太液池

太液池位于唐城内庭中心地区,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池苑。大明宫分为前宫和后宫,后宫是以太液池为中心而布局的,是宫廷的皇家园林景区。
太液池复原图
太液池复原图

整个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其平面呈椭圆形,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东池平面略呈圆形,面积约3.3万平方米。根据池岸和池底最低处落差判断,池水当时应有2~3米深。太液池中有三座岛屿,其中有一座便是蓬莱岛。

到了唐末,公元904年,被废弃,后来因历史变迁,终被淤塞和填埋为平地。

兴庆宫

兴庆宫是唐朝著名的宫殿,是唐玄宗时期的政治重心,称为“南内,原是李隆基作为皇子时五兄弟居住的旧宅,原名隆庆坊。变为宫殿后为避讳改名。

兴庆宫复原图
兴庆宫复原图

宫殿由150亩的兴庆湖及沉香亭、花萼相辉楼、南薰阁等组成。

唐末,兴庆宫遭到破坏;到清初,兴庆湖逐渐干涸成为农田。

遗址发掘

隋唐长安城埋藏在现在的西安城下0.7米-1米,目前西安有不到30处隋唐长安城挖掘点。

大明宫丹凤门遗址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大明宫紫宸殿遗址
大明宫太液池遗址

为保护唐长安城遗址,西安市修建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与大慈恩寺遗址公园。西安市内还有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圜丘遗址,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内设有西市遗址展示区,大雁塔、小雁塔也是唐长安城的遗存;而唐宫城(太极宫、掖庭宫、东宫)遗址位于莲湖公园到自强西路一带,其中莲湖公园南岸有承天门遗址。

隋唐长安城在现今西安市的大致方位
隋唐长安城在现今西安市的大致方位


隋唐长安城的演变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