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丛书》 宋 王楙(四十七)
不用南人为相 祖宗朝不任用南方人为宰相。 我曾经探究古时候,也有这个说法。读《南史》,里面说:齐高帝欲用张绪为仆射,以问王俭。俭曰:“绪少有佳誉,诚美选矣。南士由来少居此职。”褚彦回曰:“俭少年或未谙耳,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曰:“晋氏衰政,不可为则(大意:齐高帝想任命张绪为仆射,他将此事问王俭。王俭说“张绪这个人从小就有很好的名声,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南方的士夫按传统很少担任此职。”褚彦回答说“王俭因年轻而不懂很多事,江左所任用的陆玩、顾和,都是南方人。”王俭说“当时的晋朝已经很衰败了,不可以当为证据)。” 宋武帝也曾经对沈文季说“很多年以来,南方没有任仆射的士夫。”文季说“南风不竞,非复一日。” 古人对偶 《石林诗话》说:晋魏时期的诗,还不知道讲究声律对偶。但其中陆云的相谑辞说“日下苟鸣鹤,云间陆士龙”乃正为的对。至于“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可了知这种体式,不必沈约之后才懂。 我个人以为晋魏以前对偶之语,不可以说没有,当时人们作诗自然而作,不去思惟如何对偶而自然对偶,不像后辈总是将牵强纽合的句子以为工整。孔融有句子说“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这句的气质如何?不举《毛诗》里面的句子,要是能如《虞书》的元首明对股肱良,就已经得亲传。 诗人断句入他意 《步里客谈》说:古人作诗,断句辄旁成另一个意思,最为警策。比如老杜的“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山倚江阁”就是。黄鲁直的《水仙诗》也是用这个体式,说,“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至于陈无已所说得“李杜齐名吾岂敢,晚风无树不鸣蝉。”这真不像。 我个人以为黄鲁直作了不少这体式的诗,不只《水仙诗》,比如《书酺池寺诗》说“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渔船。”《二虫诗》的“二虫愚智俱莫测,江边一笑人无识。”另外他的词也说“独上危楼情悄悄,天涯一点青山小。”都是这个意趣。 唐朝人也有很多人用此体式,比如孟郊的《夷门雪诗》说“夷门贫士空吟雪,夷门豪士皆饮酒。酒声欢兰入雪消,雪声激烈悲枯朽。悲欢不同归去来,万里春风动江柳。” 晋惟尉用一印 晋时期的官府印章不用旧的,每次某人卸任便会重新铸造新印,不像现在每任官府专用一印。读孔琳之在义熙末的建议,他说“今世惟尉一职,独用一印。至于内外群官,每迁悉改。终年刻铸,丧功消实,金银铜炭之费,不可胜言。愚请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仰补天府,非惟无益(大意:现在只有尉这一官职,单独用一印。而内外各个官职,每次升迁都必须重新换官印,每年从年头到年尾皆在刻印、铸印,实在是耽误工夫和花钱,所消耗金银铜炭的费用,多到无法算清楚。我请众官员们就延续用一个官印吧,不要再改造了,省下的钱可以补充国库,这样做只有利益,没有坏处)。”读此,可以了知晋时期只有尉延续用一印,其他的官职不是。 贾赵二后 《晋 愍怀太子传》记载:贾后派人毒杀太子这件事,从发生到结束写得非常详细,即便细微如婢、妾问答也记录下来。这写作方法是仿效《前汉 赵后传》,赵后派人毒杀曹宮,司隶解光所上奏的奏文有千余言,事件叙述极为详细曲折,宛然现在的狱词,事理灼然。 此二篇文章现代人若读它,没有不为之愤慨惋惜,何况当时。 谥文与正 本朝单谥文的人,只有杨大年、王荆公两到三个人而已。单谥正的没有,因为要做到“正”,没那么容易。而谥文正的,比如有王、李、司马这些人。 我考究《唐会要》,统计一下单谥文的有十九人,单谥正的有四十人,比如阎立本这类的人也称“正”,为何当时正人这么多呢?才知唐朝人的谥,未免过许。 卜式何预学校 舒元舆编撰《国庠记》说“诗书礼乐,国之洪源。浚其源,天下可以光润;窒其源,天下为之憔悴,贏室之自绝于天下。汉初才息干戈,复浚其源,而后生公孙弘、兒宽、卜式之徒,竞出维持战争之汉。二百年间,无所失坠(大意:诗书礼乐,国家的洪源。疏通的话,天下可以光润;阻塞的话,天下为之憔悴,如贏政自己将自己的天下断送。汉朝放下武器刚开始安定,便极力推广诗书礼乐,而后公孙弘、兒宽、卜式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的出现,诗书礼乐在战争时代的汉武帝时期胜出,致使诗书礼乐二百年间,一直强势)。” 我个人读卜式的“朴鲁不学”,但也只能为天子牧羊。汉朝的文治,并没有达到所预期的,元舆的举例,失当了!应该是董仲舒才对。班固的史书认为儒雅的是公孙弘、董仲舒、兒宽;质直的是汲黯、卜式。古人原本就有自己的定论,元舆为何要这样错谬的去取呢? 王建宫词 王建的《宮词》说“丛丛洗手绕金盆,旋拭红巾入殿门。”又说“纵得红罗手帕子,当心画出一双蝉。”从词句中可了知唐朝禁中使用红手巾、红帕子。 又有“圣人生日明朝是,私地先须属内监;自写金花红榜子,前头先进凤凰衫。”从诗文当中可了知圣人的生日内人通写金花榜子,进凤凰衫。 还说“天宝年来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又可知当时的三号是千秋节,也可以从诗句中知道其中的盛况。按照《会要》说“千秋节,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大意:千秋节这天,朝廷会放假三天,大家快快乐乐与朋友吃吃喝喝。)。” 利益后嗣 贡禹上书说“臣犬马之齿八十有一。凡有一子,年十二(大意:臣的年纪已经八十一了,只有一位十二岁的儿子)。”贡禹八十一岁时,他的儿子十二岁,那么他的儿子是在他六十九岁时出生的,其囏得嗣息如此(大意:他为了获得个孩子确实很艰苦)。读他晚年亡疏,向朝廷汇报民间孩子三岁时开始缴纳人头税,那些极度贫困的人,孩子一出生便被杀死,以为应该在孩子七岁的时候才缴纳人头税。这词说得凄切,我认为应该是贡禹很艰苦才获得自己的孩子,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念头。 又,北魏永平年间,皇上准备诛杀元愉的妾李氏,群臣无人敢直言。皇上令崔光下诏,崔光也没拒绝,但想方设法拖延,并上奏说“元愉妾怀妊,戮至刳胎,桀纣之主,乃行斯事。陛下春秋日长,未有储体,皇子襁褓,寻至夭失。乞舒李狱,以俟育孕(大意:元愉的妾现在怀孕了,戮至刳胎,桀和纣这样的暴君才做这类事。陛下春秋日长,还未立太子,皇子尚在襁褓,要是这么做的话,恐怕皇子会夭折。我请求陛下暂且不杀李氏,等她将孩子生下来再说)。”宣武帝很高兴接纳了崔光的谏言,宣武帝是为自己的后嗣,而免杀胎。这位宣武帝非常残忍,肆意诛杀反对他的人,一下杀心很难挽回,但一听崔光说的话,也动了恻隐之心,缓行刑禁,从此可知是人都会有恻隐之心,要是找事例让人生起这恻隐之心,便能唤回人类的仁慈,邪正转变不会太难。 因读二公所说的话,发现其中利益非常广大。又考虑到某些人不为后嗣利益考虑,一直肆意妄为,为了利益向尊贵献媚,将残酷刻薄当成自己的人生准则,呜呼哀哉! 左右丞相 古时候右丞相为尊,左丞相次之。比如汤朝的伊尹是右丞相,仲虺是左丞相;汉朝的陈平功劳第一,任右丞相;周勃的功劳第二,任左丞相,有这样的一些事例为证。 后代是以左丞相为上,右丞相次之。比如晋朝王睿任左丞相,王保任右丞相。《北史》记载斛律金进位右丞相,迁任左丞相。有这样的一些事例为证。 官员职位以左为上,来源很久远了,一直延顺到今天。 我个人读国家班次与乡党的齿序之类的书籍,并未发现以左为尊的说法。至于官职名号,确实以左为重,比如文武有左右选,中书有左右司,史书有左右史,皆是先左而后右这么排列,但最初是否就是如此设定?不能一概而论。 白乐天的制说“魏晋以还,右卑于左。” 文帝薄葬 汉文帝的遗诏说: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大意:霸陵周边的山川,原来什么样子依然是什么样子,不要去改变);表示要从俭。 班固赞叹文帝规定霸陵皆用瓦器,不可以用金、银、铜、锡来装饰,因而葬文帝的山未见坟。刘向也说“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大意:文帝不起坟,实行薄葬,以俭朴安慰自己的神灵)。”刘向可以说很了解汉文帝了。 读《晋 索琳传》后,不能无疑惑。三秦人挖掘汉朝霸、杜二陵,获得很多珍宝。晋帝问索琳说“汉朝的陵墓为何这么多财物呢?”索琳向晋帝汇报说“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享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木皆已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金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大意:汉朝天子即位一年后开始建造陵墓,国家的税收三分,一都用来供养宗庙,一来供养宾客,一来建造皇帝的陵墓。汉武帝寿命较长,在位的时间比较久,等他驾崩尸体送入茂陵时,地宫已经塞满财宝,根本无法再容下任何东西了,里面的木头皆已拱起。赤眉(以樊崇等为首的起义军)取走陵墓中的财物,还不到总量的一半。到现在还囤积了不少腐败了的丝织品,和赤眉未取尽的金玉;霸、杜二陵已经算是节俭的了)。” 我个人读了此说法,认为即便汉武帝的陵墓地宫藏了很多的金钱财物,但我们可以从贡禹记载中知道得很清楚。而汉宣帝就不知道多少了,按照贡禹的记载说杜陵宮人数百来推算的话,估计也差不多。只有汉文帝,他一生节俭,入无间言,临终吩咐霸陵要如此之薄,甚至交待到细微处,比如不能用铜、锡来装饰,炳然记载入诸史册,以薄送终;而山陵竟然财宝畜积如此之多,确实无法理解,难道景帝违背治命之意? 又考究《晋 愍帝纪》,里面记载:建兴二年,盗发霸、杜陵及薄太后陵,金玉彩帛,不可胜计。敕收其余,以实内库(大意:建兴二年,盗墓者挖掘霸、杜陵以及薄太后陵,里面金玉彩帛无数,不可胜计。皇上下敕将陵墓中所有东西收入国库)。从中可以了知陵墓的畜积到底多到什么地步,如此汉文帝的陵墓,果然也无法避免厚葬。 可沈炯的赋却说“咄嗟骊山之阜,惆怅霸陵之原,文若俭而无隙,嬴发掘其何言。”鲍溶的诗说“俭风本自张廷尉,霸陵一代无毁发。”白乐天的诗也说“骊山脚下秦皇墓,一朝盗掘坟陵破;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奢者狼狈俭者存,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按照沈炯、白乐天等人所说的话,汉文帝的霸陵在当时并未被挖掘,不知道前辈为何有如此多不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