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拐、骗术——诡辩和逻辑
卖拐、骗术—诡辩和逻辑
2001年,在迈入千禧年的第二年,赵本山大叔带着他的两个搭档范伟老师和高秀敏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他们的新作品:
《卖拐》。
《卖拐》在小品史上无疑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甚至接下来的两年还延伸出两部作品《卖车》和《功夫》,尤其是在前几年,哔站还有鬼畜视频作品《改革春风吹满地》。
当然,这些东西我们一笔带过,我们着重要讲的是,里面蕴含的东西。
骗术和其中的诡辩逻辑。
诡辩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出现,例如名家的“白马非马”就是非常经典的诡辩理论,此外还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再然后就是前几年的“海参炒面”都是诡辩的理论,《卖拐》则是更近一层,将诡辩和骗术加入其中。
《卖拐》的故事情节很平滑,大忽悠(赵本山饰)和大姐(高秀敏饰)通过骗术将伙夫(范伟饰)自行车骗走的故事,然后我们再看故事走向,先是大姐先声夺人,以“拐”和“卖”将伙夫吸引,接着大忽悠用“腿脚不好”来让其产生疑问,接着通过跺脚和带着对方走路从而将对方忽悠“瘸了”,进而建立大忽悠的主体地位,让伙夫对大忽悠的话深信不疑,那么占据主动的就是大忽悠,接下来,只要大忽悠的话不太离谱,那么伙夫就会对大忽悠言听计从。
如果骗术有段位的话,那么大忽悠的骗术就已经到了一定境界,因为和现在市面上的直钩钓鱼或者软件病毒、贪小便宜心理诈骗来说,简直就不是一个境界。
那就是,逻辑。
逻辑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尤其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更是会将警戒心拉满,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了骗子的可乘之处。
在第二部《卖车》中,大忽悠先是打乱了伙夫的质问的逻辑,然后建立了一个新逻辑,即“双腿离地了,病毒就上不去了”,以此逻辑让对方自行寻找“双腿离地”的地方,那么卖车就顺理成章简单无比了。
那么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打乱、建立,逻辑和反逻辑,以及主体的权威性。
这一类骗术,首先先建立一个逻辑,让对方信服,这个逻辑不一定是自己加给别人的,而是他自己思考的,尤其是在对方心慌意乱的时候,新的逻辑更容易建立。而当对方已有一个逻辑的情况下,第一件事就是打乱对方的逻辑,让对方的逻辑产生动摇,只要对方开始发生质疑自身逻辑的时候,那么新逻辑就会可以建立。帮对方建立逻辑并不是自己的目的,而是当对方产生信服,当对方对自身产生信服的时候,那么权威性就会相应建立,这个时候就是不断加强权威性,一般来讲就是“放长线钓大鱼”,即用小恩小惠不断加强权威性的联系,等到割韭菜的时候,在一次全部清完,那么骗子的目的就达到了。反逻辑在我眼中也是逻辑的一种,只是根据不同人群对症下药罢了,而且反逻辑更容易让人信服,例如“饥饿营销”,这件商品真的值这么多钱吗?不一定,但是在营造出来的“供少于求”,使其产生了不必要的额外的“虚拟价值”。
话术和骗术从来不分家,怎么用全看自己,还是要多多提高警惕,谨防诈骗,只要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剩下的就可以做了,但是一定要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