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星戴月,光彩依旧——再访《银河忽悠传说》作者沈勇

笔者:好久不见。
沈勇:好久不见,这一晃三年过去了。
笔者:这三年经历了许多,先总结一下吧。
沈:首先我结束了我的研究生生活,过得自我感觉还挺轻松。我听过很多我身边一些研究生的抱怨,就在网络平台竟然能听到的那种,我有时都在怀疑我是否是个研究生。
笔者:你取得了什么成果吗?
沈:一两篇论文吧,不得不说疫情冲击的客观因素确实让我的研究生生活轻松了些。然后就是科研上比较取巧,至少让我的名字留在那些平台上了,实现了一部分人生价值,让我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我很满足。
笔者:你现在也因为这部小说在网站上留名。
沈:这时我就得强调我是业余写作,那个则是我的本职工作。不管怎么样,都小有成绩,我觉得这三年我还挺圆满的。
笔者:这三年,你写了……
沈:从上次采访到现在,刚好101章。
笔者:相比于之前,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沈:不值得夸耀,这个速度还是太慢了,到现在全篇也就七十万字,我对它的完结产生了一定的焦虑。
笔者:这时候就忘了自己是个业余作者。
沈:一种想要把它完结的负责任态度,也是要实现我的一部分人生价值,只是现在局限于我的能力。
笔者:这三年在这方面的感触有什么。
沈:有很多,先是更加地强调逻辑性和合理性,虽然从一开始这篇文章就不正经,现在为了把它往正经的路上引,这些年都在做这个事。我前一阵从头开始读我写的这些文字,把带有设定性的文字摘下来,重新整理筛选。然后发现光这部分的文字就有近四万五千字,占比有全文的6%。
笔者:这么多?
沈:(点头)其中还有许多被放弃的设定,占比也很高。想想相比于之前那九十章,叙事的地点比较跳脱,人物出现得也比较随意。现在学聪明了,限制剧情发生的地点,减少有名字出现的人物。但这篇小说,你也知道,庞大复杂的世界观和时间线。我还没有那个能力写出短小精悍的故事。
笔者:正如你说的,试验作,需要接受可能遇到的错误和改进。
沈:当然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问题。我得反复强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我们的科技进步的太快了。最开始时设定的聚变温度在一亿开尔文时产生了诱发曲速场的超空间效应,现在的聚变研究已经达到了这个温度,所以我把临界值提高到了十亿开尔文,但我觉得以后达到这个数字也不是不可能,时间也不会太远。就跟天网的算力比不上现在一块显卡一样,人类的进步和伟大就在这。
笔者:还有呢?
沈:过去喜欢没事抛点极端的暴论,现在喜欢思考后抛出一段不那么极端的言论,但整体上还是个极端的暴论。
笔者:(笑)
沈:我现在认同一种观点,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必然是最深刻的现实主义者。看到了经历了感受了世间种种后,他才能会产生那种为之追求奋斗不息的理想。
笔者:你是这样的人吗?
沈:我还在象牙塔里,没那么多接触和感悟,谈不上什么。当然这样的想法也让我最终决定走出校园,到实际的生产端。不得不说,疫情在这方面影响挺大的,到最后也能理解不同人的不同想法,一方人也不可能真的拿U型锁上去敲人。我到后面就是在等决断了,继续我也能坚持,放弃,我药也备好了,还有制氧机,等待的就是给我们指明最后的方向。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大约千分之二,希望他们不会被遗忘。虽然在眼下我们好好地活着就是给他们的告慰,但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把这件事拿出来再次讨论的时候,他们不会被忘记。正如迟早有一天,我们也会公正地看到每一段历史,但评说就要由人而去了。我在写过去部分的时候,这个考量的会很多。
笔者:我们都经历了这几年,当然得承认客观因素……
沈:我选择带着复仇主义转移矛盾吧,都知道连绵不绝的根源在哪里。然后愈发感觉到我们这代人身上的责任,正如我写的,肩负大国竞争的重任,同时还要经受后现代的风沙(157)。终究我希望人类走出去,要不然只能在地球上坐吃山空,毕竟我在写这篇小说,任重而道远,我是相信人类能走出去的。
笔者:任重道远,我也希望。
沈:当然还有一个冲击也在于,在这种事情上人类都无法团结起来,我都很难想人类能够走出去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我设想的所谓大危机能不能促成人类的大团结,为此我充满怀疑。
笔者:确实很多人对此持负面态度。
沈:我毕业离校后进行了一次为期二十多天的旅行,我去了西南几个省,我特地去了重庆涪陵的816核工程景区,那个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二座核反应堆,用来生产核原料。大山里面,数层楼高的主反应堆厂房,数十米高数百米长的隧道,再加上那个时代背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了自己的延续所能做出的努力。更别说综合实力超过我们的那两个大国,这种东西只多不少。当然我也相信在某地的大山深处,也会有个同样的但更加深邃和坚固的安全基石,我相信有一天它也会成为一个景区对外展示,让人们体会这个时代这代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以及为了民族延续和复兴的决心,我也希望这一天我能看见。
笔者:(点头)
沈:后来,我在武汉,应该是8号线的徐家棚站,我要从8号线换乘5号线。那一站的天花板就很高,我在扶梯上回望,有了我在那个隧道里同样的感觉,那时我们倾全国之力才能建造,现在这东西却随处可见……我的感慨就是,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基础,但我们的文化产业却跟不上,反应不了,我能说什么呢,该图未图之人满坑满谷?遗憾罢了,但我能感受到事情正在起变化。说得多了,或许后面可以单独聊聊这些事。
笔者:(笑)可以。
沈:接着之前的说,看到这个我觉得我设定的前提还行,还能解释得通,人类还没被逼到绝路上。就跟一张梗图一样,获得了超能力之后每隔10年扔一颗小行星到地球,逼迫人类的进步。再就是我对那几个地下工事描写得还行,以前我还在担心设定时间上的问题,工事的建设时间和规模,现在就是……合理。
笔者:还有什么对你的文章产生了重大影响呢?
沈:现在发现过早的把“曲速七杰”的身份定下来太草率了,我们看到了欧洲的变化,崩解的速度超乎想象,说不定以后我会把伊丽莎白换成印度人,亨利换成摩洛哥或者乍得或者中非人(笑)。巴拉克在接手黑非洲时,法国人还有很大的话语权,现实却是被瓦格纳搅得天翻地覆。把过去的主要剧情矛盾爆发点放在他们那有些太看得起他们,或许也是他们未来的一种命运。
笔者:其实还有川宝的倒台,他可是作为配角多次出现在文章中的现实人物。
沈:之前作为作者调剂写作心情的人物(笑),当然随着时间线的重大变动,把番外中的独立日事变改为2020年发生会更加的贴合现实一些。他们家族的命运也会发生改变,我极大可能会把后面的继承者改为小唐而不是伊万卡,但那也是以后可能的重制版的事了,现在还不会去改动。不过,就这些观察与思考,让我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对雷·麦克阿瑟这个人的上位时间左右摇摆(指121章时雷仍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61章时雷就任了总统,185章时又将雷设定为总统的幕后人物,笔者注),他是个争议性人物,最开始希望不出现他本人,侧面描写他。但你也看到那些主角不得不与他会见,因为纪元计划必须要两个战区的一直强力支持推动,我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有些尴尬的是,我最开始想的这个部分的时间跨度没有现在这么大,现在早已超乎我的预计。我也不是很喜欢他这个名字,但现在出现了这么多次,先就这样吧。(相对于伊丽莎白·琼斯的假名)
笔者:也能称得上是一种教训。
沈:确实,根源之前也提了,临时兴起缺乏明确大纲但跨度极大的长篇小说,先天不足。我不喜欢电影《满江红》的一点就是,在这么一个敏感的事情上,既然已经做了架空,那干脆架空到底,把真的秦桧捅了就是了,但整成现在这样,别扭。我也在避免这种事情,幸好这些都不是将要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
笔者:但也是可能发生的故事。
沈:那我不希望,早知道为了制造矛盾点,还要为正传留出发展空间,很多设定不是我预想的未来的理想国,所以无法匹配真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毕竟是剧情需要嘛。
笔者:还有别得经验教训吗?
沈:同一类型的题材会遇到的问题也相通,就比如郭帆导演后悔自己加上了六十小时制,我也后悔斯卡兰利行政区的时制不是二十四小时制。所以你看我提过几次之后就再没有这茬,所有的现在都跟随着地球联邦官方时制。由于未来的故事是线性时间,上次我也提过时间的发展,通讯的延迟,星际航行的速度,仍是一个困扰我叙事的难题。我需要去思考主角一行人任务的紧迫性,故事推进的合理性,主角形象变化的时间性,距离产生的时空延迟给各主角造成的影响……差强人意,我还是要在后面尽量多修修。
笔者:也算是基础性的问题。
沈:根基不牢,上层建筑就会摇晃,一方面我在向地基里打入高强度的材料,让一些东西变得合理,一方面给上面减重。
笔者:之前你给我们透露过正传和后传的消息,这回有什么新的消息可以透露吗?
沈:正传需要更进一步的设定完善,以及寻找我自己擅长的写作内容,缺少一个详细的长远的计划。后传呢,是想描写这个时代我想写的爽文。我不止一次地有过冲动现在就想写,毕竟有很强的时效性,要从与我们现实的奇异点开始并延续到2044年所谓新纪元的开启,与现实世界并行将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是我的理智把我按在这,能力阅历都有限,追寻时效没有意义,还会拖累现在这篇文章的进度,到最后什么都没完成。
笔者:你认识得很清楚。
沈:你看我三年也就写了一百多章,速度提升了却依然远逊于专业作者。之前我希望这三年能让我的文章进入后期,现在看我还是低估自己挖坑的深度了。我在这上面会有些着急,主要是我希望尽快完结,我走出了学校,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真不想它最后剩下篇终章后无疾而终。
笔者:还有什么困难。
沈:最开始的四年半时间里,我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往下写,很多时候需要跳跃的叙事,这是空洞。现在能保证写完一章会有下一章的想法,但问题在于会拖慢节奏,这与我想尽快完结但又想完成故事线和世界观产生冲突,这是矛盾。
笔者:其实这是一种进步。
沈:是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不放弃终究会柳暗花明的。你看上回我们的采访,我们还聊了许多我生活上的故事,但今天我们光小说上的内容就说了这么多,后面的可以后面再说。
笔者:其实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些进步。
沈:感受不到那说明我的创作力就到这了,该休息了。就跟破网站一样,从我注册,到我写出第一篇,再到现在,环境变化之剧烈,还不如停下来休息休息呢,虽然资本运作是不会停止的。
笔者:还有什么想跟读者们说的吗?
沈:那天我在评论区看到一个读者感慨“写小说看起来很难”。如果想尝试,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得明确自己想靠它吃饭还是单纯娱乐。不得不承认,文字在当今承载的变现价值很低,就这还要和现代流水线去比拼效率。这三年一百多章,比不上人家三个月的产量。我最开始写的时候,这个类型在网文里还很小众,现在到处都是,过几年没了,观众不爱看了。我也不想往职业上靠,所以只能说这些。但是对于业余爱好,还是那两个字,坚持。我在创造我自己的世界,我不在乎粉丝的多少,点击量的多少,那除了生活还会有什么阻止我创造世界的脚步呢。我把我做过的梦记录下来,发现有的剧情还挺不错的呢,以后还可以扔进后传里凑字数。写下去,或许就会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作为无数颗繁星中的一颗,无论别的星星长明、闪烁、暗淡还是湮灭,只要自己光明,总会有人看到……
特别鸣谢
上次鸣谢过的人
@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