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有几种味道?
我家是普通职工家庭,是90年代的多子女家庭,父亲经常说一句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们住在单位建设在乡镇上的工人村社区里,印象中母亲经常在午后去赶村镇上的农贸市集,她整个下午不在家,回来时在屋子里就能听到她一边上楼一边和邻居寒暄,紧接着咚咚咚敲门,我一开门她两只手肯定全占满了,夏天是一手拎着各种蔬菜,一手拎着几袋子毛桃,秋冬则是一大袋土豆白菜一大袋苹果。
我小时候不爱吃除正餐以外的东西,特别是那个秋冬里冰硬的苹果,母亲说有营养。夏天催我洗桃子吃,冬天催我啃苹果吃。
对,是啃苹果,连皮带核啃,苹果大的时候,啃完一个牙还怪累的,最后专注在手里看的名著、小说或者电视剧里,不知不觉我就把核也嚼碎咽下去了,也可以说是懒出了奇迹。
高考以前,记忆中很少陪母亲逛过村镇上的市集,我要么在外地求学,要么回到家了她也是什么都不让做,包括很简单的家务,就在家温课做作业。
难得求得一次可以当个帮手和她一起出动去囤货,我记得那些卖苹果的摊子,要么在路边靠着路沿堆着几十袋,要么是小卡车上放着一袋袋苹果,旁边立一个小牌子写:
“1.5元1斤,10元8斤”还是“2.5元1斤,10元5斤”记不太清晰了。
品质好一点摊位写:
“3元一斤20元8斤”。
大家在老板打开的一袋苹果里挑一个让老板用小刀切一块尝尝,母亲一般让我尝,我说酸,就继续往市集里逛,甜的话则会在成堆的苹果里挑出一袋,左看右看,尽量挑大小一致,颜色红润,看上去没有虫眼、破疤的果子,称重付钱,最后拎回家。
还记得冬天拎苹果回家勒的手疼,但苹果到家第一件事要打开袋子,母亲一个接一个拿出苹果,都是好果就皆大欢喜,如果有商贩耍滑,中间藏了几个坏果,母亲也不抱怨,耐心挑出坏果,用刀子剜去坏的果肉,把残缺的苹果摆在案板上,在那几天里,家人们会先把这些先吃掉。所以印象里,吃苹果--就是当时家庭条件不算太好的家庭里,为了补充维生素朴素的苹果味道。
读高中的时候,我从小城镇的工人村,去到了所在城市的市区读书,家住市区的高中同学也是现在的好朋友,邀请到她家里玩,她爸妈盛情款待做一桌子菜,饭后我们在客厅玩闹,朋友母亲端上来一个果盘,白白一盘,哦原来是苹果,被切成了小块,有几块上插上了牙签,在不耽误玩乐同时,用牙签送一小块苹果到嘴里,苹果的味道好像变了,不像啃一大口连皮嚼的甜酸混合,软硬混杂的感觉,嚼两下吞下,像是吃了一颗脆脆果冻零食。
玩一会累了,就想多吃两块,不用别人催,一大盘苹果就被我吃光了。同样一个苹果,出现在朋友家里,我似乎觉得味道不一样了,也许品种和价格有差异,除此外我感觉还有形态和吃法上的不同,吃苹果在市区朋友家里,是饭后吃不腻的小零嘴的味道。
不过,在以读书上学为主题的十几年里,在生活实践上匮乏的我,并没有因此改变吃法,大学期间除了吃饭,在还没有闲钱追求欧美日韩大牌保养,没有意识追求运动维持身材前,买点水果吃吃补充营养,苹果是最好的选择。
我和舍友们隔三差五下课冲完食堂后,散步到水果摊上拎着透明塑料袋,学着当时母亲的样子,不是一袋袋挑,而是一个个挑,看看长的圆润红色饱满没虫眼的,拿回宿舍在水房冲冲慌乱的塞入口中完成补充营养的任务,大学吃的苹果并没有什么特殊味道。
再后来北漂工作刚稳定,也是开始独立真正生活的第二年,日子变成了工作和生活两点一线,那个时候流行ins风,打开很多第一代营养博主精美好看的摆盘,也粗略了解了营养健康餐配比后,学着样子做水果奶昔,第一个尝试就是苹果奶昔,把苹果切块同牛奶一起丢入榨汁机打碎,一两分钟后获得一瓶新饮品,第一次喝的时候味道很特别,然后找面白墙或者和我好看的早餐拍照发圈。
但后来看到有人说水果果酸和奶中的钙也许会化合成钙导致结石,降低饮用频次后,这个榨汁的习惯又随着跳槽和搬家等工作和生活的嘈杂中丢掉了。但我一直是想再喝一次,那种绵密清爽的水果甜味和牛奶的甘甜混合在一起,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事物,经过巧妙搭配的新鲜感,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很喜欢喝喜茶的芝芝芒芒等水果茶饮、乳饮吧。
2020年夏天《隐秘的角落》播出,其中的掉下楼的朱晶晶的母亲演员李梦有一个片段,是她边削苹果边说台词的即兴表演,记得后来张颂文老师在某个综艺上还讲过,因为这个表演很棒,导演要求再拍一次,增加一些不同的机位和镜头,李梦要求道具提供一模一样的苹果的故事。我记得看着她削苹果的动作,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在奶奶家住的时候,奶奶家吃苹果也是这样比较“精致”的吃法--削皮吃。
印象里奶奶家的茶几上经常放着水果盘、苹果、一把黑色刀柄的削皮刀,小姑都会在饭后,或者晚饭一起看电视剧的时候,精细的削好两三个苹果递给家人吃,我记得包括她找的男朋友也会削皮吃。
我一直很怕锋利的刀在手里的感觉,他们却轻巧地拿在手里,让苹果皮转了一圈又一圈还不断掉,我觉得好神奇。有时候会忍不住想要闻一闻苹果皮,觉得苹果皮扔掉怪可惜的甚至想要吃掉。
这微妙的感觉就像我父亲是他们家老大,但早早为了生计上班没有这种福气吃削皮的苹果,以及学会给苹果削皮,他和我一样是囫囵一个抱着啃的习惯,所以我后来没有养成削皮吃的习惯,至今也没学会削皮,记忆中为数不多削皮吃的苹果,不像带皮吃的时候,一口咬下的嘎嘣脆响,而是果肉酥脆细腻的口感,没了果皮的酸涩,果肉好像也变得更清甜了。
最近几年,年假回到老家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匆忙总是赶着下一程和下一件事的莫名的紧迫感了。夏日偶尔回去看望他俩,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的日子,一年四季家里都有新鲜水果吃,母亲也不再总是催促我自己洗一个苹果去啃,去完成任务。我家的苹果和桃子也终于见了面,她会洗好苹果、水蜜桃和杏,桃子、杏掰两半,核放窗台晒干以后取仁做菜,苹果虽不切小块,但切成条状好入口的大块,放在盘子里,看我在摆弄手机或者电脑忙着,像提示我吃零食一样轻声提一嘴,然后不打扰我,自己下楼和街坊们聊天散步去了。
去年,我开始把生活和热爱作为了日子的主线去体验,我开始在家中还原各种奶茶、冷饮、下午茶,在手工做吃的时,有时感觉类似冥想,沉浸在当下感受着食材碰撞出熟悉或者期待的口味,有时又感觉,在重新认识生活里这些熟悉的事物时,它们似乎唤起了很多以往丢失的画面、嗅觉、触感。
最近在敲字或者剪辑的间隙,想吃点什么爽口的东西时,为了边吃不妨碍工作,我最喜欢苹果去核切块装盘,有时候还会加香蕉或者其他水果,再淋一些酸奶上去。因为牙龈开始变得脆弱,几乎好久没有再啃过苹果了。后来我知道超市里有那么几种水果,类似蛇果一个好几十,榴莲一个二三百,除去极个别特殊品种,在水果自由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每当想买水果时,我第一个还是想到苹果,但北京的大超市里有新疆、老家山西、山东各地好多品种苹果,但似乎,很少有苹果,散发小时候冬天里捧在手心里那个苹果的香气了,买苹果不用在细细挑选,很少有虫子蛀口的苹果,也很少有苹果吃着和过去一样的味道了,除了苹果不一样了,我味觉也变了……
今天又一次切苹果,突然想起来从小到大,这么多对苹果的记忆,以及有关人的故事还有苹果的不同味道,它就这样穿插在我平常的生活中,此时此刻打下这些字的时候,我意识到母亲,我的父母他们不是不知道苹果削皮更甜,切块更方便,是他们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在哺育拉扯三个小孩,一大家子等着她照顾,她没有时间给苹果去核切块,也没有闲情逸致装盘摆拍,她想着冬天到了要屯大葱、西红柿、土豆和白菜,父亲想着多涨工资广告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也需要给孩子们买点……
也突然想起来北漂以后,有那么几次回家,我和母亲去了村镇依然每月农历十五举办的市集,当做我俩的娱乐项目。因为她后来习惯在超市打折活动时去扫货了,再后来家里人少,也没必要买一堆东西屯着,所以她也很少来市集了。
我跟在她旁边,一起在悠闲的午后,看着街道两边卖的各种货物,小到指甲刀、泡泡机,大到电动车、老头乐,两个人没有目的的闲逛觉得好新鲜,我现在想,也许不是市集让我们感到新鲜,是母女两个人安逸的闲逛很新鲜。
嗯,是得常回家看看了。2023年7月29日晚7点北京,生活不在别处,在当下在此时此刻~最近头疼如何拍出好的视频,如何让自己的文稿、拍摄、剪辑飞升,不能一蹴而就,那就从写好这篇随手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