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汉代就存在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

2020-06-09 09:36 作者:泊零タンタン  | 我要投稿

         盐铁官营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所首先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可是我们远在汉代已经发明了这样的制度,直到清代,小节上的变化虽然有,而大体上总还遵循着这一政策。总还不离于近代就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路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本来呢,是“四封之内,莫非王土。”,也就是说,这天下的山河土地都是皇上的,不允许人民耕种,但这怎么可能呢?于是皇上就派大司农去收田租。

          这大司农,是汉代九卿之一,掌钱谷之事,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牛皮吧收来的田租,就充当政府公费。

          而非耕地地区的税就由少府去收。少府呢,相当于皇上私人小金库。而非耕地地区——山河池泽的税,就是你捕鱼伐木的话,就收其所获积分之几的实物。

           这本来是不让干的,因为名义上是皇家私人的。但是挡不住有人非要偷偷摸摸去,于是,干脆你也给我分点东西,我让你去伐木打猎。这就是非耕地地区的税,也是关水商税之缘起。

《日常》第一集

          这个制度开始是很合理的,毕竟田税是大头,而非耕地地区的商税只占少数。但是出现了一件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战国以下,盐铁之利,逐渐膨大起来。社会情形变了,非耕地地区之税逐步超过了全国的田租。 这谁能想到?而且只是收的税就超过了全国的田租,那我们可以借此想象一下那些靠山吃海的商人到底多有钱?

          幸好,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拳打匈奴(西域)和朝鲜,脚踢云贵川(代表国家:夜郎)和浙闽粤。然后大司农钱就花完了……

《日常》第一集

          钱花完了,仗却还没有打完,半途而废?不!汉武帝表示拒绝。农民的田租已经制定了,就不能再轻易变更。而且能收的税也都已经制定好了。

          于是汉武帝在捐出自家小金库的同时,也号召地方上的有钱人(主要是盐铁商人)自由乐捐。结果社会上反响并不好(其实人民乐意捐,但是人民没钱)。

       盐铁商人:“我凭本事挣来的钱,凭什么要捐出去啊?”既然自由乐捐不行那就只能强制“乐捐”了。

         于是大司农桑弘羊在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下,与汉武帝一起先后推行:

          ①算缗:亦称“算缗钱”,缗钱为当时的货币和计税单位。这是所行税这一法,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赋税。听说还是中国最早的房地产税。

          ②告缗:鼓励告发算缗不实的人。如果你揭发属实,那么被揭发的人的全部财产,你和政府五五开!是心动呀,糟糕眼神躲不掉~~     听说仅四年时间,全国中等及以上工商业者大多因告发而破产,而政府所获财物以亿计!   

         ③均输:设水衡都尉一职。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古代物流小哥?!)

         ④平准:一种稳定物价的措施。在这个东西贵的时候,政府大量出售;在这个东西便宜的时候,政府大量收购。

          ⑤统一币制改革:这个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自西汉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这也是景帝时期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各玩各的。

          于是汉武帝把汉高祖下方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在经过前后六次币制改革:              他,成功突破了自秦始皇推行“半两”以来凡前称“两”的规矩;

         他,发行三官(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均输和辨铜令)五铢钱开创了钱币称作“铢”的新时代;

          他,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铜钱形制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另经2000多年而不变。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到的汉武帝“盐铁政策”。但是汉武帝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匈奴问题,就驾鹤西去了。这个雄才大略,穷兵黩武的皇帝把天下托付给了一个八岁的孩子——汉昭帝,就撒手人寰了,顺带带走了他的母亲。

          没有出现汉武帝担心的主少母壮的吕后之事,但是出现了伊尹之事,这位汉昭帝到死都只是傀儡一般的存在(病弱腹黑美男子什么的的我太可了)。 

               这位背后掌权的“伊尹”就是得到汉武帝《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的首席顾命大臣——霍光,他作为汉武帝及其宠幸而又功勋卓绝的镖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在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一陪就是30多年。做人极其小心谨慎,从未出过差错,听说连走路的步数都是一样的,不曾多一步也不曾少一步。

        而与其在“盐铁会议”中间接对线的另一位顾命大臣更牛皮,是与汉武帝一齐推行盐铁之政的大司农——桑弘羊,人家还是汉武帝为太子时的陪读。

       为什么说间接对线呢?因为霍光并未直接与桑弘羊对喷,而是让更痛恨盐铁之政的贤良文学与之对线。

这些贤良文学也不是霍光故意找过来的,这源于汉代的一种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

          里面大可分为三种选举制度,第一种是无定期的。譬如老皇帝死了,新皇即位时,往往下一道诏书,希望全国各地选举人才(霍光就是以这个名义找来的人)。

          或者是碰上一些天时地利都不咋滴的时候,人民往往会说这是政府行政失职遭受天谴,于是就需要一些贤良文学来替政府背书。

          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譬如派人出使匈奴的时候,需要有能说外国话的。又如黄河决口时,需要通晓治水的人。大也可以举别人也可以选自己。

         后来又有一种定期的选举,那就是举“孝廉”。

          本来地方政府并不注意这件事的,但是汉武帝时,曾下了一次诏书大意就是说:“你们这么大一个郡竟然一个孝子廉吏都没有,太说不过去了,如果一年内一个孝子都举不出来的话,那我们大家伙儿就讨论下什么处罚比较好吧!”

         这就是三种选举制度。 就这样,霍光让天子选派地方上的贤良文学来于桑弘羊对线,这些贤良文学大力抨击了汉武帝的经济措施,但遗憾的是他们说的并没有错。

              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措施,使不增加赋税,却充实了国家财政;沉重打击了工商业者和大商贾(告缗),解放了奴隶,使农业得到大力发展,进一步安定了政治。

         不仅稳定了盐铁产品的价格,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而且特别是实行统一币制方便了百姓的生活,摆脱了市场经济混乱,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但俗话说的好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由于过于严酷的打击了工商业主,特别是告缗运动,造成中产以上的商人大都破产,伤害了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残存下来的少数工商业者鉴于事实不愿意再存钱,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宰的大肥羊。

          盐铁官营的目的是达到了,但大多数盐铁产品因为只求数量而导致质量下降,人民不愿意买(听说官府制造的镰刀除了“韭菜”啥也割不动)。

          而且财政激增也刺激了统治阶级的挥霍浪费。俗话说得好,想致富,先存钱。你钱都存不住,致个啥富呢?

         再让我们谈谈对后世的影响:

          ①开了卖官的先河,好像后来还有公然明码标价卖官的。买到官的人怕捞不回本只会更加拼命压榨人民。

          ②开了封建国家经营工商业的先河,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因为用国家政治强权所经营的商业往往以侵害和掠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为目的。而且被国家政治强权所奴役的手工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也不高。

          ③开了剥夺私营工商业主的先河。利用国家强权掠夺工商业主资产,暂时充盈国库,解决当时财政上的燃眉之急。

          不得不说这是个很贱但是很有效的办法,使得后世王朝便不断效仿。但正是因为长期反复使用,限制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推迟了封建经济的成熟,进而导致资本经济的迟来。

       ④促成了工商业主向官僚、地主三位一体的转化。经过汉武帝的打击之后,工商业主把大量的货币投入到购买土地中去,同时迫使他们巴结官僚或者加入官僚。

         这种工商势力与封建政权同流合污的结果,既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的力量,从而必然促使封建政治的腐败和封建经济周期性的破坏。

         先不谈那些以后的,眼前的事情就是随着政策实施,国家是富强了,却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

          因此昭帝始元六年,经谏议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并召集60多名贤良文学与桑弘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会议,郭沫若称它是第一部对话体的历史小说。

          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了政治经济政策。他们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制度是与民争利,引诱人民走“背义而趋利”的道路。

          双方为政治的事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辩论。最终的结果是罢除酒类专卖改收税,废除关内铁器专营。最终结果是与民休生养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进攻西域,守护国家与人民。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盐铁政策的我所能表述出来的前后。





在汉代就存在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