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一课笔记

2022-07-22 12:01 作者:不可执一而论  | 我要投稿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世袭制:

(1)开始:禹死后,其子启即位

(2)含义: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3)方式:商朝: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评价: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一地方

中央:国王统率官员治理国家。设相、卿、士

地方: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一王族、 功臣、先代贵族。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一要服从周王的命令、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一一职位世袭、 对卿大夫再分封、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4)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④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5)局限: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6)瓦解: 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2.战国时诸侯国交法废分封、行县制。3.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2)目的: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1.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特点:

①皇帝独尊: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注;不一定,真的是三公九卿,这么多个人,这只是个职位设置,有可能少人,有可能多人)

九卿(诸卿) :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只是个职位设置,有可能少人,有可能多人)


九卿(诸卿) :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1)内容:

丞相一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一副丞相,上传 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一管理全国军务


(2)特点和作用: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作用:“三公九卿”分工严密,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三公”相互牵制,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先由“三公九卿”朝议,后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地方:郡县制的推行

(1)内容:机构设置:郡(最高)一县(道)一乡一里

职能:郡守一一行政,郡尉一军事

监御史一监察

(3)特点:①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4)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治,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汉朝一设置内朝(中朝)对抗外朝


(1)原因:汉初,永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措施: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


军国大事,形成决策机构"中朝”。


(3)结果: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2.隋唐一三省六部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1.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减少决策失误, 提高行政效率.



宋朝-分割相权

(1)措施: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军政)和三司(财权)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注:宋代三司是盐铁、度支、户都。


(2)结果:

①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②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出现"冗官"局面。


5.元朝一中书省:

设中书省替代前面三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结果:

利:提高行政效率

弊:相权日大,威胁皇权。


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务)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取得票拟权)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设内阁、六部;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结果皇权受限


(2)康熙亲政后设立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结果中枢机构一分为三(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a.设置原因:直接原因:用兵西北。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


b.职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特点(人员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d.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真至废除。

(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方面:①对秦朝: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②对后世: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消极方面:①皇帝的专权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不堪忍受暴政而爆发起义,秦朝短命而亡

②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并在经济基础的持续变动中不断发展完善。

夏商周时期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宗族血缘关系深刻影响着政治制度的构建,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手段确立了一套严 密的控制体系,并辅以礼乐制度治理国家。依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改革过程中纷纷加强君主的权力,秦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历经汉晋、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皇权独尊、专制权力达到顶峰。

在此期间,通过加强君主权力、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选拔和任免官吏、构建完善的监察机制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下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一课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