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甲骨文(七)| 左、右
为什么左字下面是“工”,右字下面是“口”?



【倏言忽语】
象左手的形状(简化成三根手指)。西周时期开始在下面增加表义字符,早期左和右下面都加的是“口”,到西周中期时左字的主流写法为下面加“工”字。一种说法认为日常生活中往往以右手为主导,左手通常起辅助作用,类似于工具。至汉代时加“亻”旁,用“佐”表示辅助之义。
由于左手隐含不顺之意,“尊右卑左”渐渐成了主流。所以被贬叫“左迁”,走上歪路叫“左道”,意见不合也成了“相左”。但并不是所有的“左”都是不好的,比如在座次中有“虚左以待”的说法,因为主人通常面南而坐,左边就是东方,表示生命和光亮,这里就代表好的意思。到近现代“左”还有革命、进步的意思。
【举例】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关雎》
“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李白《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姜夔《扬州慢》
【常见字形】

资料来源:《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倏言忽语】
与左相对,象右手的形状。甲骨文中的“右”“又”“有”“祐”都是同一字形,起初应该都是和右手有关。而且,甲骨文很多字形中都含有右手的形状,手里拿的可能是一根棍子、一支笔、一块贝壳、一块肉等等。金文中常作佑助义,一说加“口”字强调神灵保佑之意,是“祐”的初文。因与左相对,除方位外,右还多用于意义积极的方面。
【举例】
“张仪相魏,必右秦而左魏。”——《战国策》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苏轼《青玉案》
【常见字形】

资料来源:《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倏言忽语】
现在汉字中的“左”和“右”虽然写法都是先横后撇,但左字横短撇长,而右字横长撇短。这一区别可从甲骨文到隶书的演变过程中看出原因,左字中一撇表示的是手臂。而右字中手的形状进行了旋转,一横才代表手臂。特别是在书法中,这一区别更加明显。所以古人写左字是先横后撇,右字是先撇后横。

注:本人非专家学者,仅以此为乐。且甲骨文字解说争议颇多,各执己见。所述者在我,所思者在诸君。若能引得两三人投身甲骨学说,我之幸矣。